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al Hazards:积石山地震引发河流阶地滑坡的影响机制研究》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2
  • 积石山地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南北向地震带,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存在大量逆断层及逆走滑断层。自公元前4200年以来全球气候显著恶化,导致极端洪水事件频率的增加,极端暴雨频发,山洪和泥石流普遍发生。此外,盆地内外存在的多个自全新世以来活跃的大断层,导致频繁的地震活动,显著降低了周围山体的坡稳定性并引发滑坡。2023年12月18日中国甘肃积石山发生的6.2级地震引发了河流阶地滑坡,为了探讨地貌、构造和人类活动如何共同导致此次灾害,兰州大学研究人员以积石山地震引发的黄河第三阶地滑坡-泥流为例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在中国黄河上游的河阶地区,尤其是人类定居区和农业种植区,易受地震引发的黄土液化影响。此次滑坡-泥流的成因包括:地震加载下在优先通道内首先形成的黄土液化,覆盖层砂层和液化的黄土在重载作用下向通道迁移,提供了堆积区的物质来源。同时,液化区内相对坚硬的覆盖层在软黄土上发生塑性流动,最终形成滑坡-泥流的堆积结构。此次滑坡-泥流事件发生在前山阶地,这里的液化物质为黄土和砂层。两种材料的共同液化使得该事件的成因、动力过程及灾害效应与以往单一物质液化事件有显著差异,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失效模式-砂土层和黄土层双重液化主导的滑坡-泥流破坏模式。这一新型失效模式依赖于三大关键条件:地层结构与特定地貌单元、构造活动、农业灌溉增加液化材料的饱和度。

    尽管积石山地震后拉脊山弧形断层大规模破裂的可能性减小,但未来仍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研究结果警示,亟需在构造活动频繁地区的河流阶地灌溉区域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估。震后重建必须认识到引洪灌溉增加的长期风险,作者提出了滑坡的关键防治措施及具体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al Hazards》[1]。






    [1] 2023 Jishishan

    Earthquake-triggered River Terrace Landslide Enabled by Tectonic and Human

    Activities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04-024-00029-4
相关报告
  • 《成都山地所提出“6.24”新磨村滑坡触发新机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1
    •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多起高速远程流态化滑坡灾害事件。 2017 年 6 月 24 日,茂县松坪沟新磨村发生滑坡,滑坡总量高达一千万方,造成 83 人遇难。不少学者对新磨村“ 6.24 ”滑坡开展了研究,普遍认为长时间持续降雨是滑坡主要触发因素。但据滑坡周边三个气象台站记录, 5 月 1 日到 6 月 24 日,最大日降雨量达 27mm/24h ,累积降雨量达 215mm 。这种强度的降雨在该区很常见,用来解释如此大型岩质滑坡的触发比较勉强。为了弄清新磨村滑坡的真正触发机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胡凯衡研究员带领团队对滑坡的滑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展开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并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在海拔 3500 米的滑源区发现沿山脊线的顺岩层长裂缝和悬挂的危岩,在堆积区发现裂成三块的巨型岩石( 60 米长 40 米宽)。后期通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和无人机相片,解译出“ 6.24” 之前滑源区的六处崩塌体。该滑坡的地震波震动图也证实主滑动发生之前有一个小型的垂向撞击震动。由此,对“ 6.24 ”滑坡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该大型滑坡是由于小型悬空岩体崩落撞击下方锁固段岩体,造成滑坡后壁裂缝贯通而形成的。具体的力学计算也表明,小型岩体冲击力至少比滑坡后壁孔隙水压力高一个数量级。这进一步证实了该触发机制的可能性。研究最后提出此类滑坡类似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沙堆模型。对于此类机制的滑坡,监测预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研究最近发表在国际灾害领域著名期刊 Landslides 。 文章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346-018-1073-2 新磨村滑坡滑源区的裂缝和悬挂岩体 新磨村“6.24”滑坡触发机制
  • 《COMMUN EARTH ENVIRON:量化地形放大对地震引发的滑坡的影响》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8
    • 地震期间辐射的地震能量可能由于地震波与传播路径中的地形(如,沉积盆地或山区)相互作用而导致局部震动水平放大,即地形放大效应。放大的程度与地震波传播介质的特性有关,包括材料、结构特征和地形。地形放大已经通过峰值地面运动速度得到了量化。地形放大会增加山顶的震动水平,并可能导致稳定的坡面濒临失稳。然而,在受强烈地震震动的情境中,它对同震滑坡发生的贡献尚待量化。 研究人员研究了地形放大如何控制2015年廓尔喀地震引发的滑坡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6%-17%的同震滑坡是由于地形放大而引发的。在这些滑坡中,只有13%发生在破裂区附近(<40km),这可能是因为近端坡面由于强烈运动而失稳,而与地形放大无关。相反,由于地形放大导致的大多数滑坡(约60%)发生在远离震中的地方。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地震的情况下,地形放大的贡献被高估了,这种解释只适用于远离破裂带的情况。 此外,地形放大是否主要控制远场地区的同震失稳。事实上,如果系统大部分被带到失稳的边缘,地形放大仍然可能在山坡上引入永久变形,这些变形可能在震后阶段发生失稳。为此,研究地形放大对震后斜坡动力学的长期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地质过程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和预测地震后的滑坡风险至关重要。这要求对地形放大效应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包括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与其他触发因素相结合,影响山坡的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1]。 [1] 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Amplification on the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15 Gorkha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