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Micro/mini LED行业进入量能比拼阶段》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05
  • 近日,全球显示面板份额居首的京东方,不仅将投资290亿元建设面向XR和Micro/mini LED行业的半导体驱动背板生产线,更是斥资21亿人民币注资LED上游厂商华灿光电、并宣布有信心2023年量产micro LED产品……一系列组合拳,让行业人士嗅到了“Micro/mini LED行业”即将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的“味道”
    从技术积累到“销量”积累,新阶段来临
    与近期,京东方、国星光电、海信等业内企业大张旗鼓的动辄10亿元以上的“资本合纵”不同,另一则“看似很小”的消息,也在频频刷圈。
    那就是,双十一期间,利亚德旗下TimeSight 135英寸会议一体机产品,在今年618期间以99999元价位优惠销售后,再次以此价格大力促销。该产品是这类百英寸以上Micro/mini LED超微间距直显产品,首次在单体价格上低于10万元关口。
    行业人士评价称,七、八年前小间距LED屏在调度指挥中心崛起、逐步替代DLP拼接单元,也是从“标准单体拼接单元”,即65英寸尺寸单元售价低于10万元价位开始的。在行业看来,单体低于十万元是一个重要的价格门槛,而一款产品持续出现这样的价位,进一步表明行业企业已经不是在“高调展示非凡的技术能力”,而是真的在追求一定规模的销量水平。

    事实上,Micro/mini LED显示行业,经历了近10年的技术积累,其工艺能力已经达到一个拥有一定成熟度的“量产水平”:即,也许硅基的micro LED XR显示芯片、或者玻璃基的Micro/mini LED 手机显示屏的技术还需要漫长的打磨,但是面向百英寸高清和超高清显示的Micro/mini LED巨量转移和相关工艺却已经率先具备“量产和规模”化应用的能力。
    特别是近三年来,以多合一灯珠为早期形态的MiP封装方案,大幅度降低了“一次性”巨量转移、巨量键合、巨量检测、巨量修复技术难度和门槛,提升了行业在Micro/mini LED直显应用上的“工艺效率”——行业已经在大尺寸Micro/mini LED直显采用MiP封装的技术路线上达成共识,结合此前一系列技术储备,让行业在推动Micro/mini LED直显产品加速落地上具有了更多信心。
    例如,国星光电不仅在MiniLED方面,完成IMD-M07规模量产,IMD-M09标准版凭借高性价比实现大量供货,也完成了IMD-M09旗舰版大批量试产;在MicroLED方面, MIP器件模组验证了MicroLED在>100寸超高清显示领域产业化可能性,其2021年新推出了第二代Micro LED新品——nStar Ⅱ,像素间距300微米(P0.3),综合良率达99.99% 。
    多合一灯珠IMD和MiP封装的共同之处是,通过单一器件内一次性封装的Micro/mini LED晶体颗粒数量与良率、工艺效率、成本等参数之间的“最优化和平衡”,为行业Micro/mini LED直显产品在大尺寸市场的率先布局和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并极大程度规避了超大规模巨量工艺中的不确定性、良率成本和风险。
    恰是这一包含巨量转移和MIP封装两大方案在内的技术路线的成熟,让Micro/mini LED大屏直显行业进入了“大规模”投资产能的新阶段。京东方抛出的背板投资和LED上游资源整合投资大单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处。
    激活100到200英寸显示的“自由”时代
    “一旦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是否具备市场上量的可行性,就将主要由需求和竞品来决定!”在这方面,Micro/mini LED直显显然具有重大优势。
    例如,在微型显示、XR产品上,既有LCOS、DLP这种反射光阀显示,也有硅基 OLED和液晶显示的竞争——micro LED只是被认为是效果更理想的技术(同时也是目前成熟度最差的技术),其面临多重市场竞争压力。类似的案例包括手机显示屏、IT显示、TV显示等从数英寸到100英寸的市场上,都有大量成熟竞争性显示技术一较高下。比如,90英寸显示器,液晶、OLED、激光电视都可以胜任。

    但是,如果将显示尺寸扩大到100-200英寸,Micro/mini LED直显的优势就会特别的突出。一方面,传统显示技术中的投影机可以满足这样的显示面大小需求,但是显示效果受环境光制约异常严重。另一方面,液晶和OLED显示,进入100+英寸之后,竞争力大幅下降,且目前量产产品难以突破110/120英寸。
    同时,即便是激光电视这种利用投影原理的显示技术,在大于120英寸之后无论是超短焦的镜头设计与制造,还是抗光幕大型化上也都有一定困难。在综合体验上无法媲美Micro/mini LED直显产品。
    所以,100-200英寸可以说是专门留给Micro/mini LED大屏直显的市场区间。而随着社会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商用市场对100-200英寸直显大屏的需求在迅速增长。——有了这重市场需求上和竞品环境上的优势,在加之一定的技术成熟度基础,Micro/mini LED直显行业迎来一轮“量能成长”高峰具有极大确定性。这也是近年来,Micro/mini LED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巨头不断涌入的原因。
    “从供给角度看,是抢占Micro/mini LED新技术;但是从需求角度看,巨头们更是要去填补和抢占100-200英寸平板大屏显示的市场空白。”行业专家指出,从后者这个需求角度,更能够解释如三星电子投资錼创科技发展Micro LED;TCL华星光电与三安合资成立芯颖显示科技;富采携手友达群创共同发展Micro LED 显示等,这些显示行业巨头与LED行业龙头的“合作”目标。
    产能扩张之后,必然是市场上量
    2022年利亚德率先将135英寸LED一体机价格调整到十万元以下,被认为是正在打来LED直显在100-200英寸显示需求市场扩张的阀门。相比国际市场竞争对手,这一产品的价格优势超过50%,也暗示着未来行业市场必然会有一轮以“产能、规模、成本”为三角支点的竞争高峰。

    事实上,这次华灿光电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主要目的即是为了建设总投资额20亿人民币的Micro LED晶圆制造及封装测试基地项目——稳固和提升未来市占率以及获利预期。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华灿光电在mini LED市场供给量位列全球第三。通过进一步增资扩股,和绑定京东方这个先进半导体背板与中下游客户,华灿光电正在下一场以Micro/mini LED提质增量为目标的大棋。
    Micro/mini LED行业的大扩产已经是进行时。例如,乾照光电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乾照光电外延片及芯片产能达1032.10万片,产量为907.11万片,同时期在建产能高达782.40万片。国内MOCVD龙头企业中微公司在2021年6月推出了用于高性能Mini LED量产的MOCVD设备Prismo UniMax,凭借其南昌14万平方米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其将新增MOCVD年200台的产能。再例如,广东光大集团的东莞第三代半导体科研制造中心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150亿元;三安光电在湖北的Mini/Micro LED芯片产业化项目资金额为120亿;芯映光电湖北鄂州的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器件及模组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达80亿元……等大项目,更是将Mini/Micro LED显示投资额从数亿元到一、二十亿元水平,推升到“百亿级别”,凸显行业企业对这一新赛道的信心。
    “建设高潮、研发高潮”的共振,必然会带来“应用高潮”的出现。行业研究指出,未来5年,Mini/Micro LED显示行业至少会保持翻番式的增幅。在这样的预期背景下,行业企业要比拼的内容已经从此前的“技术研发创新”占主导,变成了“研发与规模”双轮驱动的阶段。
    综上所述,更多巨头入场、更多巨型项目的实施、技术成熟度和路线图的日益明确,以及终端产品开始不断出现历史新低价,这些信息都意味着Mini/Micro LED显示行业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是技术领先,也要比拼规模的新时代,也会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和洗牌提供新的舞台。

相关报告
  • 《洞见 | Mini LED/Micro LED:打开终端显示想象空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28
    • 当前,显示终端产品正在向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立体化发展,高画质和低功耗成为消费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凭借高解析度、高亮度、高对比度、高色彩饱和度、低功耗、反应速度快、厚度薄、寿命长等诸多优势,Mini LED/Micro LED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或将为显示终端带来颠覆性变化。Mini/Micro LED大屏幕应用在电视、商用屏、指挥调度屏、安防监控等场景;中屏幕应用在车载显示、高阶监示器等场景;小屏幕应用在手机、VR/AR平板等场景中。 Mini LED背光电视走入寻常百姓家 相比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的Micro LED,Mini LED的商业化进程已经逐步落地,Mini LED背光的电视、笔记本电脑、电竞显示器等显示终端产品已经发售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咨询机构对Mini LED背光电视的接受度给出乐观预计。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Mini LED背光电视出货量预计将达到380万台,市占率接近2%,同比增长超过140%;预计2025年,Mini LED背光电视出货规模将达到900万台,市占率达到4%。 从产品性能上来看,相比于传统LED背光电视,Mini LED背光电视不仅可以实现超高对比度、宽色域,极大提高色彩的鲜艳度,还可以减少光学混光距离,降低屏幕厚度,实现超薄化。 Mini LED背光电视作为液晶电视的背光升级产品,其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核心组件供应链更加成熟,伴随面板价格持续下探,以及背光方案不断完善,Mini LED背光电视成本优势将越发凸显。 基于新赛道或者未来市场潜力的考虑,2022年,三星、TCL、创维、海信、康佳等知名电视品牌纷纷发售Mini LED背光电视,继今年6月夏普发布了首款Mini LED电视以来,几乎所有电视品牌都加入了Mini LED阵营。 当前Mini LED有两大发展重点:一方面,Mini LED背光电视加速在消费市场落地;另一方面,Mini LED也在加速向平板、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等中型电子产品屏幕渗透。屏幕细节、层次更加丰富,穿透率、对比度更高,视角更大、响应速度更快,同时也兼顾了低能耗和环保,使Mini LED受到电竞显示的青睐。三星、TCL、京东方纷纷发布Mini LED曲面电竞显示器。近期苹果新款12.9英寸Mini LED iPad Pro即将上架,或将掀起一波平板电脑采用Mini LED屏幕的热潮。 元宇宙点燃Micro LED产业热情 近两年,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VR/AR硬件设备随之走红。凭借高亮度、高可靠性、高分辨率、高色彩饱和度、低功耗、低延时、透明性、可拼接、寿命长等诸多优势,Micro LED被业界认为是应用于VR/AR的最佳显示技术。市场对元宇宙的期待,也让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Micro LED成为热门话题。 2021年1月,全球首款商业化Micro LED AR智能眼镜问世,美国智能眼镜和AR技术开发商Vuzix发布旗下首款Micro LED AR智能眼镜,结合光波导技术可显示单色或彩色图像。2021年下半年,元宇宙概念兴起,进一步引爆VR/AR市场。今年5月,美国智能眼镜和AR技术开发商Vuzix宣布和法国Micro LED显示解决方案企业Atomistic合作开发适配于 AR眼镜的全彩Micro LED 微显示屏。国内企业方面,小米、TCL雷鸟、OPPO相继发布了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OPPO Air Glass付诸现实智能眼镜,均采用了MicroLED显示技术。 在这之前,科技巨头们已经开启了一波并购潮,元宇宙的火爆让Micro LED技术成为其重点追逐对象。2014年,苹果收购了一家名为LuxVue的Micro LED显示屏厂商。2020年,Meta与显示厂商Plessey达成合作,共同开发Micro LED技术。今年年初,Snap公司收购Micro LED显示技术厂商Compound Photonics。AR智能眼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谷歌今年收购Micro LED初创企业Raxium,打造性能更强的新一代AR设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判断,5G+AR/VR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终端发展的风口,有望融入各行各业,成为继PC、智能手机之后走进千家万户的新一代产品。AR/VR作为微显示高阶应用,对显示技术提出更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包括显示视野、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刷新率、时延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VR要求甚至达到16K的超高分辨率,更高刷新率和更低时延,同时要求超低能耗、工作寿命更长以及显示器轻薄小巧。“聚焦AR/VR终端显示需求,发展便携式IT终端AR、VR、智能手机以及阳光环境中的各种微显示产品,将成为Micro LED微显示发展主线。”郑有炓院士强调。
  • 《洞见 | 激光电视进入再次“结构调整阶段”,未来更可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19
    • 2022年第一季度,激光电视产品出奇意外的爆冷: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大陆激光电视市场出货量达到4.4万台,同比下降3.6%。这是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特殊情况下之外,激光电视市场销量首次出现“季度同比下降”。 为啥预期上涨,事实下降? 2021年底,行业调研机构纷纷预测2022年激光电视会出现更高的增幅:60-80%,总量从28万+上升到40-45万台以上。 这一预测的理由有两个:1、大尺寸彩电在彩电总盘子中的比重快速提升,消费者对大尺寸认可加强,彩电大尺寸化的“市场教育和培育阶段进入尾声”,大尺寸彩电消费趋势进入成熟获利阶段。而激光电视的特点之一就是“大”! 2.激光电视产品在过去几年先后实现了产业链理顺、产品性能迭代、实现基本4K化等进步。但是,持续的技术进步也延缓了产品均价下调。特别是2020-2021年激光电视上游光阀供给,伴随整个家用投影行业的火爆出现紧张和供不应求的状态,也显著压低了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而2022年恰又是新一代光源引擎投入市场,核心成本必然出现下调的一年。从行业数据看,2021年激光电视行业均价下滑3-5个百分点,而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价格下降已经接近10-12个百分点。 两大因素叠加让行业市场纷纷看好激光电视的发展:国内市场2022年冲击40万+、2024年冲击100万台、2028年冲击250万台的行业目标非常明确——但是,有句话叫做“人算不如天算”!2022年第一季度市场行情低于预期的原因主要也有两个: 1.竞争对手的“异动”。即75-98英寸液晶电视销量大幅增加。特别是75-86英寸液晶电视的大普及和大降价,打击了激光电视的成长性。目前75英寸液晶电视最低价格已经跌到3000元,价位远低于75英寸激光电视。这导致部分激光电视的消费者,转向了价格更低的“液晶产品”。 2.彩电行业整体进入寒冬。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销售4640万台,同比下降6.1%。国内市场中彩电一季度零售量为903万台,同比下降8.8%——后者是在2021年彩电销量已经大幅下滑12%基础上实现的。实际上,2017年开始,除了2018年有一点点报复性反弹(因为2017年跌的太厉害)之外,这几年彩电销量真的是“一跌再跌”。这种下跌已经超过了用疫情可以解释的程度。这是“视听消费多元化”压低了彩电的刚需。 在以上两个因素影响下,激光电视第一季度销量出现调整“并不具有特别的行业发展趋势意义”——事实上,“第一季度激光电视的销量下滑,比彩电市场整体变化、比液晶电视的下滑要小得多”:这恰说明,逆势之下激光电视“生存力更强”,激光电视更代表彩电未来消费趋势。 与廉价的液晶大屏掰手腕,激光电视怎么办 “现在,液晶电视价格下来了!激光电视的机会在哪里?”这可能是很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对此,彩电的选择永远不是只有“价格一个维度”。尤其是是在大尺寸电视上,激光电视的优势依然明显。 第一,从应用角度看,激光电视是“弱观看距离强制”产品。即激光电视对观看距离的控制很友好。例如,98英寸液晶电视,没有四、五米的观看距离,就会导致眼睛舒适度下降、不利于视觉健康,甚至观看个把小时就头晕。这决定了98英寸液晶难以挤入普通家庭客厅。而100-120英寸激光电视的观看距离可以是3米、3.5米,更具有在普通家庭普及的可能性。 目前75英寸液晶电视显著的便宜于同尺寸激光电视,但是为何75/80/88英寸激光电视还能“高价畅销”呢?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消费者的客厅对于液晶而言,不能满足舒适观看距离。75英寸激光电视,2.5米的舒适观看距离,恰可以进入所有的“客厅”。而且,激光电视反射式仿生成像的“护眼健康”优势也深度受到“资深玩家”的喜爱。 第二,彩电的需求是向大发展的。液晶电视尺寸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百英寸级别上液晶电视已经达到尺寸极限,难以在保持经济性的基础上持续向上突破。而激光电视发展75/88英寸,更多是照顾小客厅的需求,而非这是激光电视的主场与优势市场:激光电视的真正优势市场是从100英寸开始的。 如果结合了上面提到的“观看距离”限制,可以看到激光电视在100英寸档位的优势将是液晶电视无法抗拒的。但是,就现阶段的大屏彩电而言,快速普及的是75/86英寸,这恰是激光电视还不能完全发挥优势、液晶产品还能“一战”的尺寸段。因此,这个尺寸段上,如果还不让液晶电视“有些”成绩,那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或者是说,大尺寸彩电的越发发展,就越对激光电视技术有利:但是目前的彩电大尺寸化,还没有到真正符合激光电视技术趋势的“更大尺寸段”——激光电视机的“大尺寸消费红利期”还没有到来。 恰是因为以上两个层面的原因,目前看到的液晶与激光电视的竞争,并非“两者的主战场”之争:液晶电视与激光电视今天的状态,是一个60岁老人与一个12/13岁少年的比拼。虽然液晶暂时有些实力,但是更多靠的是“高度成熟的产业积累”,这与少年们的铮铮向荣、未来无限大不相同。 2022年以来,激光电视行业并没有将液晶的进攻看成“多大”的事情,反而依然是安心进行自己的技术迭代,主要是:包括抗光幕、短焦镜头、激光引擎等技术部件进一步升级并降低成本;激光光源中的下一代“全色激光”开始加速普及,推向市场;激光电视加速布局超百英寸产品,切实发挥自身“大”方面的优势。 或者是说,市场规模还不是现阶段激光显示的根本任务——激光电视现在最核心的工作依然是技术提升,是自我成长。只有不断成长的技术才可能是未来的选择,才可能赢得下一阶段的竞争。这方面的潜力,是激光电视的真正优势。 综上所述,2022年第一季度激光电视销量的回调并不可怕。这只不过是彩电技术和需求迭代过程中的小插曲。液晶通过低价格的暂时胜利,是“液晶显示产业寒冬之下、贴近成本出库存带来的‘虚假繁荣’”。最终的大尺寸彩电市场,消费者核心的选择一定是那些“真正够大、真正够美、真正够健康、真正有未来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