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症状患者的空气环境、表面环境和个人防护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3-12
  •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于3月4日在线发表了新加坡国立传染病中心等发表的论文“Air, Surface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Contamination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From a Symptomatic Patient”。文章称,冠状病毒存在医院感染,并以环境污染作为传播途径。同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的医院内传播也有报道。然而,传播方式和环境污染程度是未知的。
        研究人员从2020年1月24日至2月4日,对新加坡SARS-CoV-2暴发中心3名患者的空气传播传染病隔离室(每小时12次空气交换),以及休息室和浴室中的26个地点采集了表面环境样本。研究人员还收集了离开病房的医生提供的个人防护装备(PPE)样本和病房空气样本。
    例行清洁后,在患者仍然有症状的第4天和第10天对患者A的房间进行采样。所有样品均为阴性。患者B在患病的第8天出现症状,而在患病的第11天没有症状。 常规清洁后的这两天取样均为阴性。患者C在常规清洁前采集样本,结果为阳性,15个房间区域(包括排气扇)中有13个区域(87%)为阳性,5个卫生间区域(包括马桶、水槽和门把手)中有3个区域(60%)为阳性。
        该研究显示一例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的SARS-CoV-2患者存在广泛的环境污染。马桶和水槽的样本呈阳性,这表明粪便中的病毒脱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传播途径。清洁后的样本为阴性,说明目前的去污措施已经足够。尽管环境污染程度严重,但空气样本呈阴性。从排气口抽出的拭子测试呈阳性,表明载有病毒的细小水滴可能被气流置换并沉积在通风口等设备上。因为鞋套不是PPE建议的一部分,所以PPE样本有呈现阳性不足为奇。污染的鞋类传播的风险很低,前厅和干净走廊的负面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称SARS-CoV-2患者通过飞沫和粪便排出对环境造成的重大污染表明,环境是一种潜在的传播媒介,因此有必要严格遵守环境卫生和手部卫生。

  • 原文来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2692?resultClick=1
相关报告
  • 《3月4日_有症状患者的空气环境、表面环境和个人防护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3-06
    • 3月4日_有症状患者的空气环境、表面环境和个人防护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 1.时间:2020年3月4日 2.机构或团队:新加坡国立传染病中心;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DSO)国家实验室 3. 事件概要: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于3月4日在线发表了新加坡国立传染病中心等发表的论文“Air, Surface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Contamination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From a Symptomatic Patient”。文章称,冠状病毒存在医院感染,并以环境污染作为传播途径。同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的医院内传播也有报道。然而,传播方式和环境污染程度是未知的。 研究人员从2020年1月24日至2月4日,对新加坡SARS-CoV-2暴发中心3名患者的空气传播传染病隔离室(每小时12次空气交换),以及休息室和浴室中的26个地点采集了表面环境样本。研究人员还收集了离开病房的医生提供的个人防护装备(PPE)样本和病房空气样本。 例行清洁后,在患者仍然有症状的第4天和第10天对患者A的房间进行采样。所有样品均为阴性。患者B在患病的第8天出现症状,而在患病的第11天没有症状。 常规清洁后的这两天取样均为阴性。患者C在常规清洁前采集样本,结果为阳性,15个房间区域(包括排气扇)中有13个区域(87%)为阳性,5个卫生间区域(包括马桶、水槽和门把手)中有3个区域(60%)为阳性。 该研究显示一例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的SARS-CoV-2患者存在广泛的环境污染。马桶和水槽的样本呈阳性,这表明粪便中的病毒脱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传播途径。清洁后的样本为阴性,说明目前的去污措施已经足够。尽管环境污染程度严重,但空气样本呈阴性。从排气口抽出的拭子测试呈阳性,表明载有病毒的细小水滴可能被气流置换并沉积在通风口等设备上。因为鞋套不是PPE建议的一部分,所以PPE样本有呈现阳性不足为奇。污染的鞋类传播的风险很低,前厅和干净走廊的负面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称SARS-CoV-2患者通过飞沫和粪便排出对环境造成的重大污染表明,环境是一种潜在的传播媒介,因此有必要严格遵守环境卫生和手部卫生。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2692?resultClick=1
  •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工作答问》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4-01
    •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我国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月28日发布《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就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在其后的修订过程中均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管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将个案调查表或调查报告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上报。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集中隔离满14天且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如果核酸检测仍为阳性者,则继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及时转归为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三、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发现了多少例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四、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五、无症状感染者的风险评估及其防控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着传播风险。一是传播的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其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二是症状的主观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难以被发现。三是发现的局限性。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现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感染来源调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对高风险地区人员的主动检测发现的,尚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被发现。   为此,要突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由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始终无症状,实际防控工作中无法将发现和隔离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主导措施。因此我们仍将继续着重于及时发现隔离确诊患者,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我国经验表明,做好确诊病例的及时发现和隔离,并适度采取减少人际接触等措施,可以基本阻断疫情传播。   六、下一步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管理?   一是完善防治方案。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完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科学应对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感染风险,遏制可能形成新的疫情传播。   二是加大筛查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实际,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测,最大程度发现隐患。做好疫情跨境输入输出防范,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来源,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三是强化管理救治。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四是加强群防群控。坚持群专结合,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从4月1日起在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公众要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强化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究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分餐制、生病时减少去人员聚集场所和科学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本着既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健康的理念,将健康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如个人核酸检测阳性后不必恐慌,要主动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隔离医学观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及时报告,接受医疗机构规范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