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为贯彻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陕西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十条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建设、验收、监管常态化、规范化。
二、合理规划布局。依据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合理确定建设区域,科学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三、提高建设标准。以提高耕地地力0.5个等级以上为目标,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求,分区域、分类型确定建设标准,项目投资按照实际工程量审核确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投入任务和亩均投入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足额落实相应地方配套资金,用2-3年时间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四、突出建设重点。结合实际,突出农田水利设施、高效节水、耕地质量提升等重点。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节能措施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总投资的60%。用于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深翻深耕等提高地力措施的投资,原则上亩均不低于200元。
五、强化技术保障。建立全省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和管护技术等一体化的技术支撑和指导服务体系。
六、严格项目监管。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储备库,随时申报、随时入库、动态管理、及时批复。
七、加强建后管护。遵循“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总结完善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管护的“统管模式”。
八、实行“一张图”管理。综合运用遥感监测数据和实地踏勘资料,将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地力等级等逐一落实,建立省、市(区)、县(市、区)、镇(乡)、村农业用地“五级台账”,实行农田建设“一张图”管理。
九、畅通“两项指标”交易。进一步完善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联动协作、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机制。
十、强化保障措施。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相关部门相互配套、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