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研究》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9-08-28
  •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既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又要有图书情报知识结构,既要有教学科研资历、又要有信息服务能力。而普通高校图书馆往往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需通过合作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学科服务任务。隐性知识是个人和团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隐性知识共享能够快速提高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团队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针对普通高校图书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文章提出根据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能力优势,将学科馆员分为不同类型并组成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对口服务不同类型的用户。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学科馆员之间存在的知识差异等现实问题,在分析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及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学科馆员及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式及有效措施。

相关报告
  •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研究》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17-08-07
    • 伴随着数字资源的日新月异,面对海量的动态数据资源,用户面临着如何获取所需信息,如何快速获取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并找到新突破点和创新点的问题。信息环境的改变迫切要求高校图书馆改变传统服务模式,采用新方式、新方法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应主动走出去,以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导向,融入到用户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过程中去,利用所掌握的庞大信息源和专业信息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高效、专业的学科服务,将动态数据资源细化,运用科学的信息分析工具将用户、学科馆员、动态数据和信息分析工具四个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提高学科服务的效率。 在嵌入式学科服务得到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青睐以及数字动态组合的特征下,研究了数字动态组合特征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数字动态组合学科服务的概念和特征,数字动态组合特征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以及数字动态组合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在数字动态组合特征下要想实现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必须掌握动态组合技术工具并构建新的学科服务模式框架。从嵌入用户空间和嵌入服务过程两个方面入手,根据所提供学科服务的层次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目前数字动态组合学科服务分析的工具还比较单一,学科馆员对学科服务分析工具的掌握程度也远远不够,未来应更加注重动态组合学科服务工具和技术的创新,并切实地让学科馆员掌握该技术,使得高校嵌入式学科服务得到提升。
  • 《元宇宙场域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7-11
    • 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整体需求也随之而变。然而从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变革历程来看,需求变革始终围绕着空间、人、资源三要素展开,与此对应的环境需求、用户需求和资源需求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识别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需求,合理配置高校图书馆各服务要素,能够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跨学科交流中心,形成多门学科资源与用户知识交流的服务生态圈。在此过程中,元宇宙的理念足够创新、技术十分多元,能够打破时空、虚实的界限,进一步统筹高校图书馆空间、人、资源三要素。多维度服务要素的群聚效应则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高度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与需求高度配合、线上与线下资源高度协调的最终目标,驱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产生场域共振,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1空间需求:元宇宙驱动空间环境重塑 图书馆以“空间”为要素历经“借阅空间”“传播空间”“交流空间”的发展和转变,空间要素的变化映射出图书馆适应人的需求和社会环境而做出的改变。由此可知,高校图书馆空间塑造是通过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空间体验来提高知识交流的效率。然而高校图书馆实体物理空间的再造成本较高,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改造的可变范围较小,通常从功能、环境和布局等层面进行空间重塑,且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和升级服务。当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仍以传统的书刊借阅和收藏鉴赏为主,师生的活动空间也主要集中于阅览室、自习室等实体空间,难以满足广大读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兴需求。高校师生读者思维转换十分迅速,对科技和信息的反应尤为灵敏,他们亟须一个能提供动态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的新型图书馆。然而,在已开展的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构建实践中,空间形态还不够真实,用户沉浸式学习体验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高校图书馆具有支持学科建设的时代任务,利用好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开辟图书馆虚拟空间,促进实体物理空间与虚拟交互空间多维度学科知识互动,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空间服务的能力。 2 用户需求:元宇宙驱动教学科研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用户主体是在校师生,就该类型用户的需求而言,科研教学、学科专业依然是服务重点。在科研创新方面,数据驱动的新型研究范式使得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日益凸显。高校师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知识推送服务。因此,图书馆不仅要保障用户在陌生领域检索学科知识的基础需求,还要主动满足用户的多学科知识需求,面向用户多学科或“跨资源”知识需求形成有权重的创新知识点整合网络,为其推荐关联性高的显性知识和承载隐性知识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与专业学习方面,多门学科对于虚拟现实技术都有需求。如数理化类学科教学模型实物展示,通过对应的建模软件构建与课堂教学所需实物相同的模型;历史学科交互式虚拟教学软件,重现历史事件与场景;体育类学科模拟技能训练教学场景,其高度沉浸性能提高学习者专注力,免受外界环境干扰,还能规避训练中错误或危险动作带来的伤害。此外,创新成果越来越依赖大量科学实验数据,远程协作、实验研究或其他跨学科创新活动需求也逐步攀升。虚拟实验室系统能够对师生科研活动起到实际支持作用,如地理学科VGE知识平台、生命科学虚拟实验室系统、医学临床药物配方研究室等。在高校图书馆运用元宇宙技术,能够跨越不同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把个性化知识服务扩展到网络覆盖到的任何角落,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多学科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需求。 3 资源需求:元宇宙驱动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各高校图书馆需发挥“馆+馆”力量,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科研人员的跨学科协同合作等。传统的图书馆资源支持仅立足于通过常规借阅、数字化资源服务实现单向、静态的知识交流;而跨学科资源支持则须为参与到跨学科交流中的师生群体提供各类知识资源,既包括以文献资料为主的各学科显性知识资源,如各类期刊、知识库、案例等“跨资源”,又包括承载隐性知识资源的载体——知识人,如学科专家库、人才库。构建跨学科资源平台,需注重各类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共享。然而,各专业对于文献信息资源数量、来源和种类等要求各有不同,特别是对知识人资源具有远程访问要求。如数字人文领域包含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艺术与人文学科、文学、语言学、历史、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跨学科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技术水平不一,因此需要虚拟现实互动平台辅助用户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协作。由此可知,跨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化和研究问题的复合化特征突出,与之相应的大规模的存储处理和计算量需要高性能算力支持和高速率网络辅助。元宇宙3D时空互联网融合了5G泛在网、云存储/DB、云计算/算力等基础支撑技术,能够向场域内用户交付服务器、存储空间、数据库、网络和分析等的资源平台,从而为跨学科协同发展提供数据的存储、安全保护,以及元数据标引、规范化清洗整理、知识挖掘、创建数据关联等数据组织与管理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