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北油田动态评价技术取得新进展-东方油气网》

  • 来源专题:油气成藏评价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4-02
  • 顺北油田围绕动态监测与油藏评价, 不断加大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力度, 在测压工艺、缝洞解释以及措施指导方面均取得突破。 顺北油田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具有超深、高温、高压、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在动态监测与油藏认识方面均存在一定难题, 具体表现为监测作业风险大、费用高、储层认识不明确。为了克服这一 "历史性顽疾", 技术人员从基础着手, 由理论创新驱动技术进步, 取得了多项喜人成果。 然后作, 针对顺北区块因压力计深下带来的测压作业风险, 技术人员从井筒压力折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流体密度校正与摩阻计算, 形成了压力录取的合理深度优化方法, 使压力计由深下变浅下, 降低了作业风险的同时也节约了测压成本, 单井可节约费用17万元/天。 其次, 为了深化储层认识, 技术人员又对试井解释理论进行攻关研究。

相关报告
  • 《顺北油田资料录取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超深层油气勘探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5-29
    • 针对顺北油田超深井深下监测工艺存在的风险大、费用高难题, 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 建立井口生产数据计算井底压力方法, 形成了 "深下测准、浅下算准" 的压力录取技术, 截止目前实施95井次, 准确率99.6%。顺北油田埋深超过7300米, 属于典型的超深高温高压油藏常规工艺录取资料时需要借助大型吊车, 将测压仪器下至油层中部深度, 存在安全风险大、作业成本高的弊端。为此, 科研人员开始探索 "深测变浅测" 的资料录取方法。在压力影响因素评估的基础上, 对流体的密度、粘度等物性参数进行了校正, 建立了多相流状态的井筒摩阻计算方法, 最终形成浅测配合折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4井次的 "深测" 压力数据作对比, 计算平均误差在0.4%。
  • 《储能技术经济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3
    • 储能技术可以提高常规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储能电站能够对电力系统起到多重作用,并产生多种复杂的价值流,但是,目前关于电力储能的评价方法仍以成本-效益评价为主,将储能电站孤立出来研究经济性,忽略其多重作用和多种价值的特性。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导致我国目前储能商业模式不清晰、储能政策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该问题,储能研发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了我国电力体制下的储能在中长时间尺度的作用、价值和经济性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贡献,为我国储能商业模型的选择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人员采用最优潮流模型构建了电力生产和传输的燃煤消耗、启动与停机、环境保护、旋转备用、热备用、深度调峰、启停调峰和电力传输损耗等各项成本,建立了储能电站的运行和辅助服务能力约束模型,提出了采用对比法分析了储能电站在电力价值链中的分布情况。图1对比了电力储能在典型省份中的贡献分布,由图可见,电力储能的主要贡献在于缩减火电机组的燃料成本和启停成本。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电力储能在广东省的贡献最高,吉林省次之;甘肃省、河北省和湖南省产生的贡献较为相近;在江苏省产生的贡献最小。   进一步分析了储能电站在国内现行的不同电价机制下的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两部制电价下,储能电站在多数省份都有较好的经济性;而仅采用分时电价下,仅有江苏和湖南两个省份建设的储能电站经济可行。   综上可见,在当前的调度方法和补偿机制下,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储能电站收益均低于其带来的真实贡献。因此,基于全部贡献驱动的电价机制,从全电网生产成本缩减的角度来给予电力储能补偿,将储能带来的好处归于储能电站,该电价机制较传统电价机制更加能够促使储能技术在电力生产和传输等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研究人员认为,储能在短时间尺度内的作用(如电网频率调节、电压和无功支持等)并未考虑在上述研究中,因此仍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储能贡献评价体系。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上。该项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903605)和中国科学院清洁能源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21070200)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