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汉2019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4-13
  • 研究回顾了2019年12月25日至1月26日之间在中国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收治的201名确诊为COVID-19肺炎的患者。随访的最后日期是2020年2月13日。研究调查了其与死亡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中位年龄为51岁IQR,43-60岁其中男性患者占比为63.7%截至2020年2月13日,144名患者71.6%已出院,住院中位时间为13天,另有13名患者仍在住院。患者从入院到发展为ARDS的中位时间为2天IQR,1-4天治疗期间,84名患者发展为ARDS,其中67人接受了机械通气,最终有44人死亡。在死亡患者中,38人86.4%接受了无创机械通气,5人11.4%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1人2.3%接受了体外膜氧合。研究人员发现,与无ARDS的患者相比,那些发展为ARDS的患者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老年人(≥65岁),就诊时有高烧症状(≥39℃),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终末器官相关指数、炎症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升高。另外,接受类固醇药物甲基强的松龙(具有消炎及抗过敏作用)治疗的患者也更有可能发展为ARDS。

  • 原文来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63184
相关报告
  • 《2019新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队列中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6-09
    • 方法:该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28日至2月6日期间在南昌市第九医院收治的17例经实验室确认的2019-nCoV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治疗。入院后每7天评估疾病进展。回顾性分析了临床,放射学和实验室特征,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了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因素。 结果:该队列包括11位女性(64.7%)和6位男性(35.3%),年龄在18至70岁之间。据报道,所有患者均与感染确诊的患者有接触史。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11 / 64.7%)和咳嗽(8 / 47.1%),呼吸困难(2 / 11.8%)和疲劳(3 / 17.6%)很少见,没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在首次疾病进展评估中有5名病情加重的患者,没有患者接受机械通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性休克,难治性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或死亡。根据疾病进展,将患者分为非加重组(12例)和加重组(5例)。两组之间在临床特征方面无显着差异。入院时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有8例(47.1%)的患者在肺部双侧多发性肺部发现了浸润性病变,4例(23.5%)的患者在1瓣中有浸润性病变,5例(29.4%)胸部CT正常。加重组1例(20.0%)单侧有浸润性病变,3例(60.0%)双侧多叶有浸润性病变,1例(20.0%)胸部CT正常。同时,非加重组有3例(25.0%)在一个肺叶上有浸润性病变,在双侧多叶上有5例(41.7%)有浸润性病变,胸部CT正常的有4例(33.3%)。两组之间没有发现显着差异。与非加重组相比,加重组的总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加重组的CD4 + T细胞计数显着低于非加重组的CD4 + T细胞计数,而CD8 + T细胞计数却没有显着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总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在其他实验室测量中两组之间没有发现显着差异,包括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最后,使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确定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因素。已发现总淋巴细胞计数是与2019-nCoV感染的患者疾病进展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论:总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可能表明该疾病的预后较好,免疫应答可能是指导2019-nCoV感染早期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
  • 《中国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通过死亡患者的活检样品分析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的COVID-19的病理学特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2
    • 2月1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发表论文“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发布了通过解剖获取活检样品调查的因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严重感染而死亡的患者的病理特征的病例报告。这项研究符合中国国家卫健委会发布的法规和赫尔辛基宣言。 2020年1月21日,一名50岁的男子因发烧、发冷、咳嗽、疲劳和呼吸急促的症状就医。其具有1月8日至12日的武汉旅行史,于1月14日(患病第1天)出现了轻度发冷和干咳的最初症状,但直到1月21日才去就医。胸部X光检查显示两个肺部都有多个斑片状阴影,并采集了咽拭子样本。1月22日(发病第9天),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 该患者立即被送进隔离病房,并通过面罩补充氧气。给予其干扰素α-2b(每天两次,雾化吸入500万单位)和洛匹那韦加利托那韦(每天500 mg,口服两次)作为抗病毒治疗,并给予莫西沙星(每天一次,0.4 g,静脉注射)以预防继发感染。鉴于严重的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服用甲基泼尼龙(80 mg,每天两次,静脉注射)可减轻肺部炎症。接受药物治疗后,患者体温从39.0°C降至36.4°C。但是咳嗽、呼吸困难和疲劳没有改善。在发病第12天,除了最初的症状,其胸部X光片显示两肺进行性浸润和弥漫性网格阴影。由于患有幽闭恐惧症,他一再拒绝重症监护病房的呼吸机支持。因此,他接受了高流量鼻导管(HFNC)氧气疗法(浓度60%,流速40 L / min)。在发病第13天,患者的症状仍没有改善,但是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在发病第14天下午,他的低氧血症和呼吸急促恶化。尽管接受了HFNC氧疗(浓度100%,流速40 L / min),但血氧饱和度降至60%,并且患者突然出现了心脏骤停。立即给他进行有创通气,胸部按压和肾上腺素注射。不幸的是,救援没有成功,他于北京时间18:31死亡。 活检样本取自患者的肺、肝和心脏组织。组织学检查显示双侧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细胞纤维粘液样渗出物。右肺显示出明显的肺细胞脱落和透明膜形成,表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左肺组织显示出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提示早期ARDS。在两个肺中均可见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间质单核炎性浸润。在肺泡内腔中鉴定出多核合胞细胞,其中非典型的肺炎细胞具有较大的核,两亲性粒状细胞质和突出的核仁特征,表现出病毒性细胞病变样变化。没有发现明显的核内或胞浆内病毒包涵体。 COVID-19的病理特征与SARS和MERS冠状病毒感染非常相似。此外,肝活检标本显示中度微血管脂肪变性和轻度小叶和门脉活性,表明该损伤可能是由SARS-CoV-2感染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引起的,但尚无确凿证据。间质中有少量单核炎性浸润,但心脏组织中没有其他实质性损害。 准备外周血用于流式细胞术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外周CD4和CD8 T细胞的数量大大减少,而它们的状态却被过度激活,这可以通过高比例的HLA-DR(CD4 3、47%)和CD38(CD8 39.4%)双正分数证明。此外,CD4 T细胞中高度促炎性CCR4 + CCR6 + Th17的浓度增加。此外,发现CD8 T细胞具有高浓度的细胞毒性颗粒,其中31.6%细胞为穿孔素阳性,64.2%细胞为颗粒溶素阳性,30.5%细胞为颗粒溶素和穿孔素双阳性。结果表明,以Th17的增加和CD8 T细胞的高细胞毒性为表现的T细胞过度活化,部分地解释了该患者的严重免疫损伤。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不建议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SARS-CoV-2肺炎,但根据其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的病理结果,对于重症患者,应考虑及时并适当地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呼吸机支持阻止ARDS的发展。淋巴细胞减少症是COVID-19患者的常见特征,可能是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相关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