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性食线虫真菌组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4-20
  • 全世界每年由于植物寄生线虫造成的农业损失高达1570亿美元。杀线虫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而利用真菌控制植物寄生线虫低毒环保,是实现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真菌掘氏梅里菌(Drechmeriaconiospora)是一种专性食线虫真菌,可以寄生并杀死多种农作物病害线虫,如番茄根结线虫等,具有极强的宿主专一性和依赖性,在感染线虫时还能合成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梅里霉素。在作物寄生线虫的绿色防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结合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以及转录组数据,通过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分析,成功组装了包括重复序列集中的着色粒和大部分端粒序列的全染色体序列,基因组完整度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系统解析了掘氏梅里菌专性侵染秀丽隐杆线虫的分子基础,筛选出一系列与杀线虫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结果发现,圆锥菌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简化精炼,丢失了许多营腐生生活、或昆虫寄生相关的蛋白,保留甚至富集了降解宿主生物质的水解酶、运转宿主营养的转运蛋白、与杀虫相关的次级代谢产物、转录调控因子等。在对掘氏梅里菌17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中,发现一个在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时表达,大小约为100kb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结合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梅里霉素结构的串联质谱分析,确定了该基因簇为梅里霉素的合成基因簇并解析了梅里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加深了对真菌寄生过程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食线虫真菌和宿主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利用异源生物合成系统,高效生物合成梅里霉素,用于植物寄生线虫的绿色防控。

  • 原文来源: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3122
相关报告
  • 《真菌聚酮化合物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4-20
    • 聚酮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的一大家族,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在农业和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如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降血脂药洛伐他汀等。天然聚酮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结构改造才能提高药效,但天然聚酮含有较多立体异构和取代基等复杂的化学结构,利用化学合成和修饰非常困难,因此,在阐明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多样性,通过不同合成模块的重新组合是实现复杂手性化合物结构改进和药效提高的有效措施。 大部分农业和临床使用的聚酮类化合物都来源于细菌,随着从细菌中筛选新型聚酮类化合物机率的降低,从真菌中获得聚酮化合物日益受到关注。在细菌和真菌中,分别有不同的聚酮生物合成系统。对于细菌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比较深入,通过异源基因组合共表达,能够实现细菌聚酮抗生素的工程化合成,但对于真菌,由于其聚酮化合物程序化合成的机制研究不深入,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实现真菌聚酮工程化的组合生物合成。 在研究真菌聚酮程序化生物合成机制和合成模块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具有抗癌、消炎、杀虫、提高植物耐热等生物活性的苯二酚内酯生物合成模块,在酿酒酵母中实现了活性提高的系列新型真菌聚酮化合物的一步合成。本研究继续拓宽真菌聚酮化合物组合生物合成的范围,通过苯二酚内酯合成模块与具有抗真菌生物活性的嗜氮酮合成模块的组合,生物合成了新型聚酮化合物。研究成果不仅为揭示天然聚酮类化合物的程序化生物合成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大规模实现新型真菌聚酮类抗生素的工程化生物合成提供了创新的方法。
  • 《昆明植物所在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食用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解决未来人类粮食来源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食用菌病害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病原真菌(fungal pathogens)是食用菌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深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但相关报道较为“零散”,部分名称“张冠李戴”,尤其是一些食用菌产业的新宠(如羊肚菌等)的病原真菌更是存在“家底”不清和鉴定错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攻关团队,以人工栽培羊肚菌为例,对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文献报道、分子系统发育、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演化时间证据,(1)整理出国内外40余年来报道的病原真菌6门12纲20目40科58属133种,其中70种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的物种;(2)识别了肉座菌目1新科(喜羊肚菌霉科Albomorchellophilaceae)、1新属(喜羊肚菌霉属Albomorchellophila)及1新种(喜羊肚霉菌A.morchellae),并首次报道了羊肚菌上4个新型致病真菌,即:阿里坎特圆柱霉Cylindrodendrum alicantinum,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粉红寄生菌Hypomyces rosellus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3)更新了假单隔孢科Pseudodiploosporeaceae的组成,废除类拟青霉属Zelopaecilomyces,该科为单型属,即假单隔孢属Pseudodiploospora     该研究摸清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平菇Pleurotus spp.、金针菇Flammulina spp.和木耳Auricularia spp.等大宗食用菌病原真菌“家底”,抓住了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真凶”,澄清了羊肚菌“白霉病”分类学上的混淆问题,为食用菌病害防治提供本底资料和科学指导,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研究成果3月5日以Species diversity of fungal pathogens on cultivated mushrooms: a case study on morels (Morchella, Pezizales)为题发表在Fungal Diversity上。于凤明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赵琪正高级工程师和泰国皇太后大学(Mae Fah Luang University)Kevin D. Hyd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3)和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02AE090001)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