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团队在三维拓扑激子绝缘体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30
  •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王秩伟教授、姚裕贵教授团队与普林斯顿大学 M.Z.Hasan 团队合作,首次在三维晶体材料Ta?Pd?Te?中实验观测到拓扑激子绝缘体的存在,并进一步发现其具有动量序可调的激子凝聚态。这一成果为探索关联电子体系中的拓扑量子态提供了全新平台。相关研究成果以“Topological excitonic insulator with tunable momentum order”为题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吴黄宇(现为北理工材料学院在读博士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王秩伟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激子绝缘体作为一种奇特量子物态,自1964年理论预言以来长期备受关注。其核心特征为电子-空穴对(激子)自发凝聚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从而打开能隙,实现无耗散能量传输。然而,传统激子绝缘体常伴随显著结构相变,导致其物理机制难以明确区分。绝大多数候选体系均伴随强烈结构相变,难以厘清“电子关联”与“晶格作用”的贡献。寻找结构耦合较弱、拓扑性质明确的新型激子绝缘体材料成为国际前沿难题。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首先制备了高质量的层状材料Ta?Pd?Te?单晶,首次观测到双重激子凝聚相:在100 K时由半金属态进入零动量激子凝聚态,4.2 K时进一步发生有限动量二次激子凝聚。团队通过极化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试发现,低温下电子能带发生轨道杂化,镜面对称性破缺,证实激子凝聚驱动了拓扑相变。同时,扫描隧道谱观测到体绝缘能隙,与理论模型预言的拓扑边缘态高度吻合。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外加磁场调控下,体系展现出动量序的可调性,为研究拓扑相变临界行为与对称性调控提供了实验窗口。

    该研究首次在三维晶体中证实了拓扑激子绝缘体的存在,揭示了电子关联与拓扑序的协同效应。其弱结构耦合特性为解析激子凝聚的纯粹物理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有望推动对量子临界现象与拓扑激发态的深入理解。此外,拓扑边界态的无耗散输运特性为未来量子器件设计开辟了新方向。

    图1. Ta?Pd?Te?的实空间表征,显示了T=?100?K附近绝缘体带隙的变化

    图2. Ta?Pd?Te?低温电子相中,带间杂化和镜像对称破缺的特征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5-02917-6
相关报告
  • 《半导体所等在拓扑激子绝缘体相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9
    • 上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Mott提出激子绝缘相,Mott提出考虑库仑屏蔽效应,在半金属体系中电子-空穴配对而形成激子,可能会导致体系失稳,从而在半金属费米面处打开能隙,形成激子绝缘体状态。但迄今为止,实验上观测激子绝缘体相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激子绝缘体相存在及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确凿证据并不充分,主要是由于激子的寿命较短,带来观测上的困难。   InAs/GaSb半导体量子阱系统是重要的红外探测器体系,其能带结构独特,本征情况下会自发形成空间分离的二维电子气和空穴气。由于其电子、空穴的空间分离,激子寿命变长,为研究激子绝缘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InAs/GaSb半导体量子阱中,通过调节InAs和GaSb层厚,可使GaSb层的价带顶高于InAs层的导带底,体系中可以自发地形成局域于InAs层的电子气和局域于GaSb层的空穴气,两者在实空间分离。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研究组的理论工作证明,InAs/GaSb量子阱的基态是二维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美国莱斯大学/北京大学杜瑞瑞实验组在该系统中观察到拓扑边缘态的输运,并发现边缘态输运即使在强磁场下仍能保持。   如果考虑电子-空穴间的库仑作用,即当激子束缚能大于体系的杂化能隙时,理论上猜想该体系基态形成如Mott预言的激子绝缘体相甚至拓扑激子绝缘相。美国莱斯大学/北京大学杜瑞瑞实验组、美国莱斯大学大学Kono实验组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常凯理论组,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InAs/GaSb量子阱中的激子绝缘相。研究员常凯、副研究员娄文凯构造了平行磁场下激子的多带量子多体理论模型,研究激子绝缘相的基态及其独特的色散,发现激子的基态是处于有限动量处的暗激子。在低温且低电子-空穴对密度情形下,体系打开类似BCS超导体中的能隙。通过研究激子的色散关系,提出利用太赫兹透射谱来验证激子绝缘体的存在,指出太赫兹透射谱表现为两个吸收峰,理论计算预言的吸收峰位与实验一致,为激子绝缘相光学观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北京理工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合作在三维晶体材料中首次实验观测到拓扑激子绝缘体》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7-31
    •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王秩伟教授和姚裕贵教授等团队与普林斯顿大学M.Z.Hasan团队合作,首次在三维晶体材料Ta2Pd3Te5中观测到拓扑激子绝缘体的存在,并发现其具有动量序可调的激子凝聚态。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Physics》。  激子绝缘体是一种奇特的量子物态,自1964年理论预言以来备受关注。然而,传统激子绝缘体常伴随显著结构相变,导致其物理机制难以明确区分,难以厘清“电子关联”与“晶格作用”的贡献。寻找结构耦合较弱、拓扑性质明确的新型激子绝缘体材料成为国际前沿难题。 该研究发现,在100K时材料由半金属态进入零动量激子凝聚态,而在4.2K时进一步发生有限动量二次激子凝聚。通过极化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试和扫描隧道谱观测,证实低温下电子能带发生轨道杂化和镜面对称性破缺,同时观察到体绝缘能隙,与理论模型预言的拓扑边缘态高度吻合。  该研究揭示了电子关联与拓扑序的协同效应,弱结构耦合特性为解析激子凝聚的纯粹物理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有望推动对量子临界现象与拓扑激发态的深入理解,为未来量子器件设计开辟了新方向。 论文下载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5-02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