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 变废为宝》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18
  • 近日,记者以《技术创新 变废为宝》为题,对山煤国际霍尔辛赫煤业创新应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安全“抠”出了长子焦化厂(废弃)及县城北外环公路下压的煤炭资源,蹚出了煤炭安全绿色高效开采的新途径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如何实现宝贵的煤炭资源“颗粒归仓”?山焦山煤霍尔辛赫煤业做出了有益探索。

    今年年初,该煤业在五盘区3501工作面应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通过充填粉煤灰等废弃物,多采出价值约5.2亿元的优质煤炭47.5万吨,同时还有效防止了地面下沉危害地表建筑物。这一核心技术的攻克和创新应用,不仅实现了以废换“宝”,而且大幅提高了矿井的“含绿量”。

    山煤霍尔辛赫煤业是山西焦煤集团动力煤保供矿井之一,“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煤炭资源量占比约50%,严重制约着矿井的资源开采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三下”压覆煤炭资源开采难题,山西焦煤联合安徽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建立了“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第三方数据监测”的霍尔辛赫技术推广应用新模式,并经过近半年反复调研、论证、试验,最终成功在霍尔辛赫矿井五盘区3501工作面创新应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安全“抠”出了长子焦化厂(废弃)及县城北外环公路下压的煤炭资源,蹚出了一条煤炭安全绿色高效开采的新途径。

    自今年2月霍尔辛赫煤业开始回采,至6月10日该工作面完成末采回撤,经过55次监测和采后3个多月观测,地表建筑物对应的水平、倾斜及曲率等变形指标均满足国家对建筑物一级保护等级的规定要求。目前,该技术已在霍尔辛赫煤业和西山煤电屯兰矿成功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21768.shtml
相关报告
  • 《变废为宝 生物质背后暗藏“巨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4
    • “生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但利用方式较为落后。如何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中开发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技术,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研究员说。 5月8日至9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合肥召开第625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围绕“现代生物质高值利用科学问题”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所谓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则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以生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制造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若人类仅利用全球生物量的7%,就可以解决资源、能源等难题。”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指出。 生物质资源众多,全球生物质资源1700亿吨,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承载近1/3的中低位生物质排放,若不加以充分利用,会产生严重排放问题。同时,“生物质能的转化利用存在转化过程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成本高等瓶颈,亟待在生物质高值转化的共性科学问题方面形成新的理论突破。”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说。 如果将这些生物质资源进行高值化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世界经济合作组织预测,到2030年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将来自生物化工,将占产业总产值份额的39%。可见,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前景广阔。 欧阳平凯指出,利用生物质资源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备生物基材料,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生物基材料具有制备过程安全性高、生物可降解性好、生物安全性与相容性好以及材料性能高等优点。”欧阳平凯说。目前国际生物基材料产业正朝着以绿色资源化利用为特征的高效、高值、定向、综合利用等方向发展。 与会专家建议生物质从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变成资源,并协同解决其中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应高度重视生物质高值利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生物质高效综合利用”专项,系统开展多联产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推广。
  • 《风机叶片回收技术创新不断》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1
    • 近日,风电叶片制造商LM风电公司推出了100%可回收的风机叶片,并已安装在一台测试原型机上。该风机叶片利用热塑性材料制成,长达62米,创下了热塑材料制叶片的最长纪录。 一直以来,风机叶片报废后如何处理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行业,近几个月来,多家风电企业针对生产过程、材料使用、回收应用等环节不断推陈出新,风电叶片制造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 根据LM风电公司官网的消息,此次推出的100%可回收风机叶片主要使用了由高性能玻璃材料和热塑性树脂材料结合的复合材料,与传统叶片使用的难以分解的热固性树脂材料不同,这种复合材料能够通过化学方法使其完全分解,最终能够生成一种新的树脂和玻璃材料并进行回收再利用。 同时,在制造过程中,该款叶片还使用了自动化技术,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废弃物。根据计划,LM风电公司将在今年12月开始这款叶片全尺寸结构寿命测试,并将进行叶片回收的迭代验证工作。 据了解,LM风电公司于2017年被通用电气可再生能源部门收购,2021年11月,该公司声称将在2030年前达成无废风机生产目标。2020年,法国研究中心IRT Jules Verne与LM风电公司、法国公用事业公司Engie、材料公司Owens Corning等公司进行合作,联合成立“零废叶片研究”项目组,此次推出的可回收风机叶片正是该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LM风电公司高级工程主管John Korsgaard表示,这一项目成果应对了两大重要的行业挑战。“一方面,在生产和回收过程中都尽可能地减少了废弃物,另一方面,这一款叶片将风机的可回收情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所使用的热塑性材料即使到了使用寿命,本身仍有较高的回收价值,能够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甚至可以再一次用于新叶片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全球首款可回收风机叶片。去年9月,西门子歌美飒宣布,推出一款用于海上风电的可回收叶片,这也是全球首次有风电整机制造商推出可回收叶片。西门子歌美飒官方消息显示,该款叶片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叶片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同样是在于使用了一种新型树脂,在到达使用寿命后,该新型树脂能够在加热的酸性溶液中与其他材料实现分离,实现所有材料的分开回收,这些材料将有望应用于其他新产品,包括汽车制造业、航空箱或平板运输箱等消费品。 可回收零废风机的研发创新如此频繁地登场,与目前全球风电行业面临的环保困境不无关系。根据欧洲风能行业协会WindEurope发布的数据,到2025年欧洲预计将有至少2.5万吨风机叶片报废,而在美国,未来25年里将产生至少220万吨风机叶片垃圾。但从目前风机的生产水平来看,风机85%的部分在报废后能够实现回收利用,但叶片因其高强度材料难以降解处理而主要被当做垃圾填埋。随着欧美国家已有大量风机走向使用寿命终点,垃圾填埋场堆山码海的风机叶片已经成为了当地最主要的环保难题。过去数年里,欧洲多国为杜绝填埋叶片垃圾而出台了相关规范,要求风机实现百分之百回收利用。 为解决目前风机叶片的退役问题,多家风电企业不断尝试新的途径。今年3月,爱尔兰一家叶片处理公司将两个退役叶片重新打磨,以叶片为支撑结构在一条宽16英尺的溪流上搭建了一座桥。此前,荷兰一家公司则将报废的叶片改造成为游乐场滑梯、座椅等设施,供游人玩耍。中国也有部分公司正尝试将报废叶片打碎,并重新混入水泥等材料中用于建筑当中。 不过,叶片报废后的应用场景虽有众多可能性可探索,但在业界看来,不论是市政应用还是打碎重新再用,都难以消化全球范围内庞大的叶片报废体量,要从根本上解决风机叶片回收难的问题,还是要从生产方式以及回收技术等方面下手。(本报记者 李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