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等建立杂合体的绿色生物制造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3-10-20
  •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高翔课题组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路璐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题为Solar-driven waste-to-chemical conversion by wastewater-derived

    semiconductor biohybrids的研究成果。不同于石油基和糖基生物发酵的化学品生产路线,该工作利用实际工业废水规模化合成半导体材料-细菌杂合体,实现了光能驱动污染物到化学品的高值转化,创建了一条污染物基光驱生物制造路线,为化学品的可持续生产提供重要的新方向。

    化工制造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并持续释放CO2,环境不友好且不可持续;生物制造为化学品合成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线,传统糖基生物发酵生成还原力(NADH等)的过程会同时释放CO2,降低化学产品的碳转化率;光能是充足的清洁能源,半导体材料-生物杂合体是将高效吸收光能的半导体与细胞工厂结合,可以直接利用光能为细胞工厂提供还原力,因此光驱动杂合体生产化学品具有更高的理论碳转化率,在绿色生物制造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和较大潜力,但目前缺乏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方法规模化合成杂合体。

    本项目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微生物细胞工厂,以废水中的金属离子、硫酸盐和有机物污染物作为原料,通过生物法实现半导体材料-生物杂合体规模化生产,并在原位利用光能驱动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化学品,降低化学品生产成本和CO2排放,实现污染物高效资源化利用。本成果的应用,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途径,并揭示了其在清洁能源生产和可持续制造中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微生物细胞工厂,可直接利用废弃塑料、餐厨垃圾和工业废气(如CO2)等作为原料,展示出绿色可持续生产化学品的潜力。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团队和哈工大(深圳)环境科学与工程团队调研发现:金属离子、硫酸盐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在废水中普遍存在且含量丰富,可直接或间接为半导体材料-细菌杂合体生产提供原料,降低规模化生产杂合体的成本;该杂合体在废水中能够直接利用光能驱动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化学品,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然而,废水中的污染物组成成分复杂且多数具有生物毒性,有机物种类繁多,通常含有较高的盐浓度,因而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利用颇具挑战。该研究选择了海洋微生物——需钠弧菌。需钠弧菌对有毒环境耐受性强,高盐生长,能使用超过200多种的有机物,包括糖、醇、氨基酸、有机酸等作为营养物质。需钠弧菌是目前生长最快的工业微生物,遗传操作工具成熟,但其生长速率比大肠杆菌快一倍,具有更高的底物利用速率,且含有类似电活性微生物的膜电子传递通道,利于半导体材料光生电子进入细胞。因此,需钠弧菌是利用废水生产杂合体的理想底盘细胞。

    针对杂合体绿色生物制造所需的余属离子、疏酸盐和有机物等原料,该团队设计并改造了需钠孤菌,并将该工程菌与污染物相结合,生产出硫化福-细菌的杂合体。该杂合体具有良好的光电转化效率,可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多种不同金属离子,构建硫化铅-细菌杂合体、硫化汞-细菌杂合体,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杂合体可以直接利用光能驱动微生物胞内还原力高效再生。与非杂合体(单纯微生物体系)相比,合成化学品的产量和碳转化率更高。该团队在杂合体中构建BDO合成途径,并检测其合成效率。结果显示:光照条件下杂合体系合成BDO产量高于非杂合体,其产量提高2倍、碳转化率提高26%,且杂合体的优势完全依赖光能。该研究证实了利用废水生产的杂合体,可以直接利用光能驱动化学品的高效合成。该工作进一步解析了杂合体利用光能驱动化学品高效合成的机制;通过胞内代谢物定量分析发现了杂合体在光照条件与黑暗条件相比,微生物胞内的NADH浓度更高。上述研究表明,在杂合体中,半导体材料通过吸收光能产生的电子,促进NAD+还原生成NADH,为BDO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充足能量,并减少通过糖氧化过程提供能量,最终提高BDO的产量和碳转化率。

    该团队以实际工业废水为原料,在5-L光反应器中利用工程菌实现协同利用多种污染物合成杂合体。该杂合体在废水中原位利用光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BDO,产量可达13 g/L,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杂合体合成和原位利用光能生产化学品体系具有放大生产的潜力。生命周期分析(LCA)以及与传统的石油基和糖基生物发酵化学品对比显示,本项目建立的污染物基杂合体光驱生物制造路线,温室气体排放和产物生产成本更低,利用光能实现污染物高效资源化利用。

    该工作开发了低成本、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光能驱动化学品合成方法,实现了协同利用多种废水污染物可持续生产半导体材料-生物杂合体系并原位应用于光能驱动化学品合成,证实了该体系具有规模化放大生产的潜力,为实现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推动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科学家将进一步探索这一技术在大规模生物制造中的应用。

    基于废水的半导体材料-细菌杂合体光驱生物制造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10/t20231017_4978960.shtml?from=groupmessage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成功开发黑磷烯等离子体液相高效制备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和正高级工程师黄逸凡合作在高质量黑磷烯制备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Rapid and scalabl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phosphorene by plasma-liquid technology"以通讯快报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论文第一作者是助理研究员黄浩,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康翼鸿,合作者包括教授朱剑豪、西班牙阿拉贡纳米科学研究所教授Ricardo Ibarra 等。 黑磷烯作为一种带隙可调的直接带隙半导体二维层状材料,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制备黑磷烯的主要方法是液相剪切/超声剥离法,但黑磷本身杨氏模量较小,长时间剪切/超声会导致磷烯片层较小和缺陷增多,且易发生氧化,从而限制黑磷烯的应用。因此,开发出制备高质量大尺寸黑磷烯的高效方法对于黑磷烯的应用至关重要。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离子体是由离子、电子以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的集合组成,整体呈中性的物质状态,又被誉为“物质的第四态”。作为一种绿色的工业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处理、纳米材料合成以及半导体制造领域。但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来制备黑磷烯的技术路线尚未有报道。 前期,团队在黑磷烯液相超声制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5 (45), 6996-7002)、离子插层(Small Methods, 1900083;Materials Horizons 6 (1), 176-181)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在本项工作中,基于多年的黑磷烯制备经验和等离子体技术特色,团队自主设计出等离子体液相制备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反应模块等。通过高压电源在阳极产生等离子体,作用于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将N,N-二甲基甲酰胺分子分解,分解产物在电场驱动下对阴极黑磷晶体进行插层,同时在层间产生气体,弱化层间力,使得黑磷晶体快速膨胀,从而高效地制备出高质量大尺寸的黑磷烯。同时由于制备时间短,此方法制备的磷烯氧化程度低,展现出优良的光电响应性能,这为黑磷烯作为高性能电子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支持。
  • 《工信部:将从五个方面深入推行绿色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1-31
    • 近日,国新办就《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推行绿色制造。        一是健全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部署绿色制造推进工作,打造梯度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        二是构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政策体系。持续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用好中央和地方财税、金融等各类政策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一揽子的支持政策体系,支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三是强化绿色低碳标准的引领。制定出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低碳标准化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各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加快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四是建立数字赋能绿色制造的引导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化 、绿色化协同转型,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        五是深化绿色制造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依托现有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标准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务实推进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