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发现高粱基因组对于寄生植物的局域适应》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可以在物种相互作用中维持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在许多系统中,被寄生植物利用的寄主特性在其他功能方面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在时空上复杂的选择压力。
    2020年2月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到PNAS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主食高粱(Sorghum bicolor)全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以及其与寄生杂草黄独脚金(Striga hermonthica)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以在寄生植物出现梯度上的地理选择镶嵌(Geographic selection mosaics,即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物种如何影响另一物种的进化适应性取决于相互作用发生的环境)维持了高粱地方品种抗性的遗传多样性为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高粱低发芽刺激基因(LOW GERMINATION STIMULANT 1,LGS1)基因位点的功能缺失等位基因在不同的非洲地方品种中多次独立发生,并且地理上与黄独脚金的发生相关,说明了局域适应于寄生压力的演化。这些等位基因在黄独脚金寄生易发生地区的频率较低,而在其它地区则没有,说明存在潜在的权衡机制限制了这些等位基因的固定。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对与寄生植物分布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在LGS1基因位点和其他候选基因周边存在平衡选择的特征,这与权衡机制的假设相一致。利用CRISPR-Cas9编辑的高粱试验进一步表明LGS1介导的抗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寄生植物的基因型和非生物环境,并以减少光系统基因表达为代价。研究表明,小农农业生态系统中寄主抗性基因多样性保持长期稳定的现象,为工业化农业系统与自然群体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比较。
    宋琪 编译自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2/10/1908707117
    原文标题:Genomics of sorghum local adaptation to a parasitic plant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18年7月11日,《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研究组研究成果,他们以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为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首个寄生植物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研究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等分析获得了大量信息,为了解寄生植物的演化、寄生植物与寄主间的互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寄生植物是一类通过寄生在自养植物上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植物。寄生植物独特的起源、演化和特殊生理生态长期以来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旋花科茎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行为在实验室中方便控制和观察,近年来已成为许多探索寄生植物生理生态和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吴建强研究组利用纯三代测序技术获取了高质量南方菟丝子参考基因组,结合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与共线性分析,发现菟丝子属与番薯属植物的共同祖先在约750万年前分化前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加倍事件,之后菟丝子经历了快速进化以及大规模的基因丢失。经过系统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自养植物中保守的基因约11.7%在菟丝子基因组中发生了丢失。丢失基因大部分与光合作用、根和叶的功能与发育、植物抵御逆境与胁迫和基因的转录调控等相关。非常有趣的是菟丝子基因组中还丢失诸如FLC、 FRI、SVP、AGL17和CO等重要的开花决定基因。这些在自养植物中非常重要的基因在菟丝子中的丢失很可能和它根和叶片的退化相关。菟丝子的寄生习性离不开其特有器官吸器的演化。研究者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吸器高表达基因与自养植物根的高表达基因相同。结合转录组数据、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和基因家族扩张分析,该研究找到了一系列可能与吸器功能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其中大量基因功能集中在营养获取和细胞壁分解中,包括果胶酯酶、丝氨酸羧肽酶和各种转运蛋白,此外另有大量无法注释功能的新基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陈云伟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7/t20180711_4657915.shtml 原文标题:昆明植物所在寄生植物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msystems:利用基因组技术开发抗寄生虫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9
    •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基因组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创新的RNA测序技术,鉴定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淋巴丝虫病的方法,淋巴丝虫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致残性寄生虫病。 根据今天发表在《 mSystems》杂志上的研究,一种名为JQ1的实验性抗癌药物,通过靶向蠕虫基因组中特有的蛋白质,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有效杀死成虫。 淋巴丝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超过1.2亿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亚洲,西太平洋和非洲的热带地区以及加勒比和南美的部分地区。该疾病导致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四肢肿胀或男性阴囊肿胀。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淋巴丝虫病是全球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 尽管目前的治疗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但CDC表示,它在缓解症状方面并没有多大作用。研究表明,抗生素多西环素可以杀死成虫,帮助控制轻度至中度的淋巴水肿,但必须服用4至6周才能有效。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基因组科学研究所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朱莉·道宁·霍托普博士(Julie Dunning Hotopp博士)说:“ JQ1通过抑制成虫体内生存所需的含溴结构域的蛋白质起作用。” 。 “根据我们在实验室中的观察,我们认为这种药物在杀死成虫方面可能比标准疗法更有效,可能只需要施用一次。” Dunning Hotopp博士与基因组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Matthew Chung博士一起,使用RNA测序技术来鉴定引起淋巴丝虫病的寄生虫中的基因。他们确定了编码溴结构域蛋白的基因的过量表达。基于这些发现,他们和威斯康星大学奥什科什分校以及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的同事决定测试一种溴结构域抑制剂JQ1,以查看它是否能杀死成虫,并发现它可以有效杀死体内的蠕虫。 他们的下一步是进行临床前研究,以在感染了寄生虫的啮齿动物中测试JQ1,以查看该药物是否可以消除感染。如果成功,则该药物可以在人体试验中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