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洋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源-汇”过程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海洋沉积与古生物研究团队在北印度洋莫克兰大陆边缘沉积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上,成果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何伟,刘建国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近20年来,地表地球动力学迅速发展,其中对于“源—汇”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领域中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对于“源—汇”体系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表动力学过程,对揭示地球地质演化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印度洋北部,位于阿拉伯海北部的莫克兰大陆边缘沉积体系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仍然保留着较高的沉积速率。这种巨厚的、连续的沉积序列是记录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构造隆升和地震灾害的良好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对莫克兰中部大陆边缘上陆坡重力岩芯(编号:MK07)进行高分辨率粘土矿物和粒度分析,以此探讨莫克兰大陆边缘一万多年来的“源-汇”过程和沉积演化规律。结果发现:近13000年以来,该区沉积物来源基本保持稳定,陆源物质主要来自北部的莫克兰地区,而印度河运输的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侵蚀物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莫克兰陆坡沉积物来源主要包括来自沿岸地区的河流沉积物、波浪侵蚀物和莫克兰腹地风尘沉积物。

    同时还发现,相对海平面的波动强烈控制着陆架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进而影响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沉积过程。在早全新世时期,海平面快速上升促进了海侵体系域的形成;在晚全新世时期,莫克兰沿岸隆升导致相对海平面下降,促进了海退体系域的形成。此外,发现在距今640±58 年、837±58 年出现两次巨厚的事件沉积,研究认为极有可能和当地古地震或古海啸密切相关。

    该项成果不仅重建了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源-汇”过程,完善了对亚洲大陆边缘“源-汇”的认识,同时认识全新世期间的海平面波动对于莫克兰大陆边缘的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为莫克兰大陆边缘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该论文的研究样品是在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领导的“中-巴”首次联合航次期间,由“实验3”号船在北印度洋莫克兰边缘采集的。这项工作得到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国家计划(GASI‐GEOGE‐06‐03),中国科学院(QYZDY‐SSW‐DQC005、133244KYSB20180029和Y4SL021001)、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发展基金项目(ISEE2018PY02)以及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分中心的共同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direct/10.1029/2019JC015703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6/t20200617_5608302.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莫克兰俯冲带异常地壳结构及其地震构造意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徐敏研究员团队和林间院士团队,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宏峰以及中山大学工程师曾信等,在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的地壳结构及其地震构造意义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于传海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徐敏研究员和林间院士为通讯作者。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超低角度俯冲、巨厚沉积覆盖、超宽增生楔的俯冲带端元代表,其巴基斯坦海域区段构造特征复杂、大震活动频繁,且毗邻“中巴经济走廊”终点站—瓜达尔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该地区海上探测数据有限,其巨厚沉积物的压实固结状态、俯冲板片形态和壳幔结构一直未得到清晰解答。鉴于其厚达数千米的沉积物输入和低角度俯冲特性,该区域被认为容易发生大型逆冲地震。 2018年,林间院士领导实施的中国-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航次,采集了包括海底地震仪(OBS)、重力测量、多道地震、多波束地形等一系列丰富数据。基于此次巴基斯坦近海进行的主动源OBS实验,研究团队获得了莫克兰俯冲板片的高分辨率地壳速度模型,并结合重力数据等进一步揭示了测线的密度和孔隙度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俯冲板片沉积层厚度可达8.5千米,在4-5千米深度处沉积物孔隙度梯度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了压实和固结的关键深度。火成岩地壳厚度约6-12千米,俯冲倾角约为2°,小默里脊两侧地壳展现出不同的构造来源或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可能代表古洋-洋边界的残留,并伴随着低密度底侵作用。此外,研究发现莫克兰俯冲带的非典型地壳结构可能与岩浆活动和俯冲板块水合作用有关。俯冲的沉积物已充分压实固结,而俯冲的上地壳具有高含水量,这些特征可能显著影响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破裂机制。 这项成果揭示了莫克兰俯冲带的沉积固结状态、板片地壳结构框架和地震发育特征,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莫克兰区域的地质构造格局,并为进一步评估其地震海啸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海洋灾害预防和全球低角度俯冲带地震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文章信息:Yu,C.,Xu,M.,Lin,J.,Yang,H.,Zhao,X.,Zeng,X.,He,E.,Zhang,F.,Sun,Z. (2024). Atypical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Makran subduction zone and seismotectonic implic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3: 118896.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3297
  • 《南海西北陆缘孤立海底峡谷系统形成机理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系统研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李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陈泓君为本文通讯作者。 海底峡谷是广泛分布在主被动大陆边缘和海岛周缘的狭长型地貌单元,其重要性在于能够作为陆源碎屑、有机质和污染物进入深海的主要通道,同时对油气富集、海洋碳汇和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影响。海底峡谷的形成机理常常能够反映长时间尺度的深水沉积过程,也记录着区域沉积物供给、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等重要信息。然而,海底滑坡如何控制海底峡谷的形成过程目前仍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以南海西北陆缘为研究区,通过海底多波束测深与二维多道地震数据,详细研究了该研究区海底峡谷群的地貌形态和内部地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平缓陆坡上(<0.5°)发育的海底峡谷群底部存在海底滑坡沉积物(又称为块体沉积搬运体系:MTC),而在峡谷群周围并未观察到其他海底峡谷、水道及冲沟。研究人员认为,由海底滑坡形成的负地形为输送到下陆坡的沉积物提供了可容纳空间,并能够捕获沉积物重力流,从而促进MTC顶部海底峡谷的形成。此外,三条海底峡谷的西南侧壁发现了侧向沉积体,表明它们受等深流作用影响而向东北方向迁移;而峡谷内部的小规模MTC则表明它们经历过多次由海平面变化控制的侵蚀-充填过程,现今高海平面最终导致海底峡谷群孤立存在于平缓陆坡上。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海底滑坡在海底峡谷初始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且明确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平缓陆坡区海底峡谷演化过程的重要影响。 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南省联合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人才引进计划”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Li, W.*, Li, S., Alves, T. M., Jing, S., Chen, H.*, & Zhan, W. (2023).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an isolated submarine canyon system on a low-gradient continental slope. Geomorphology, 108746.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9555X230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