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开发超快激光制造技术,更好地控制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制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2-29
  • 清华大学致力于开发激光制造技术,用于制备表面微/纳米结构并探索其功能应用。我们已经建立了单独、精细地控制微米级和纳米级特征以及控制它们如何组合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多层结构的能力。

    通过微/纳米结构进行表面功能化不仅是一个受仿生学启发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各种实际应用也非常重要。实现各种表面功能的关键是制造具有可控尺寸、层次和成分的表面微纳米结构,这推动了微纳米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受控原位 沉积为超快激光表面微/纳米结构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激光材料加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花费数年时间开发激光制造技术,用于制备表面微/纳米结构并探索其功能应用。我们已经建立了单独、精细地控制微米级和纳米级特征以及控制它们如何组合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多层结构的能力。我们研究的功能和应用包括极端润湿性、防冰、宽带光吸收、结构色、太阳能水蒸发、热界面管理、摩擦学性能、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以及能源应用的光电催化等。

    使用超快激光器更好地控制结构制造并开发更灵活的制造方法是我们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除了控制超快激光烧蚀过程之外,我们最近还证明了原位 超快激光烧蚀固体表面后的颗粒沉积也可以被控制并用作局部微增材工艺来堆积分层表面结构。等离子体羽流的形成是脉冲激光烧蚀固体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来自等离子体羽流的产物(例如,纳米颗粒)可以被收集以供外部液体(例如,在液体中激光烧蚀的情况下)或基底(例如,在脉冲激光沉积的情况下)使用。相比之下,在超快激光表面结构化过程中,等离子体羽流中的一些纳米颗粒 原位沉积回受照射的表面。

    对于特定应用,现场 沉积的结构特征对于增强光吸收、敏感性和能量转换等表面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是否以及如何 控制原位沉积过程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了控制原位沉积过程的能力,例如,在微锥阵列顶部构建堡垒状结构,而不仅仅是产生随机分布的纳米颗粒。所揭示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可以激发未来的研究兴趣,探索使用超快激光制造功能表面微/纳米结构的新可能性。

相关报告
  • 《前沿 | 高效制造大面积超表面的亚波长图案脉冲激光光刻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02
    • 近年来,由于对微型化超薄光学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光调制超表面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些超表面具有光束整形(偏转、聚焦、涡旋调制)、电磁斗篷、偏振控制、完美吸收和精确消色差等功能。超表面上的各种结构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定向表面波耦合的H形吸收光或调制波前,十字形调节色散或吸收,悬链线形提供高衍射效率和周期和相位延迟的线性比例等等。 加工方法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生产和易获得的超表面方法,落后于他们的设计。电子束光刻和极紫外光刻具有卓越的10纳米以下分辨率,是验证不同光调制能力的超表面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高的可实现结构自由度。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容易获得的制造方法来有效地生产大面积和自由设计的纳米级分辨率结构阵列。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的徐少林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图形脉冲激光光刻(PPLL)方法,在大面积薄膜上创建具有亚波长特征分辨率和周期从小于1 μm到超过15 μm的结构阵列。利用准二元相位掩模分离具有波前图案的超快激光脉冲,通过高速扫描快速生成周期性的烧蚀/修正结构。波前的梯度强度边界和圆偏振减弱了光传播过程中的衍射和偏振相关的不对称效应,达到了较高的均匀性。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探索 | 在纳米光子芯片上制造高性能超快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1-13
    • 激光是观察、探测和测量自然界中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的重要工具。但是,执行这些任务的能力往往受到使用昂贵的大型仪器的需求的限制。 在《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封面论文中,研究人员Qiushi Guo展示了一种在纳米光子芯片上制造高性能超快激光器的新方法。他的工作集中在小型化锁模激光器上,这是一种独特的激光器,以飞秒为间隔发射一连串超短相干光脉冲,其时间间隔仅为惊人的千万亿分之一秒。 超快锁模激光器对于揭开自然界最快时间尺度的秘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键的建立或破坏,或湍流介质中的光传播。锁模激光器的高速、脉冲峰值强度和宽光谱覆盖也使许多光子技术成为可能,包括光学原子钟、生物成像和使用光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计算机。 不幸的是,目前最先进的锁模激光器是昂贵的、功率需求高的台式系统,仅限于实验室使用。 纽约市立大学高级科学研究中心光子学计划教师、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物理学Guo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将大型实验室系统转变为可以大规模生产和现场部署的芯片尺寸系统,彻底改变超快光子学领域。我们不仅想让东西变得更小,而且还想确保这些超快芯片尺寸的激光器提供令人满意的性能。例如,我们需要足够的脉冲峰值强度,最好超过1瓦,以创建有意义的芯片级系统。” 然而,在芯片上实现有效的锁模激光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郭教授的研究利用了一种新兴的材料平台,即薄膜铌酸锂(TFLN)。这种材料通过施加外部射频电信号,可以对激光脉冲进行非常有效的整形和精确控制。 在他们的实验中,Guo的团队将III-V半导体的高激光增益和TFLN纳米级光子波导的高效脉冲整形能力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一种可以发出0.5瓦特高输出峰值功率的激光器。 除了紧凑的尺寸,演示的锁模激光器还表现出许多传统激光器无法企及的有趣特性,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深远的意义。 例如,通过调整激光器的泵浦电流,郭能够精确地调整输出脉冲的重复频率,范围在200 MHz的非常宽的范围内。通过利用演示激光器的强大可重构性,研究小组希望实现芯片级、频率稳定的梳状光源,这对精确传感至关重要。 Guo的团队需要应对额外的挑战,以实现可扩展、集成、超快的光子系统,这些系统可以转化为便携式和手持设备使用,但他的实验室已经克服了当前演示中的一个主要障碍。 Guo先生说:“这一成就为最终使用手机诊断眼部疾病,分析食物中的大肠杆菌、环境中危险病毒等铺平了道路。它还可以实现未来的芯片级原子钟,在GPS受到威胁或不可用时进行导航。” 基于纳米光子铌酸锂的芯片级超快锁模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