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多基因座生态性状内渗引起的杂交物种分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Hybrid speciation driven by multilocus introgression of ecological traits的文章。

    杂交允许谱系之间共享适应,并可能触发新物种的进化。然而,令人信服的同倍体杂种物种形成的例子仍然很少见,因为要证明杂交在产生生殖分离中至关重要是具有挑战性的。

    该研究将种群基因组分析与物种特异性性状的定量性状基因座作图相结合,以研究Heliconius蝴蝶的杂种物种形成情况。研究人员证明Heliconius elevatus是一种与父母双方同位的杂交物种,并且作为独立进化的血统持续了至少180000年。尽管有一个亲本Heliconius pardalinus存在普遍且持续的基因流动,但该基因使其99% 基因组均质化。其余的1% 从另一亲本Heliconius melpomene渗入,并广泛散布在H. elevatus基因组中,与H. pardalinus发散。这些岛屿包含多种破坏性选择的特征,包括颜色模式,翅膀形状,寄主植物偏好,性信息素和配偶选择。总的来说,这些特征使H. elevatus处于其自身的适应性高峰,并允许与父母双方共存。

    该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形成是由生态性状的渗入驱动的,并且具有多基因座遗传结构的基因流形成是可能的

相关报告
  • 《复合性状转cry1C*/bar基因水稻T1c-19与杂草稻杂交F1的适合度》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12
    • 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在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重要的风险之一就是抗性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杂草稻中,导致抗性杂草稻的产生。由于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比单一性状的基因漂移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更为复杂,因此更应该全面评价。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宋小玲研究团队以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受体水稻MH63和3种杂草稻(广东茂名WRMM、江苏泰州WRTZ和湖南益阳WRYY)的杂交F1为材料(F1+和F1-分别表示以转基因水稻和受体水稻为亲本的F1),通过分析评估自然虫压与无虫压下,单种时F1+与杂草稻及F1-的适合度;F1+与杂草稻混种时的适合度;单种时,F1+喷施与未喷施草铵膦下的适合度,评价T1c-19释放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以题为“Fitness of F1 hybrids between stacked transgenic rice T1c-19 with cry1C*/bar genes and weedy rice”(doi:10.1016/S2095-3119(19)62662-6)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杂志。 结果表明,与各自的F1-和杂草稻相比,在自然虫压单种下,F1+表现出了显着的适合度优势或与各自的F1-和杂草稻的适合度相似;在无虫压单种下,F1+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适合度优势。在混种自然虫压或无虫压下,与各自杂草稻相比,F1+表现出了明显的适合度优势或与其杂草稻相似。在单种喷施或未喷施草铵膦下,F1+的适合度与相应杂草稻相比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与杂草稻的落粒性相比,除F1YY-的落粒性与WRYY相似外,其余F1的落粒性均显着低于各自杂草稻。 综上所述,由于在自然虫压下,T1c-19与杂草稻的杂交F1+表现出了更高的适合度优势,所以在T1c-19环境释放过程中,应防范T1c-19向杂草稻的基因漂移。
  • 《Nature Genetics:有什么基因,结什么果实》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1-12
    • 番茄的驯化和随后的密集育种对果实成熟及其伴随的无数代谢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现代番茄品种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果实特征,包括质地,大小,香气,色素沉着和风味。同时,通过育种的不断选择也令遗传多样性降低,减少了一些重要的果实品质,例如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抵抗力,或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遗传工具,以及多峰分子和表型分析(multimodal molecular and phenotype profiling)等技术,对番茄果实进行了QTL分析。 研究对象包括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Dani Zamir教授实验室开发的580个渐渗杂交系。在现代番茄栽培品种M82的背景下,每条品系均携带野生番茄的小片段。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Asaph Aharoni教授团队对整个种群进行了多峰分析,包括在不同发育阶段的RNA测序,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和病原体敏感性测定。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通过多层次的QTL分析,最后得出了基因序列变异,基因表达和代谢产物水平的定量变化以及复杂的表型性状的变化之间的关联。 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从数百种确定的关联中,团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候选变化。 Szymanski博士说:“我们着眼于半夏葡萄球菌基因对人类营养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和果实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的影响,这是野生和驯化番茄物种中两个非常不同的生化特征。” 研究小组确定并表征了途径中的酶促步骤,其中绿色番茄果实中存在的基本抗营养和防御生物碱α-番茄碱在果实成熟期间被转化为七叶皂甙和番茄红素甙。 “这种化学变化可能对于减少α-番茄碱提供的苦味和/或应对防御性果实代谢产物的暂时需求很重要。” 此外,研究人员描绘了与促进健康的类黄酮在果实皮肤组织中积累有关的基因座和基因。他们观察到基因表达和代谢的变化(例如防御代谢产物的积累)也影响了复杂的表型,包括病原体抗性。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果实对普通真菌病原体灰葡萄孢的抵抗力增加反映在多个水平的细胞复杂性上-基因序列的变化,基因表达,特定代谢产物的积累。这些元素揭示了导致变化的机制。 研究中生成的大型数据集是这一领域的独特资源。 “尽管我们只能深度表征少数候选基因和代谢物,但该数据集可能会挖掘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候选物,并且可以与相同渗入系的大量已发表的表型学数据整合在一起”。 为了全面了解果实的新陈代谢以及人类选择对果实的正负性状影响,探索从野生到栽培的轨迹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预计通过这项研究推断出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将对当前的分子育种工作将会带来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