《Nature | 机器学习揭示昆虫翅膀铰链的控制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Machine learning reveals the control mechanics of an insect wing hinge的文章。

    昆虫构成了后生动物中物种最丰富的适应辐射,这一成功得益于主动飞行的进化。不同于翼龙、鸟类和蝙蝠,昆虫的翅膀并不是从腿进化而来的,而是一种新颖的结构,通过生物力学上复杂的铰链连接到身体上,将专门力量肌肉的微小高频振荡转化为翅膀的前后运动。铰链由称为骨片sclerites的微小硬化结构系统组成,这些骨片通过灵活的关节相互连接,并由专门的控制肌肉活动进行调节。

    该研究报道了基于基因编码的钙指示剂,对果蝇的这些肌肉活动进行成像,同时用高速摄像机跟踪翅膀的三维运动。利用机器学习,创建了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根据转向肌肉的活动,准确预测翅膀的运动,以及编码器-解码器,可以预测单个骨片对翅膀运动的作用。通过在动态缩放的飞行机器人上回放机翼运动模式,量化了转向肌肉活动,对气动力的影响。基于物理模拟结合铰链模型,产生了与自由飞行昆虫非常相似的飞行动作。

    这种综合的、多学科方法揭示了,昆虫翅膀铰链的机械控制逻辑,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复杂和进化上最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93-4
相关报告
  • 《动物所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8
    • 昆虫是最早演化出翅并具备飞行能力的动物类群。许多昆虫具有翅的非遗传多型现象。其中,蚜虫的翅二型现象是昆虫可变翅型最极端的模式,即完整发育的翅和完全降解的翅,且翅型转变完全依赖跨代信号调控。由于其祖先和邻近种均为有翅,鲜有关于无翅蚜在演化动力、性状决定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蚜虫翅型分化受到种群密度、温度光周、寄主营养、天敌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母代蚜虫感知外部环境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分子信号,通过跨代传递到子代胚胎,决定子代翅原基组织细胞命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比较密度依赖的有翅蚜和无翅蚜一龄阶段翅原基组织形态,发现有翅蚜和无翅蚜在出生24 h均有翅原基组织,但无翅蚜翅原基组织在出生后的30-36 h发生明显退化(图1)。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翅原基组织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细胞自噬。研究通过药理学实验证明激活自噬可以降低有翅蚜比例,而抑制自噬可以升高有翅蚜比例。翅两型蚜虫转录组分析发现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REPTOR2(repress by TOR 2)在翅原基降解关键期参与调控。基因组学分析发现REPTOR2的形成是由于经历了一次基因复制事件(gene duplication),常染色体A1上的母基因REPTOR1通过复制,在X染色体上形成了REPTOR2,其在蚜虫胸节高表达,能够特异性地激活翅原基组织自噬并降低有翅蚜比例。进一步,研究通过双干扰实验发现TOR主要通过抑制REPTOR2的转录调控翅原基组织自噬和有翅蚜比例(图2)。该研究解析了蚜虫翅原基命运决定的调控途径,揭示了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翅原基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剖析昆虫翅多型现象的分子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3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先导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昆虫翅膀可以激发新的自清洁技术》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8
    • 一项研究表明,对昆虫如何利用水滴清洗体内污垢和污染物的新见解可能有助于提高自清洁设备的性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这些液滴在昆虫翅膀和植物表面相遇、跳跃和滚动的精确机制—带走微小的污染物。专家称,类似的方法可用于改进人造自清洁设备的设计和功能,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汽车挡风玻璃和生物传感器的涂层。使用由超级计算机ARCHER2提供支持的计算机模拟,他们发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去除污染物—这取决于水滴、污染物和昆虫翅膀表面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滴的力大于将污染物固定在表面的力时,污染物被水滴吸收,然后从蝉的翅膀上滚下或跳下。在其他情况下,大量液滴合并在一起产生的升力会将污染物弹射出机翼,呈迷人的液滴形状,类似于热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