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褪黑素可提高植物重金属镉抗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0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丽芳课题组在研究植物对重金属镉抗性调控机理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发现一种重要生物激素褪黑素,可显着增加植物对重金属镉抗性,施用褪黑素的植物在含重金属土壤上的长势、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得到显着提高。该成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Molecules(doi: 10.3390/molecules23040799)。

    重金属镉污染是目前农业生产难题。重金属镉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还在植株和果实中积累,摄入后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目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其中生物方法温和,主要通过植物或微生物吸收转移或钝化作用去除重金属,然而,重金属对植物胁迫作用会降低植物产量,影响清除效率。此研究为通过增加作物生物量提高重金属清除效率提供新思路。目前,课题组已开展技术产业化研发,预计产品应用成本约15元/亩,有产业化前景。

    通过研究发现,植物中存在一系列褪黑素合成关键基因,这些基因表达水平和内源褪黑素合成受重金属镉胁迫后表达上调,褪黑素进一步激活内源过氧化物清除系统,特异性地增强APX和SOD两种抗氧化酶表达,从而提高抗逆能力。研究还发现褪黑素可显着促进植物根生长,增强植株逆境抗性。该研究对阐明新型植物激素-褪黑素在植物逆境调控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第二粮仓“STS”项目、安徽省重大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3218.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等解析聚天冬氨酸促进植物富集重金属镉的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重金属镉(Cd)对生物体而言是一种有毒元素,耕地土壤中的Cd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去除污染土壤中的Cd是保证土壤长期安全利用的必要措施。植物提取是利用Cd高(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Cd吸收和转运至地上部分,通过收获植物材料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一种修复土壤Cd污染的绿色技术。除了植物对Cd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植物提取效率与土壤条件也密切相关:一方面,土壤中的有效营养影响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土壤中Cd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植物对Cd的吸收效率。因此,可以利用一些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或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来强化植物提取效率。 聚天冬氨酸(PASP)是一种可完全降解的天然聚合物,在农业和环境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PASP能有效强化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效率,但前期普遍认为PASP通过螯合作用直接活化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或营养元素,而忽略了PASP与其他土壤因子(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植物富集重金属产生影响。为了从相关机制中进一步发掘强化植物提取Cd效率的方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以Cd高富集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为研究对象,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土壤添加3g kg-1和6g kg-1的PASP不仅显著(P < 0.05)增加了鬼针草的生物量,也显著(P < 0.05)促进了鬼针草对Cd的吸收(图1),最终使得鬼针草对Cd的提取效率(地上部分总Cd富集量)分别提高了46.4%和76.4%。对植物根际土壤的元素含量分析表明PAPS处理明显改变了(P < 0.05)土壤元素的有效性,从而有效促进了植物对Cd和营养元素的摄入。除了PASP对元素的直接螯合作用,该研究发现PAPS处理使植物根际募集了多种植物促生菌(图2),这些植物促生菌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Cd胁迫下鬼针草的生长和活力,同时一些植物促生菌也能通过分泌有机酸、铁载体等物质间接活化土壤中Cd和营养元素。其中,一些具有解钾(K)功能的植物促生菌可能和PASP一起使得土壤有效K含量增加3.7~21.7倍,除了作为植物营养,有效K的增加可能也对植物富集Cd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生理和代谢组分析发现鬼针草叶片中抗氧化酶、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参与的多种解毒过程被显著(P < 0.05)诱导,这是鬼针草在Cd摄入显著增加的情况下维持生长的内在基础。 以上结果表明PASA通过重塑植物根际环境(特别是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调节植物代谢过程来促进鬼针草的生长和对Cd的富集。该研究促进了对土壤螯合剂强化植物提取效率的机制的认识,为螯合剂和植物促生菌联合强化植物提取效率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结果以Polyaspartic acid enhances the Cd phyto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Bidens pilosa by remolding the rhiz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reprogramming plant metabolism为题发表在Chemosphere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在抗抑郁新型小分子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而且遍布各个年龄层。研究和开发新结构类型和作用靶点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前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纪军研究团队利用本研究组建立的抗精神疾病细胞和整体动物研究平台,对赤芍、柴胡、酸枣仁、合欢花、远志等传统中药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系列活性化合物。近期,该研究团队在发现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新型小分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褪黑素主要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吲哚类激素,其分泌异常,或对应受体的表达和活性改变,会引发一系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等。利用褪黑素受体(MT1和MT2)的体外筛选模型,从传统中药厚朴中发现厚朴酚对MT1和MT2受体均具有一定的激动作用。体外活性测定和体内药效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7c活性最强,具有潜在抗抑郁作用。脑内神经递质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7c可以显著升高脑内不同区域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多巴胺受体的活性,而二者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化合物7c可以通过影响小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潜在抗抑郁的作用。随后对化合物7c进行了体内代谢产物研究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提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综上,化合物7c具有开发成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潜在应用前景。 陈方 摘编自http://www.kib.ac.cn/xwzx/ttxw/201807/t20180717_5043329.html 原文标题:陈纪军团队在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具有抗抑郁作用新型小分子的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