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华人学者新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2-14
  • 当地时间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选举产生87名新院士和18名国际院士。

    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等6位华人学者当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当选国际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至今院士总数达到2309人,国际院士达到281人。在今年10月4日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美国国家工程院年度会议上,新当选院士将正式获颁证书。

    以下为此次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6位华人学者:

    范钦强(Fan, John C.C.):美国高平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当选理由:在电子材料和显示设备领域的创新和创业上有突出贡献

    1985年,范钦强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高平科技公司。范钦强在1999年获得了信息显示学会(SID)的特别表彰奖,并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5位亚裔美国人企业家之一。2005年,他被美国宇航局的《纳米技术简报》评选为美国15位纳米技术革新者之一。

    李飞飞(Li, Fei-Fei):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红杉资本教授”

    当选理由:为建立机器学习和视觉理解的大型知识库作出了贡献

    李飞飞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以及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倡议增强人工智能教育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刘镇钦(Liu, Chen-Ching):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电力教授

    当选理由:为开发电力系统恢复和网络安全的计算方法作出贡献

    刘镇钦在中国台湾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198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他在智能电网建设、配电网系统韧性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曾亮(Tsang, Leung):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当选理由:在卫星微波遥感探测及波散射理论领域作出贡献

    曾亮出生于中国香港,现任教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电子工程系,自2008年4月至今,担任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电磁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波的传播与散射、随机介质、粗糙表面及其在环境遥感中的应用;计算电磁学;光子晶体和等离子体等。

    俞久平(Yue, Dick K.P.):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及海洋工程系Philip J. Scolondz教授

    当选理由:在海洋工程和开放式课程创新领域作出贡献,使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免费开放

    俞久平是麻省理工公开课项目(Open Course Ware)创始人,在海洋波浪动力学、非线性波及仿鱼推进等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

    张捷(Zhang, Jie):GeoTomo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兼董事长

    当选理由:在地震学、地球物理成像和医疗技术方面取得进步

    张捷198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物理专业。1998年,张捷创立了GeoTomo公司,领导该公司开发用于发现常规和非常规能源的创新成像技术。曾获美国环境保护署颁发的“明星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发的“南极服务奖“等。目前,他在地球物理成像、地震监测、人工智能、计算机硬件、医学成像、生物医学等领域领导着7个研发团队。

    国际院士:

    邓中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

    当选理由:为研制世界第一台CMOS单芯片网络摄像机和中国监控视音频编码(SVAC)国家视频标准作出贡献

    邓中翰是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是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1999年创立中星微电子公司,承担“星光中国芯工程”,任总指挥、首席专家。“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及监控等领域。

    相关报道:https://www.nae.edu/224584/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Elects-87-Members-and-18-International-Members-

相关报告
  • 《两位华人学者入选2019美国工程院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2-13
    • 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2019年新当选院士、外籍院士名单,共增选86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 有两位华人学者入选: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陈卫当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当选外籍院士。 被选为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师获得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旨在奖励那些“为工程研究、实践或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包括在适当情况下对工程文献作出重大贡献”以及“致力于新技术和新技术领域的开拓,在传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先驱人物,以及在工程学的开发/实施或工程教育方面提出的创新方法的杰出人物。 陈卫,198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5年9月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Wilson-Cook工程设计首席教授、工业工程与管理科学系兼职教授,美国西北大学集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主任、预测科学与工程设计交叉学科组主任。 曲久辉,男,1957年10月出生于吉林农安。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特别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 ……
  • 《7位华人学者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4-29
    • 当地时间4月2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外,还有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分别为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黄永刚(Yonggang Huang)、华泰立(Terence Hwa)、 曹颖(Doris Y. Tsao)和杨丽笙(Lai-Sang Young)。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机构。本年度新增选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职院士总数达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 以下为此次入选的华人学者名单: 曹晓风 植物表观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9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 Howard Chang 分子生物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个人动态调控组中心主任、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01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致力于基因组学研究。 程亦凡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201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致力于利用冷冻电镜方法开展大分子配合物三维结构研究,将电子检测相机引入,使得单粒子冷冻电镜技术从低分辨率提升到原子结构测定,为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带来技术突破。 黄永刚 固体力学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致力于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开创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创立了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 华泰立 理论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系及生物物理中心教授。致力于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阐明生命系统的组织原理,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进行数量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曹颖 神经生物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HHMI)研究员。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的成就,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18年度“天才奖”。 杨丽笙 数学家、动力学系统理论专家,纽约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致力于动力系统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理论神经科学领域,通过与神经科学家们合作揭示视觉的形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