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生物表达系统中重建和优化复杂的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1
  • 2024年6月,浙江大学开展了关于在微生物表达系统中重建和优化复杂的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文中介绍了微生物表达系统中的多重基因组编辑和植物天然产物(Plant natural products,PNPs)组装途径,然后从路径优化、底盘优化和模块化共培养工程三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提高PNP生物合成效率的技术和实例,最后对机器学习与BioFoundry相结合重建和优化PNP微生物细胞工厂进行了展望。相关成果以Reconstit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plex plant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tic pathways in microbial expression systems发表在《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上。
相关报告
  • 《利用植物根际微生物提高磷利用效率》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3-31
    • 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定位一种帮助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大量吸收土壤磷素的重要基因开关,把磷素向根系汇集,提高产量。相关工作发表在三月十五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提出了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磷素的利用效率。 Jeff Dangl和资深教授John N. Couch等研究人员介绍说:“我们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一种关键转运蛋白PHR1在控制植物在低磷条件下的反应,当植物处于低磷环境时,植物免疫系统下降,增强从土壤中对磷素的吸收。”其研究团队还证实,这些细菌通过养分探查和免疫防护,与植物之间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细菌一方面和植物竞争土壤中磷素会加剧缺磷胁迫,另一方面这些细菌会“敦促”植物开启磷胁迫反应机制。 在另一项室内试验中,该研究团队从本地土壤中分离出35种细菌,并把它们移植到在灭过菌的同一土壤上正常生长的拟南芥(Arabidopsis)的根际,当把这些处理过的拟南芥种植到低磷土壤时,它们对磷胁迫的反应增强了。 研究还发现PHR1和PHL1不仅激活了植物对低磷胁迫的反应, 而且激发了降低免疫活性的基因表达,有利于一致的细菌的落地存活。
  • 《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