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第九届电子资源培训会在宁波成功举办》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mawutong
  • 发布时间:2018-05-21
  • 5月8-10日,由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8年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第九届电子资源培训会”在宁波召开。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沈仲琪副主任、信息所孙坦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开幕式由信息所原副所长孟宪学主持。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38个涉农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及文献服务人员,以及多家知名出版机构的代表共140多人参加了会议。

    沈仲琪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作为NSTL的主要成员单位之一,承担着农业外文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任务,在国家科技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国家财政投入,对全国农业科研系统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及带动作用。近年来,在NSTL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等前沿研究方面,信息所引领及推动作用也很突出,希望能在今后为NSTL服务创新及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孙坦所长在讲话中指出,随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推进,科研人员对文献的利用有了更强的需求。希望学科馆员加强对资源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一线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使科研人员能够利用最新、质量最好的文献,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本次会议主题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及知识组织创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宋文研究员作了“机器智能时代的知识组织”的报告,深入浅出的梳理了知识组织体系,介绍了国内外知识组织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国家图书馆事业部赵瑞雪主任作了“服务驱动下资源建设与组织多维化演变”的报告,介绍了在信息环境变化下,中国农科院知识服务与实践创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中心黄金霞主任作了《中国科学院开放科技资源建设与再利用》的报告,论述了开放科技资源的发展环境,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开放资源建设与创新服务方面的实践。Springer•Nature出版集团常兰兰博士作了“Springer•Nature出版创新”的报告,介绍了该出版社在数据驱动出版、语义出版、OA出版等方面的创新;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张帆博士的报告——“ESI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科研”,利用ESI事实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科研产出现状。

    会议期间,还有多位专家围绕特色资源建设、文献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国家通用本体构建、多源异构大数据的采集、清洗、组织与碎片化知识组织、农业学科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的新趋势等内容做了精彩的报告。多家国内外知名出版机构及信息服务机构的专业培训师对各自所推出的最新资源及服务产品进行了宣传、培训。

    此次培训会,报告内容丰富详实,精彩纷呈。与会代表们就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和交流。大会为科研人员与图书馆及出版商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也会为提升国家农业图书馆及全国农业科研系统(非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组织、学科和机构竞争力评价等领域创新工作能力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关报告
  • 《会议预告|2023年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暨农业科研系统第十四届电子资源培训会》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黄雨馨
    • 发布时间:2023-06-17
    • 为促进图情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合作,凝聚青年智慧、发挥青年才能,促进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及相关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及《农业图书情报学报》编辑部主办,国家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等机构协办的“2023年图书情报青年学术论坛暨农业科研系统第十四届电子资源培训会”将于2023年6月19-21日在无锡召开。本届论坛以“赋能智慧·知识服务的创新与挑战”为主题,旨在为广大青年及图情领域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对思考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探索创新服务路径以及了解最新学术出版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1会议主题       赋能智慧·知识服务的创新与挑战 02会议内容 1. 新时代人工智能与知识服务融合; 2. 基于AIGC的数据资源管理研究; 3. 人工智能的开放合作与伦理规范; 4. 数字人文与智慧图书馆建设; 5. ChatGPT构建专业垂直的知识体系; 6. 数据资源、基础设施、智能技术一体化建设; 7. 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新模式、新方法; 8. 公共文化服务与阅读推广; 9. 知识服务的创新实践与案例分析。 03会议安排报到时间:2023年6月19日会议时间:2023年6月20-21日会议地点:无锡君来湖滨饭店会议费用:1200元/人;800元/学生,交通食宿自理 04会议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会议注册报名电话:010-82109667;010-82105219邮箱:liuqian@caas.cn;         wuyuhua01@caas.cn
  • 《农业供给侧改革须重视民间种业科研创新》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7-29
    • “20世纪以来,在国际范围内,私人部门逐步取代公立机构成为育种研发主体。而在我国,现行种业研发环节市场化滞后极大制约了民间研发力量的发展空间。”由国研智库等机构组织的《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如此表述。 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国研文化传媒董事长包月阳7月27日在由国研文化传媒举办的《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课题交流会上表示,深化种业发展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的育种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需求对育种开发的引领作用,既是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种子产业经历了一个从自繁自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种业产业化到种业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据课题组介绍,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迅速兴起,优质专用型作物品种大量涌现,为种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也有一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种业发展。从事育种研究近四十年的河南省南阳市衡达农业科学院院长苏子 ,在会上提出了我国种业创新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苏子说,中国现有的常规品种国审制度,很难适用于许多新品种。现有品种审定均未涵盖诸多新品种的新收获物,例如根茎叶等。此外,行业内诸多新品种抗逆性内涵与标准大为丰富与改变,如显着的高光效、抗干旱、抗病虫、耐贫瘠、耐盐碱、耐寒、耐涝等,但现有品种审定制度并没有上述几方面的综合标准或单方面标准,没有评判审定的客观依据与基础。 苏子还认为,相关部门对于民办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种业创新工作的政策及经费扶持不足。他说,在“863计划”、“火炬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申报、获得国家科技经费和“三农经费”扶持、育种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同时,在种质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存在差距。 针对我国种业发展现状,苏子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其一,从体制建设到项目运作,应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关注、发现、发掘、吸收、评判、推广应用民间科技创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破解全民科技创新尤其是民间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政策、体制与机制障碍,使科技评价得以顺利进行。修订与完善评价标准,使科研成果评定更为顺畅,营造良好的创新大环境。 其二,主管部门应当对民间大量具有较高价值的种质资源加以重视,筹建高规格的种质基因库,同时抓紧开展基因图谱标记,建设高度机密的科研、扩繁与亲本种源基地等相关工作。 其三,对于民间农业科研机构,期待国家在育种中心建设、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能够让民间科研机构获得与“国家队”同等的地位。在诸多重大专项方面,更多地关注民间科研技术成果,让民间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在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种业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课题组则建议,改革国家育种科研经费投入体制,强化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同时,应把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作为育种开发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专用化品种,引导我国育种方向进行转变和调整。针对当前我国种业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的现实状况,应建立国家商业化育种投入的稳定增产机制,重点强化种业企业和民间研发机构,鼓励种业企业与民间研发机构整合,组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企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