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研发了中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3-19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人机与认知实验室3月17日消息,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中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该太空采矿机器人的基本形态为六足模式,有三个轮足和三个爪足。研究人员模拟昆虫的爪刺结构,为太空采矿机器人设计了特殊的爪刺足。其不仅能适应太空的微重力环境,采用“仿生六足移动结构”的机器人足末端有车轮和锚固结构两种配置,也让其可以在小行星坑洼不平的地面上行走。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oszrab956nHkJVegDOZSMA
相关报告
  • 《彭齐鸣: 中国矿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25
    • “中国矿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矿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1月19日,在“资源安全与绿色矿山建设”研讨会暨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资源委员会换届会议上,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彭齐鸣表示。   彭齐鸣认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强国,矿业的战略地位不容动摇。当前,尽管矿业市场触底反弹,但不会重复以往,某一种矿产品需求减少并不意味着整个矿业行业不行或者已是夕阳产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主调,传统产业升级仍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来支撑。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品需求虽有所下降,但砂石骨料需求量却越来越大,去年产量达200亿吨,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看着不起眼,但地位很重要。另外,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会对新材料产生新的需求。此外,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也都需要矿产资源来支撑。   彭齐鸣指出,传统矿业遇到了挑战,尤其是偏重GDP,挖走资源-留下废墟-修复治理的“先破坏后治理”或“破坏后无力治理”模式,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容,引发了矿产和谐、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矿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矿业必须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开发模式,统筹计算经济账、生态账、政治账,通过绿色勘查、绿色总体规划、绿色开发过程,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值增值相协调。   彭齐鸣强调,要重塑矿业形象,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保证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其次要动态复绿,走一条绿色的发展轨迹,为后人留下美丽的遗址,并真正做到安全生产、文明开发。   彭齐鸣表示,社会组织脱钩改革带来发展机遇。中国矿业联合会以服务为宗旨,提出了建立服务体系、建设交流平台、政策法规研究、诚信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绿色矿山建设、国际产能合作联盟八大任务,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政策法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标准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作用,加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 《陕西大荔开展首台智能冬枣采摘机器人实地试验》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18
    •        中新网陕西大荔7月8日电 (杨英琦 王雯 王鑫)在陕西渭南大荔县两宜镇绿丰源家庭农场的一座冬枣大棚内,研发人员正在操作一台冬枣采摘机器人。只见机器人经过智能识别,发现成熟的冬枣后,机械手臂稳稳地伸向冬枣,精准地夹住果实并迅速摘下,整个过程流畅娴熟。   日前,由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联合研发的中国首台“蓝侠”智能冬枣采摘机器人在陕西大荔进行实地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推动了科技成果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也将助推该县冬枣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加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此次我们要重点测试两方面:一是机器人在不同光线、不同叶面遮挡和复杂背景下的果实识别准确度;二是机器人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自主运动规划能力等系列关键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王勃然介绍道。图为智能冬枣采摘机器人正在进行测试。赵卓昱 摄  “今年两会,AI技术成为焦点。这让我想到,能否用AI赋能机器人,解决大荔冬枣采摘的繁重体力劳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党总支书记马红丽就提到了大力发展机器人促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经过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半年多的联合研发攻坚,首台智能冬枣采摘机器人终于落地实验,让她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   “真没想到机器还能进枣园摘枣子,亲眼看到这场景真的震撼,科技的力量真了不起。我就住在附近,因为我们那边现在正发展黄花菜产业,要是冬枣能用机器人摘,那黄花菜采摘肯定也能实现。”家住苏村镇的李小亮听说有机器采摘实验,专程赶来现场观看。图为智能冬枣采摘机器人测试现场。赵卓昱 摄  据了解,“蓝侠”机器人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及自主训练的人工智能视觉模型,具备复杂背景下识别枝叶遮挡隐蔽果实的能力,仿生型柔性多指夹爪可自适应果实形状及大小,多自由度协作机械臂搭配自研的手眼协同算法可灵活精准接近目标果实。经过试验,机器人单果采摘间隔在8秒左右、熟果抓取成功率接近85%、果实损伤率小于8%。另外,自主设计装配的多地形底盘车可自由移动于1至2垄间距的场地,这些特性都非常适合大荔县冬枣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目前,针对第二代样机,我们计划在未来2到3个月内,尽快实现其场景自适应性的改进。第三代样机的开发计划紧随其后,预计在未来6到8个月内完成。目前机器人是单臂作业,未来我们计划升级为配备多臂和多个摄像头的‘三头六臂’机器人形象,以大幅提升采摘效率。”王勃然表示,他们同时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确保最终产品能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