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转型幅度领跑全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7
  • 化石能源堪称全球变暖的元凶,个中危害早已人尽皆知。但关键问题是,被视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可再生能源,能否足以顶替前者在全球电力供应上的角色。

    近日,在一场主题为“替代能源:驱动未来的潜能”对话活动上,阿尔伯塔大学校长杜文彬(David H. Turpin)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达了相似关切:“我认为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同一种挑战,即如何在满足公众能源需求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将超过欧盟,到2040年前中国家庭的平均用电量将达到目前的两倍。可再生能源能否满足巨大的全天候供电需求?

    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

    根据研究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尽管转型速率不同,但全球各地区都在向清洁能源的方向发展。从2010年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容量翻了两番达到1650吉瓦,比美国的所有发电厂加起来还多。到2050年,欧洲发电能源来源中92%都将为清洁能源,化石能源几乎不见踪影,而印度与中国两大金砖国家的这一占比将分别为63%和62%,美国则只有43%。

    不过,发展中国家往往仍需要碳密集型投资或项目以减少贫困。这一客观发展规律意味着,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碳排放还未到顶,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下降。在世界的发展中地区,煤炭仍然占能源消费主导地位,未来25年预计印度尼西亚燃煤发电量将增加近一倍。

    好在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持续投资有利于加速扭转这一局面。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联合国环境署和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的报告,仅2018年的这一投资就达到了近2730亿美元,是燃煤和天然气发电预计开支的三倍。在大力推进下,中国与印度的煤电发电量将分别在2027年和2028年达到顶峰,到2050年,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在这两国的市场份额将超过60%。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李政就此话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较低的生活标准下,因此发展应是其优先点。老实说,你不能期待它们从一开始就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因为这不可能奏效。他们可以从一些可承担的经济选择开始,而这在初始阶段只能是碳密集的。不过,我们可以展望的未来图景是,当它们充分发展之后,大部分能源体系都是绿色低碳的,这是我们可以追求的方向。”

    杜文彬补充介绍称:“(国际能源署)至2040年的预测表明,能源强度(每单位GDP所消耗能源量)在中国的降低速度为全球最快。接下来几年内,中国的太阳能光伏项目成本将很快低于现有和新的燃气发电站。2030年前,中国的太阳能将比新的燃煤发电站更便宜。”

    全天候供电的关键是更灵活的电网系统

    那么,什么样的能源消费结构才是理想的,哪种可再生能源应优先被选择?

    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例,经过数十年的配额、减税和上网电价补贴等鼓励,这两种能源已在全球广泛部署并逐渐提高效率。彭博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风电成本减少约50%,太阳能成本则大幅缩减了85%,这使它们比世界近70%的新建燃煤及天然气发电厂都实惠。

    不过,专家们普遍认为,以较为单一的解决方案回答替代能源全天候供电的复杂问题是不可取的。据彭博新能源金融调查,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数量将大大超过非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数量,但前者相比后者的发电量却仍不可同日而语。

    杜文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其中涉及非常多的考虑因素,事实上,不同种类的能源应该被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往往谈起太阳能,但有时候天会黑,我们还会提起风能,但有时候风并不吹(这意味着供电供能就并不稳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下一代的能源重点是涉及各种能源并能满足供应需求的复杂电网系统。”

    阿尔伯塔大学工程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李运帷提出,没有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能源。他表示:“大家都希望尽快实现能源转型,但这实际取决于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渗透率(实际功率与总的负荷功率的比)现在到底有多大。”譬如说,尽管风能或太阳能这样已经存在上千年的能源可以变为本地化方案,但目前这两种能源发电仅占全球供电比例的7%。

    李运帷表示:“如果需要进一步发展,我们仍然需要更多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现在许多可再生能源发电产生的是直流电或更低频率赫兹的电,这与现存的电网规格并不相容,未来我们要做更多直流电和交流电的转换,才能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规模。此外,我们也需要更智能的电网,对替代能源产生的电能进行调控。”

    李运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增强电网灵活性,也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法。重要的是,在未来我们的能源转型重点之一,是实现从中心化发电到分散化发电,在当地产电在当地消耗。这样可以减少运输途中的能源浪费和消耗,让能源变得更有效率。”

    杜文彬补充称:“每一种能源都有自己的缺点,所有这些能源都有很大代价。我们的挑战是看社会如何减缓以及最小化这些成本,而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越来越低成本的储能电池投资将更加火热

    在全天候供电的问题上,如果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量无法合理储存,如果电池的成本太高以至于发电厂不愿意一次储存几小时的发电量备用,清洁能源就很难替代化石能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位科学家,嘉奖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这种电池可以储存太阳能和风能,让无化石燃料的世界成为可能。

    杜文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能源转型讨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储存能源,而电池储存技术的发展会是新的重要迈进。”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告,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中,电池价格已经下降了84%,为储能需求的急速增长提供解决方案。据该机构预测,全球储能装置从2018年到2040年将增长122倍,这期间的规模跨越将需要大量投资才能得以实现。

    好在越来越低的电池成本将激励投资者对公用规模电池的投入。彭博预测,到2030年每千瓦时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一半。这样一来,到2050年,公用规模电池接收的投资预计将达5210亿美元,而小规模电池相比之下则只有3220亿美元。此外,以吉瓦做单位衡量,近四分之三的全球储能装置市场正由10个国家占据。到2040年,中国和美国将遥遥领先,而目前的主要市场韩国将失去其地位。其余重要市场还包括印度、德国、拉丁美洲、东南亚、法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

    李运帷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补充道:“有许多种能源可以用锂电池的技术起步,比如甲醇燃料电池,这是一种电力储能的解决方式。但除此之外,你必须用一种聪明的方式控制负载量,让负载量是可调节的。总而言之,这里没有单一的解决方式,必须综合起来使用。”

相关报告
  • 《全球低碳能源转型“危机并存”_中国环境新闻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05-09
    •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全球按下“暂停键”。经济活动的大幅减少,虽然暂时明显减少了碳排放,却也给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加之近期化石能源市场、金融市场出现的剧烈波动,更令诸多低碳能源产业再次承压。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正面临着新的考验。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全球各国逐步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低碳能源业在其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有业界人士分析指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低碳能源转型或许能够“化危为机”,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几近停滞,进而导致碳排放量明显下降。以欧盟为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减少了58%。不过,业界分析认为,当前碳排放量的大幅下滑是“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全球减排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去年底分别发布的报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已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已经达到了工业化前水平的147%。第二大长寿命温室气体甲烷,在大气中的含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工业化前水平的259%。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同时显示,2015—2019年间,由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速明显高于2015年以前,全球的平均气温也不断上升,使得2015—2019年期间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  能源基金会中国总裁邹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近5年间,全球的减排发展进程是比较平缓的。相较《巴黎协定》达成前,并没有明显变化。全球碳排放的绝对值仍然在增长,只是增速不断放缓。  从几个主要经济体来看,欧盟仍然按照原有的进程推进减排,排放总趋势也处于下行通道。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也在持续下降。但美国却因为废除了奥巴马时期两个减排最重要的政策——清洁电力计划和燃油经济性的CAFE标准,导致减排力度大打折扣。  邹骥表示:“总体而言,过去5年间,世界经济形势绝大部分都处于下行压力之下,所以对化石能源的需求相对宽松。在这种情况下,排放增长乏力,尽管排放绝对量继续上升,但增长率趋缓。”  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9年底发布的报告警告,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0—2030年不能以每年7.6%的水平下降,世界将无法实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低碳能源危中有机  在减排压力不减的同时,今年以来,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却因疫情影响出现了放缓的态势。  包括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内的多家行业组织和分析机构均预计,受疫情影响,今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很难“复制”过去几年的新增装机规模。其中,市场研究机构雷斯塔能源将对今年光伏、风电的新增装机规模预测,下调至与去年持平。还有咨询机构预计,受今年新增投资减少“拖累”,明年风电和光伏项目的投产量将减少10%左右。另据伍德麦肯兹的预计,今年全球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可能也将下降19%左右。  不过,在邹骥看来,今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全球持续推进减排造成了一定困扰,但也有可能“化危为机”。  “当前阶段,受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等影响,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处于需求缓和的宽松状态 ,且这一趋势很有可能会持续1—3年。这对推进低碳能源转型其实是个机会窗口。”他表示,“这就有条件加速非化石能源转型,加大对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各国而言,可以有效引导和利用经济刺激计划,在其中加入更多低碳、绿色的元素,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降低排放,推进能源转型。”  据了解,近日,欧洲的商界领袖、工会和民间组织人员等数百人已联名呼吁欧盟,希望将绿色投资作为今后重振经济的重点。而我国已经展开了相关行动。其中,国家电网宣布其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11亿元,将重点解决部分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问题。  中国低碳转型前景可期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低碳能源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根据国家能源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已达2.1亿千瓦,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04亿千瓦。  而今年以来,我国的率先复工复产,也极大缓解了太阳能电池板、风机、储能电池等重要清洁能源设备供应的压力,并被业界普遍看好,有望带动未来几个季度的市场增长。  另外,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2000—2018年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但2018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已提前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邹骥指出,经历了今年的巨大变化,全球各国的低碳能源转型进程可能会拉开差距。“不过现在做结论还为时过早。未来还要看哪个国家的决策、计划更智慧,更富有远见,执行能力也更强。”  针对未来我国进一步推进低碳能源转型,邹骥建议,首先,应加速电网、电源建设,持续深化电改,突破隔墙售电,有效增强可在生能源电力的竞争力,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创造新机遇。其次,加速直流特高压输电建设,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优先上网,优先输送三北地区远途的可再生能源。三是推动新型绿色低碳城镇化发展,吸引劳动力进入,结合城市圈安居工程拉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鼓励广大农村地区安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推广微电网、多能互补系统的应用,以可再生能源扶贫、改善低收入农村居民的用能。  邹骥表示:“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仍有提升潜力。要真正贯彻生态文明的战略布局,就必须得有紧迫性。未来5—10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可再生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
  • 《G20取消化石能源补贴议题对于中国能源政策的意义》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5
    • 中国消费者对于燃油价格争论不休,中外对话采访我们能源专家林伯强就油气价格体系进行探讨。 Article image 取消化石能源补贴,是G20的一个环境议题。G20领导人在2009年匹兹堡峰会时倡议“在中期内合理化,并逐步消除鼓励浪费型消费的无效补贴”。(Rationalize and phase out over the medium term inefficient fossil fuel subsidies that encourage wasteful consumption) 过去的七年中,受委托的国际机构陆续发布了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却迟迟没有披露信息。 日前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宣布设置每桶原油40美元的油价下限,一旦油价探底,中国国内油价将不再调低。发改委表示,虽然低油价短期可降低石油进口和供应成本,但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禀赋差、生产成本高,长期看会导致国内原油产能萎缩,削弱石油自给能力,不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另外,过低的油价不利于资源节约使用和治理空气污染,也不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 对此公众在网络上质疑,中国油价比美国高出的部分是否成就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暴利? “两桶油”(民间对两家石油国企的戏称)此番打破沉默,主动辩解。中石油日前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撰文,指出,中国油价比美国高的原因在于油价中包含了高达48%的税。言下之意,消费者多付出的金钱,并未成就企业的暴利和员工的高薪。 政府究竟是在补贴化石能源,降低其售价,还是在征收重税,抑制其消费?国际、国内似乎是两种解读。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化石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88%, 中国的举措对于全球消除化石能源补贴努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今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是否是一个契机呢? 为此,中外对话专访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博士。 图片来源:World Economic Forum / Jolanda Flubacher 中外对话(以下简称“中”):取消化石能源补贴仍将是今年G20的议题,您预计有何看点? 林伯强(以下简称“林”):化石能源补贴是个复杂的问题,至今G20框架下出版了一些报告,但是还没有如何退出的具体承诺。尤其最近一两年来,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化石能源价格大幅度减低,各国政府化石能源补贴压力大大减少,G20这个议题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国家,例如中国,除了一些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ation),总体而言,财务意义上基本上去掉了补贴。有的甚至还是负的。也就是说,出于某种政策目标,政府还增加了能源消费税。当然,如果算上化石能源对环境和气候的外部性影响的话,化石能源补贴应该还是存在的。 中:最终,能源补贴是和能源价格一体的。目前,油气价格体系都变革在即,未来会有何影响? 林:即使改革,价格短期也不会往上涨。补贴领域的改革主要解决交叉补贴,过去是工业和商业补贴居民,在改革中会逐步理顺。但是估计工业用电的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出现大的下降,除非煤炭进一步大幅降价。 中:和西方相比,中国的能源价财税体制不太一样,您觉得未来这方面会否更加与国际接轨? 林:化石能源补贴主要通过价财税三种渠道。过去,能源价格很高,政府需要把价格压低。补贴和税是硬币的两个面,征税就是负的补贴,今后,希望政府未来把补贴系统搞清楚透明,正的补贴就是鼓励消费,负的税收就是限制消费。 未来的能源定价应当是市场化、更加透明的定价方式,尽可能得去掉交叉补贴。如果还需要保留交叉补贴,就要保持透明。今后,老百姓拿到汽油和电力的账单,一目了然,补贴多少,税多少。 中:您觉得未来几年此领域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透明的机制吗? 林:是的,改革以后即使有补贴,也需要让老百姓清楚。如果,老百姓清楚,补贴在什么地方,即使今后涨价,接受度也更高些。同时,政府也可以更清晰计算决策的成本和收益。 我觉得目前是价格改革的很好的时机。一般来说,老百姓并不是很在乎你怎么收他的钱,主要在乎你收他多少钱。因此,利用这个能源价格低,改完价格可以不涨的机会,改革阻力小。 所以说,现在看化石能源补贴多少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个窗口期,理顺改革能源的价财税体系,为未来利用价财税这几个政策工具进行能源相关决策打好基础。从过去的暗箱变为明面。 在专栏文章《能源价格改革或遇好时机》中,林博士指出,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通常需要支持三个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基本目标:支持经济增长、提供能源普遍服务和保障环境可持续。矛盾的核心表现为能源成本水平。支持经济增长、提供能源普遍服务需要比较低的能源成本;而保障环境可持续需要比较高的能源成本。中国之所以还保持相对较高的能源价格,是为了保护国内能源企业的利益,因为他们的开发成本往往要大大高于富油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强调,保护他们,也有益于能源安全,环境可持续也间接受益。 此外,能源的价格和供需还存在一个悖论。经济好,化石能源价格高时,政府通过补贴削减消费化石能源的成本,但是需求仍旧高涨。当经济不景气时,化石能源价格急剧降低,政府无需通过补贴降低社会成本,需求也还是不振。 林博士总结道,中国的G20东道年,除了促进“取消化石能源补贴”这个议题,更重要的是让管制和调节各方利益的政府财税体系更加透明、有效,让市场和行政的角色界限更加清晰。未来在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的长期竞争中,政府决策才能更有针对性,并让政策获得受影响人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