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31
  •  桃蚜(Myzus 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翅两型分化现象。“迁飞型”的有翅蚜和“繁殖型”的无翅蚜在转移扩散、寄主选择、取食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与无翅型蚜虫相比,有翅蚜频繁更换取食位点、具备更强的转移扩散能力,被认为在农作物病原的传播与扩散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增加了虫媒病毒病大流行的风险。然而,翅两型蚜虫传毒效率的差别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玉诚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戈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Salivary carbonic anhydrase II in winged aphid morph facilitates plant infection by viru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有翅蚜唾液组分能够促进传毒效率,特别是唾液腺高表达的碳酸酐酶作为病毒扩散的“增效蛋白”,能够分泌进入植物,导致质外体酸化,提高了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和囊泡运输速率,从而利于病毒侵染和扩散,这是有翅蚜高效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的重要基础。

      蚜虫主要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且病毒只附着在蚜虫口针尖端,无法进入血淋巴循环复制。在带毒蚜虫的取食过程中,病毒粒子伴随唾液组分一同被分泌至寄主植物内。唾液组分能够改变植物组织微环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为虫媒病毒的协同侵染和系统扩散创造有利条件。该研究通过蚜虫唾液与病毒共侵染实验发现,无论是病毒的媒介昆虫桃蚜还是非媒介昆虫豌豆蚜,有翅型的唾液相较于无翅型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两种蚜传非持久性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在植物细胞间的扩散。翅两型桃蚜和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分析发现,两种蚜虫的有翅型唾液腺均高表达碳酸酐酶CA-II,并证实了CA-II可以被蚜虫分泌进入植物细胞间隙(图1)。敲低CA-II可以增强蚜虫的韧皮部取食,却不利于蚜虫移动扩散。由于CA-II催化CO2和H2O转化为H+和HCO3-,研究通过染色法定量分析了蚜虫在刺探过程中分泌的CA-II对植物细胞间隙质外体酸碱度的影响,发现蚜虫分泌的CA-II能够导致植物质外体酸化,提高细胞壁果胶降解酶活性,降低去甲酯化果胶含量,造成细胞壁结构松散。在蚜虫唾液降解细胞壁的过程中,植物能够感知细胞壁损伤进而激活囊泡运输系统,将胞内的果胶运送到细胞间隙。研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和遗传学实验证明虫媒病毒能够借助植物囊泡运输系统,实现细胞间扩散。该研究揭示了碳酸酐酶是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基础,即其唾液增效蛋白通过改变质外体酸碱微环境,调控细胞囊泡运输系统驱动有翅蚜高效传毒,这为虫媒病毒病的生态防控提供了分子靶标。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培育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ac.cn/syky/202303/t20230329_4882239.shtml
相关报告
  • 《PNAS:研究揭示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7
    • 桃蚜(Myzus 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翅两型分化现象。“迁飞型”的有翅蚜和“繁殖型”的无翅蚜在转移扩散、寄主选择、取食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与无翅型蚜虫相比,有翅蚜频繁更换取食位点、具备更强的转移扩散能力,被认为在农作物病原的传播与扩散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增加了虫媒病毒病大流行的风险。然而,翅两型蚜虫传毒效率的差别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玉诚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戈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Salivary carbonic anhydrase II in winged aphid morph facilitates plant infection by viru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有翅蚜唾液组分能够促进传毒效率,特别是唾液腺高表达的碳酸酐酶作为病毒扩散的“增效蛋白”,能够分泌进入植物,导致质外体酸化,提高了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和囊泡运输速率,从而利于病毒侵染和扩散,这是有翅蚜高效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的重要基础。 蚜虫主要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且病毒只附着在蚜虫口针尖端,无法进入血淋巴循环复制。在带毒蚜虫的取食过程中,病毒粒子伴随唾液组分一同被分泌至寄主植物内。唾液组分能够改变植物组织微环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为虫媒病毒的协同侵染和系统扩散创造有利条件。该研究通过蚜虫唾液与病毒共侵染实验发现,无论是病毒的媒介昆虫桃蚜还是非媒介昆虫豌豆蚜,有翅型的唾液相较于无翅型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两种蚜传非持久性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在植物细胞间的扩散。翅两型桃蚜和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分析发现,两种蚜虫的有翅型唾液腺均高表达碳酸酐酶CA-II,并证实了CA-II可以被蚜虫分泌进入植物细胞间隙(图1)。敲低CA-II可以增强蚜虫的韧皮部取食,却不利于蚜虫移动扩散。由于CA-II催化CO2和H2O转化为H+和HCO3-,研究通过染色法定量分析了蚜虫在刺探过程中分泌的CA-II对植物细胞间隙质外体酸碱度的影响,发现蚜虫分泌的CA-II能够导致植物质外体酸化,提高细胞壁果胶降解酶活性,降低去甲酯化果胶含量,造成细胞壁结构松散。在蚜虫唾液降解细胞壁的过程中,植物能够感知细胞壁损伤进而激活囊泡运输系统,将胞内的果胶运送到细胞间隙。研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和遗传学实验证明虫媒病毒能够借助植物囊泡运输系统,实现细胞间扩散。该研究揭示了碳酸酐酶是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基础,即其唾液增效蛋白通过改变质外体酸碱微环境,调控细胞囊泡运输系统驱动有翅蚜高效传毒,这为虫媒病毒病的生态防控提供了分子靶标。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培育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动物所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8
    • 昆虫是最早演化出翅并具备飞行能力的动物类群。许多昆虫具有翅的非遗传多型现象。其中,蚜虫的翅二型现象是昆虫可变翅型最极端的模式,即完整发育的翅和完全降解的翅,且翅型转变完全依赖跨代信号调控。由于其祖先和邻近种均为有翅,鲜有关于无翅蚜在演化动力、性状决定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蚜虫翅型分化受到种群密度、温度光周、寄主营养、天敌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母代蚜虫感知外部环境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分子信号,通过跨代传递到子代胚胎,决定子代翅原基组织细胞命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比较密度依赖的有翅蚜和无翅蚜一龄阶段翅原基组织形态,发现有翅蚜和无翅蚜在出生24 h均有翅原基组织,但无翅蚜翅原基组织在出生后的30-36 h发生明显退化(图1)。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翅原基组织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细胞自噬。研究通过药理学实验证明激活自噬可以降低有翅蚜比例,而抑制自噬可以升高有翅蚜比例。翅两型蚜虫转录组分析发现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REPTOR2(repress by TOR 2)在翅原基降解关键期参与调控。基因组学分析发现REPTOR2的形成是由于经历了一次基因复制事件(gene duplication),常染色体A1上的母基因REPTOR1通过复制,在X染色体上形成了REPTOR2,其在蚜虫胸节高表达,能够特异性地激活翅原基组织自噬并降低有翅蚜比例。进一步,研究通过双干扰实验发现TOR主要通过抑制REPTOR2的转录调控翅原基组织自噬和有翅蚜比例(图2)。该研究解析了蚜虫翅原基命运决定的调控途径,揭示了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翅原基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剖析昆虫翅多型现象的分子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3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先导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