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土耳其岬3、4号机组换料周期将调整为24个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06
  • 2023年6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电力和照明公司(FPL)在与美国核管会(NRC)举行会议上表示,公司将在2023年8月底提交一份许可证修订申请,拟在土耳其岬(Turkey Point)核电厂装载事故容错燃料(ATF),并将换料周期延长至24个月。

    当前,该电厂两台机组的换料周期均为18个月。FPL希望NRC能够在2024年9月批准该项申请。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23年8月提交一份关于土耳其岬核电厂乏燃料池临界状态的许可证修订申请,并希望在2024年9月前获得NRC的批准。

    FPL表示,土耳其岬3、4号机组将分别在2026年春季和2025年春季启用24个月换料周期,届时机组将使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的ADOPT事故容错燃料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32187.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1
    • 土耳其当地时间2022年6月18日8点17分,国家电投上海电力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以下简称“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1号机组首次满负荷660兆瓦,经过土耳其能源与自然资源部及土耳其输电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验收委员会确认,该项目1号机组已通过商业运行前的各项考核试验,自当日12时起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位于土耳其阿达纳省尤穆尔塔勒克市,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土耳其“中间走廊”战略相对接的重点项目,是中土两国建交以来中资企业在土耳其金额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项目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2万千瓦,采用多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体化建设脱硝、除尘、脱硫系统,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符合或优于环评及欧盟要求,切实做到对周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此次投入商业运行的1号机组,装机容量66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约42.9亿千瓦时。 此外,项目积极雇佣当地员工,土耳其籍员工始终维持在600至850人之间。目前,已有250余名土耳其电力人才在中方的培养下走上了电力运维岗位。两台机组全部投产以后,可常年为当地提供超过500个直接就业岗位。另外,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采购当地原材料。截至目前,已经本地化采购近130万吨各类建设材料。通过当地安保、差旅交通、后勤物业等服务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和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7月,场平开工; 2019年9月,浇筑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 2021年4月29日,主厂房封闭止水; 2022年5月15日,1号锅炉点火冲管; 2022年6月13日,1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 2022年6月18日,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融资”关 项目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牵头行的银团提供融资支持。在融资上开拓新的思路与方法,结合土耳其电力市场的特点,创新了信用结构,构建了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创新融资架构。 项目总融资额为13.81亿美元,银团参与行有中资银行和土耳其当地银行。该项目的融资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买方信贷融资,融资架构充分遵循国际惯例,在像土耳其这样无购电协议(PPA)的类似欧洲地区自由竞争电力市场,在“无追索/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模式之间,探索了一种新型融资信用结构。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以循环备用信用证融资方式安排项目融资。 传统的电力项目融资都需要PPA,但本项目没有PPA,银行基于土耳其的电力市场情况,以及项目自身的综合经济性判断,认为项目具备可融资性,风险可控,给予了大额融资,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和有所在国财政担保的项目相比,本项目更具备项目融资的特点。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疫情”关 项目刚开工几个月,就遇到新冠疫情,给工程带来了种种困难。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受当地疫情影响全体员工面对参建人员无法到位、物流和材料价格飞涨、回国难造成的维稳压力大、工代厂代无法来项目指导工作等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艰难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节点。 2020年上半年,为防止疫情输出到国外,中国与土耳其的国际航班中断了几个月,国内技术及管理人员无法来到项目现场。此时工程刚全面铺开,正是需要大量人员的时候。由于大型火电建设技术含量高,当地人员无法胜任,项目组积极与其他在土耳其中资企业联系,寻找其他项目已完工的中方施工队伍补充进来。根据现有人员实际情况,调整有关工序,尽一切力量艰难地把工程往前推。同时,积极联系大使馆、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投总部和参建单位等,极力促成包机事宜。在八月初,包机成行,加上商业航班,共为项目补充了450多人。 2021下半年,由于全球疫情,从土耳其回国的航班极少,机票价畸高,项目又面临着大量已完工人员无法回国的问题。大量人员长期滞留,给项目的稳定工作带来极大压力。项目再次联系各方,极力促成包机回国。截至目前,已经三架包机成行,将550多名参建单位人员送回国内,后续的包机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燃煤”关 土耳其高热值动力煤采购主要依靠国外进口。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其价格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起快速上涨并屡创新高。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导致价格再次暴涨。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一方面集中当地资源,成功说服土耳其褐煤管理局,在本就紧张的产能下向项目提供高热值低价本地褐煤。另一方面,了解到土耳其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主要矿商在土耳其的销售有一定议价空间。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以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基本完成了当年电厂所需燃料采购工作。 真信 真干 真成 攻克“环保”关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充分重视环保,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脱硫、脱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码头海龟保护钢桁架桥等方面的投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 项目坐落在地中海岸边,为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项目一体化建设脱硝、除尘、脱硫系统,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将项目一次循环冷却水方案优化为“烟塔合一”二次循环冷却水方案。烟气物通过冷却塔热力抬升后排放,使烟气在高空中得到了充分的扩散和稀释,大大降低落地浓度。排水量大幅降低为一次循环方案的1.7%,海水取水点大幅后退了1000米,排水温升由原来的7℃降到小于1℃,这些都大大减小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卸煤设备,运用链斗式卸船机方案,从根本上杜绝了原煤污染海水的现象。通过加装覆盖胶带、安装防护罩等方式,有效防止了粉尘的扩散和污染。原煤储存采用欧罗仓,相较传统露天和仓储煤场,欧罗仓全封闭、无扬尘。 项目旁是濒危动物绿海龟的产卵地。每年5到9月份,绿海龟来到这里的沙滩上产卵。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不影响其产卵,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员工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在海龟产卵期码头工程停止施工;二是设计了跨海龟产卵地大桥;三是在产卵区附近采用长波长光源,控制亮度和散射;四是不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沙滩上的杂物,为小海龟返回大海提供便利。项目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期间,海龟产卵量没有受到影响,得到了海龟专家的高度认可。 工程期间,土耳其国家广播电视台两次将焦点投向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报道肯定了项目在生态环保方面作出的努力,对项目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表示赞赏。报道进一步增强了土耳其民众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再接再厉 谱写国际化发展新篇 十年磨一剑,四年铸辉煌。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一片荒山上已建起现代化的大型火电厂,地中海岸边多了一颗璀璨耀眼的工业明珠。宏伟的蓝图已变为现实,多少开拓者、建设者的付出和心血此刻得到了回报。 项目还将利用厂区屋顶、空地、边坡以及周边丘陵地带建设新能源项目,将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转型为混合电站。在全球能源结构进行“低碳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厂增加清洁能源发电,能够有效降低厂用电率,提升电厂的经济性和竞争力,增加电厂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电厂在土耳其树立低碳、清洁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上海电力在土耳其的深耕发展。 根据土耳其能监会的混合电厂政策,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最多可获得100兆瓦可再生能源容量额度。截至2022年6月,已获得47.9兆瓦可再生容量的接入许可,已获得80.73兆瓦环评许可证书,计划2022年建设47.9兆瓦光伏电站。 土耳其胡努特鲁电厂建设的步伐还在继续,该电厂将继续以胡努特鲁混合电站为依托,继续在土耳其并辐射周边国家开发新能源项目,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当好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排头兵”,为上海电力能源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将继续以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为建设目标,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将继续深化中土交流合作,共同书写“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将继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中土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新画卷。
  • 《全球电力,进入史诗级大周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4
    • 中国以外的电力大赛道,挤满了硅谷科技大佬。 山姆·奥特曼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是OpenAI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核裂变初创企业OKLO的投资人和董事长。这家公司在去年5月11日上市,最近5个月的涨幅接近900%,是美股市场涨幅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除了奥特曼,押注核能的还有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彼得·蒂尔、拉里·埃里森以及木头姐凯瑟琳·伍德等等美国科技和投资界的顶流人物。 据称,一次ChatGPT问答所消耗的电量,几乎是传统谷歌搜索的10倍。全球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浪潮,让科技巨头们纷纷加大电力投资。 黄仁勋的发言令外界更为惊诧。他指出,“英伟达帮助提升计算效能,降低能源消耗,而如果计算速度没有加快,“我们可能需要14个行星、3个星系、4个太阳为这一切提供燃料。” 而这一切的讨论也只集中在电源层面,是能源的供给端。后续的电网、输配电,以及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加起来,才能构成一套完整的电力系统。核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还需要铀燃料、核电设备以及储能等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 眼下欧美国家的电网基础设施陈旧不堪,很多电网线路年久失修,美国本土的变压器使用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可以说,中国之外的全球所有国家,在电力投资上,以前欠下多少账,以后都要超额补上,这需要的投资完全是天量。 在人工智能建设的促动之下,一个历史级别的电力大周期已经开启了。 紧箍咒 钳制AGI发展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能源。不止一位科技大佬表达过这样的担忧。 山姆·奥特曼曾这样判断:未来人工智能需要能源突破,因为人工智能消耗的电力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马斯克则明确地指出,缺芯之后是缺电,“明年(2025年)电力将无法满足所有芯片的需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每一次问答,乃至背后的数据中心、算力支持以及芯片产业需要的电力都极为庞大。有数据显示,目前ChatGPT每天要响应大约2亿个请求,消耗超过50万度电力,相当于美国家庭用电量的1.7万倍。 训练环节,根据国盛证券的测算,GPT-3的单次训练就要花掉140万美元,一些更大的LLM(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成本在200万美元至1200万美元之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中有60%都是电费。 数据中心也是一个庞大的“吞电巨兽”,如亚马逊大型数据中心每年要“吃掉”一个中型城市的用电量。美国能源部的报告显示,该国数据中心用电量从2014年的58 TWh上升至2023年的176 TWh,占国家电力消耗的4.4%。预计到2028年,将激增到325-580 TWh,占美国总用电量的6.7%-12%。 身处AI行业的核心供应链,芯片制造亦是耗电大户。 当下,通用AI仅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还将涌现出更多的类似DeepSeek和ChatGPT的超级大模型。中美两大国的算力中心建设仍在快速增长,随着AI产品的大规模普及,远期的电力需求将增长到什么程度,将难以估量。 目前全球电力供应过于依赖传统化石能源,成本较高且不符合低碳化转型的时代诉求。而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又不够稳定,因此性价比最高的核电,已成为科技巨头们的押注目标。 尤其是建设周期短、成本低、安全系数更高,且地址适应性更强的SMR(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被AI企业们视为最理想的发展方向。 在美国,投资SMR能拿到政府补贴,比投资大型核电站更加划算。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SMR项目电力成本约为180美元/MWh,补贴后能降至100美元/MWh左右,低于风光发电。 从去年10月开始,硅谷巨头们疯狂囤积核电: 先是微软联合星座能源,计划耗资16亿美元重启三里岛核电站1号反应堆,目标是2028年开始为微软数据中心输送电力; 此后谷歌一口气向核能初创公司Kairos power购买7个反应堆的电力,总计500WMh(50万度); 亚马逊紧跟着签署了三项协议,投资5亿美金,牵手Dominion Energy开发一个SMR项目,为Energy Northwest 的四座先进SMR的提供资金,以及在宾夕法尼亚州Talen Energy的核设施旁边建设一座数据中心; 甲骨文掌门人拉里 埃里森宣称要设计一个核电数据中心,将由三个小型核反应堆提供动力,产生超过1000兆瓦的电力。 然而,科技大厂们虽然动作频频,但这些规划中的小型核电的产出和其总耗电量相比仍是九牛一毛,解除全球电力危机,仍需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电力投资。 堰塞湖 面对能源规模升级的时代浪潮,欧美国家、大型企业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发展计划,但落后的电网和电气设备,正在成为这场变革的巨大掣肘。 2021年,英国政府承诺将在2035年实现100%清洁电力,但巨额资金投下去,各类风光储项目大干快上、热火朝天。但英国人最终发现,这些电力根本无法及时上网。 陈旧的电网系统,让这些新型能源产能只能闲置在电厂里,一些风光电力需要等待长达10年至15年才能连接到电网。英国国家电网估计,到2030年,需要安装的高压输电线路将是过去30年总和的5倍。 英国的遭遇,欧美国家也感同身受。据BNEF统计,截至2022年底,英法意西等国等待并网的光伏和风电容量高达596GW,新能源项目从申请到接入电网的平均等待时间长达3-7年。 欧洲高压电网大多建设于1950年-1980年,部分电网服役期超70年;美国电力系统和变压器大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70%运行超过25年,60%的断路器运行超30年,而变压器的设计使用期限一般为35-40年。 海外各国电网系统中,有不少早已到达或临近退休年龄,已成为客观事实。如果不及时更换和升级,新上马的风光核电落入无用武之地的窘境是较大概率事件。 电网改造刻不容缓,为此,美国能源部(DOE)启动了GRIP计划,预计在五年内投资105亿美元推动电网转型;欧盟祭出“欧洲电网行动”,计划在2030年前新增5840亿欧元的投资;英国国家电网宣布在未来五个财年投资600亿英镑,进行网络基础设施的改造,这一金额比上一个五年接近翻倍。 如今这些巨额投资已经实打实地反映在电气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上,曾经表现略显平庸的电气巨头们涨起来丝毫不亚于AI明星股。 通用电气(GE)虽巨人迟暮,商业帝国解体后,拆分出来的GE Vernova却表现抢眼。自去年4月独立上市后,其股价一路上扬,至今涨幅已超165%。2024年,GE Vernova赚取了15.52亿美元的净利润,同比大增454.34%。 脱胎于西门子的西门子能源过去一年股价暴涨331%,电网更新让其成为欧洲的“AI影子股”。目前其手中积压的订单达到创纪录的1230亿欧元,而且即便在美国的新工厂尚未完工,但未来两年的产能已经被抢购一空。可见下游需求之强劲。 老牌电气厂商也是老树开新花。日立过去一年股价累计涨67.96%,施耐德电气和ABB也上涨了42.66%和40.69%。 而同一时期,AI芯片之王英伟达的股价表现和利润增幅“仅有”171%和190.64%(2024Q3)。 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电网的拉动一样,AI让电力投资进入了新纪元。GE Vernova的CEO斯科特就明确说道:“现在正处于(电力)投资超级周期的起步阶段。” 离不开 埃隆·马斯克曾在一次采访中断言,美国变压器将出现短缺: “电动汽车和AI并行发展,两者都需要电力和变压器,我认为这正在创造对电力设备和发电的巨大需求。” 一套完整的电力系统,既包含充沛的电力供应,也需要通畅有序的电网以及配套的变压器、电表、储能和智能控制中心等等单元。 事实的情况与马斯克所表述的一致,变压器已成为钳制美国电力升级的核心部件。就像光刻机之于中国芯片产业,由于缺乏关键材料“取向硅钢”,如今美国80%电力变压器都依赖进口。 1930年,美国人戈斯( N.P.Goss)最早在实验室发现了取向硅钢并加以应用。但时至今日,这一材料却严重拖累了美国的电网改造,甚至有可能影响AI的历史进程。 取向硅钢也称冷轧变压器钢,是一种应用于变压器(铁芯)不可或缺的硅铁合金,占据了整个变压器成本的四分之一 。取向硅钢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美国本土生产能力有限。 近五年来,美国变压器进口总金额一路上扬。2023年,共从国外购买了约58亿美元,同增 48.7%。2024年前11月,变压器进口金额达到73.2亿美元,同比增长41.16%,创历史新高。 基于运输效率高、损耗低的优势,特高压成为全球电网改造的共同趋势。而变压器就像一个自如调节电压的“魔术师”,电力从发电机输出,通过大型变压器“升压”至极高电压(161kV至 765kV),以实现长距离高效传输,随后降低到15-34.5kV,后又通过较小的变压器进一步降压至240V,以满足企业和住宅用户的使用。 由于取向硅钢和铜价上升,再加上海运受阻,几大厂商扩张不及需求增长,供需平衡急速扭转,变压器价格在2020-2023年间快速上涨了60%-70%,且有继续攀升迹象。目前,美国变压器交货周期拉长到50周到150周,极端情况下最长高达5年时间。 我国虽是变压器主要生产国,但在贸易壁垒抬头的当下,美国主要从墨西哥、韩国、巴西和加拿大等国进口,产品大多来自日立、GEVernova、西门子能源、埃斯杰贝、晓星重工(韩国)及现代电气。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变压器仅占8%左右,因此,所谓“中国卡住美国电力设备”的言论并不成立。电网设备江湖基本遵循市场竞争,和高端芯片受制于技术和贸易垄断的情况并不相同。 当然,变压器仅是欧美电力升级困局中的一个缩影,包括智能电表、继电器、电容器、感应器、逆变器、发电机等等,加上电网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欧美国家要做的还有很多,所有目前面对的压力,都是在为过去几十年去工业化的决策买单。 写在最后 “人工智能既是具身的,也是物质的,由自然资源、燃料、人力、基础设施、物流、历史和分类构成,这些都需要付出代价。” 社会学家凯特·克劳福德在《技术之外:社会联结中的人工智能》中如此写道,在理论上将看似虚拟的人工智能与传统的物质世界进行了连接。 克劳福德认为更应该关注背后的权力更替,“AI是新世纪的石油资源”也逐渐被更多人认可。但与此同时,老旧的欧美能源体系,并没有为这样的历史级转变做好准备。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垄断型企业并没有走在市场需求的前面。 在电力投资大周期中,中、美、欧属于不同的叙事线。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在电力领域的投资额度都在持续增加,甚至到了不被公众所理解的程度。在特高压、数字电网、柔直工程等领域频里,“中国方案”都已经站在了市场需求的前面,也站在世界的前沿。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上演的主要是新旧更换的替代故事,甚至是一种“维持故事”。 随着人们生活用电、生产用电、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用电不断增加,基础的化石能源电力体系,最终会远远落后于人类社会实际需求的增长。从更加漫长的历史角度来看,如今AI大爆发对全球能源体系的重塑,可能也只是个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