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污水资源化亟待市场化“突围”》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8-29
  • “环保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比如水务,各地都有自己的水务公司和水务集团,多多少少会形成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的保守性,在开发和公平性上就受限了,在需求端是萎缩的,支离破碎的。整体来说,我国的污水很多,但是大都不‘放’在市场上。民营企业占的市场份额都是零打碎敲的,没有市场怎么发展企业呢?没有强大的企业哪有创新的技术呢?没有创新的技术、没有企业怎么会搞好环保呢?”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 创办于2001年的民营环保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水源),身上一直有很多光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打破核心膜设备国外技术壁垒、引领本土膜设备在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环保龙头、2012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上市公司享受过高光时刻,也陷入过艰难困局,2018年,碧水源和其他许多民营环保企业一样,遭遇了现金流紧缩、资金周转困难等行业性冲击。接下来,这家环保行业的龙头民营企业与国资“联姻”,利用碧水源在水处理领域的核心膜技术和行业领先地位,快速打造国内领先的水处理产业平台。

相关报告
  • 《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碳纤维产业化先行者的突围之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2
    • 2017年,光威复材成功上市,成为碳纤维行业的第一股。而30年前,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接手这家企业的时候,还是一家濒临倒 闭的石化科研器材厂。光威集团的成长轨迹,伴随着多次阵痛和转型:1987年开始做钓具,到1995年成为全球钓具界的翘楚;1998年碳纤维预浸料成功国产化;2005年成功批量生产碳纤维后,转身投入航空领域高性能碳纤维研发……日前,本刊在采访集团董事长陈亮先生时,他告诉记者,光威从未停止过变革,时至今日,集团仍在不断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钓具到碳纤维 摆脱国外掣肘 1987年,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接手一家只有30人却亏损近100多万元,濒临倒 闭的镇办石化科研器材厂。经反复调研论证,公司决定上马当时主要在日韩生产,国内尚属空白的钓具产业,这是光威做出的第一次产业选择。当时由于资金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缺少生产设备,陈光威亲率技术骨干连续奋战150多个日夜,研制出首条国产鱼竿生产线,光威也由此开始自主保障生产装备。 1995年,光威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钓具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随着碳素鱼竿的兴起,光威也开始批量制造碳纤维鱼竿。当时,生产碳纤维鱼竿所需要的原材料——碳纤维预浸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公司于1998年从日本引进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并于投产当年收回投入成本,光威也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20世纪初,国外民用航空发展迅速,需要使用大量碳纤维,供给中国市场的碳纤维数量锐减。眼见碳纤维供应危机,“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时有发生,看人脸色的日子并不好过,陈光威很不服气,“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可以!” 为确保钓具用碳纤维原材料供应稳定,2002年光威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开始研制碳纤维,这是公司的又一次转型。至2005年,威海拓展成功批量生产能够满足钓鱼竿等体育休闲产品所用的碳纤维。 一个偶然的机会,科技部得知光威正在研制碳纤维,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亲自来到光威调研取样,得出结论:光威所生产的CCF300碳纤维性能基本达到国际同类水平。恰逢此时,国际对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的封锁日益加重。深知国家受制之苦的陈光威当机立断,改变产品结构进行业务转型,带领光威人踏上漫漫航空高性能碳纤维研发之路。 倾囊投入 只为实业报国 数十年来,我国核心技术受限的产业总是被扼杀于萌芽之中,无数次跌倒,无数次吃亏。国产碳纤维在研制之初,也经历了被国外价格打压,几乎被扼杀的危险局面。光威的碳纤维自主创新之路布满荆棘。作为一家民营小鱼竿厂,光威人自筹资金、自组技术团队,先后投入30多亿元,面对国际三封锁,在无技术、无装备、无产品的困境下,以“脱富致贫、回头无岸”的开拓精神,十年磨一剑,填补了国产碳纤维事业的空白。 公司一直坚持在碳纤维领域做下去的信念就是光威人的初心——“振兴民族产业,坚持实业报国”。 在航空碳纤维国产替代、新型号验证甚至是批量供货时,对国产碳纤维价格和质量的质疑声从未中断,“停止国产替代”的言论也一时甚嚣尘上。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确实能“短平快”的解决国家的燃眉之急。“但是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战略性产业,必须要实现自主可控,而且要发挥国家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谋划发展,简单、盲目市场化是对资金和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同时国产碳纤维在发展初期即陷入与国外产品的恶性价格竞争,会造成企业无法形成自身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民族产业的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在关键战略领域过分推崇国外产品,更是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陈亮如是说。 光威人从未放弃,始终秉持“天道酬勤,不忘初心”的信念,尤其是“国家认识到了碳纤维的重要性,坚定支持国产碳纤维应用验证,并从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了我们一定支持。这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更使我们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长期潜心投入到碳纤维研制中,用实际行动默默的报效国家。” 厚积薄发 围着院墙“转”出的好业绩 据陈亮介绍,光威集团一直以陈光威先生提出的“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钓具这一发展主线。 “光威能成功研制出碳纤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了解碳纤维。”据陈亮介绍,光威从1996年生产碳素鱼竿时,就开始和碳纤维打交道,1998年生产碳纤维预浸料,2002年开始研制碳纤维,从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向上游材料进行追溯式发展。在公司研制碳纤维初期,不符合航空要求的纤维,光威将其用到碳素鱼竿当中,因此对于光威而言,碳纤维没有‘废品’。” 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之后,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依托多年来积聚的深厚技术和管理底蕴,坚持实业报国,坚守主业发展,全面加快技术创新和市场投入。2020年3月30日,光威复材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84%。其中,碳纤维及织物业务、风电碳梁业务均保持稳定增长。光威复材业绩已持续4年高速增长。 良性的产业结构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航空领域相较于其他领域而言,对产品质量、稳定性、交期、管理等具有更加严苛的要求,由于长验证周期要求,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效益,且市场容量较小,盲目进入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负担,过分依赖航空领域也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因此,公司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工业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开发力度。光威复材的研发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一直在10%以上。”据陈亮介绍:“光威复材成立之初就立志要实现碳纤维的国产化,让中国人有自己的纤维可用。一要解决有、二要解决用,目前已基本解决‘有无’问题。用是需求端,只有需求才能带动碳纤维的应用和技术进步。” 近年来,体育休闲、风电、汽车、建筑等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且在未来几年也处于乐观发展态势,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对碳纤维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各大工业领域的增量,是光威业务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521”战略迎接新风口 在工业领域,很多行业对减重和强度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碳纤维因其高强、高模、轻量化等性能优势,将会形成大量的碳纤维替代需求,成为碳纤维产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风电领域便是近几年来碳纤维应用增长最快的领域。随着风电叶片创新设计和创新工艺的开发,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碳纤维得以大规模使用。 陈亮认为,碳纤维行业未来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建筑补强、压力容器、体育休闲、汽车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风口,因为这些领域对碳纤维轻量化替代都提出了需求,一旦某个工业领域像风电一样打通低成本碳纤维及复材制造工艺,都将使碳纤维的需求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目前,光威复材已搭建起涵盖“原丝—碳纤维—预浸料—织物—碳纤维制品—装备制造—检测分析”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面对国内蓬勃的发展形势和全球激烈的竞争态势,公司制订了“521”发展战略,即布局碳纤维、通用预浸料、能源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精密机械装备5个业务板块,在碳纤维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产学研用”科研平台引擎的带动下,孵化形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领先地位的千亿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布局复合材料最优生态园区。 “我们十分看好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公司科研实力和产业化技术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同时为了适应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也做出了前瞻性部署。”陈亮表示。当前,光威募投项目“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一期建设进展顺利,部分装备设施已陆续投产使用,该项目为公司先进复合材料试点基地,主要承担科研任务,以碳纤维为依托,向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制造领域延伸,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研发、设计及技术创新能力,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规模化工业应用培育和开拓市场,为复合材料产业化储备技术、奠定基础。 为了迎接碳纤维在全领域的爆发式增长,经过全国范围的谨慎调研,公司最终选择在包头进行低成本碳纤维战略布局。2019年,公司与包头市政府、维斯塔斯三方就建设低成本碳纤维项目达成共识并签约,这也是公司与客户端进行全产业链深度合作的一次业务布局。 在采访的最后,陈亮向记者坦言:“尽管碳纤维行业是非常有前景的朝阳行业,但目前国产碳纤维行业依旧处于研发投入期,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期许还有差距,尤其是在成本、技术水平、产品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依然有很大差距,我们会继续努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碳钎维全产业链制造商。”
  • 《生态修复市场化亟待政策扶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08
    • 作者:马越 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2 14:40:20 选择字号:小 中大 . . 生态修复市场化亟待政策扶持. . 一种开着小黄花叫做东南景天的植物如今在石家庄栾城区被大面积种植。这片看起来寻常无异的农区,正在进行着农田修复。 很难想象,这片占地400亩的农田被污水灌溉了50多年, 镉污染严重。2016年底,一家专门从事生态修复的专业化企业利用植物萃取和重金属钝化技术,开始对这片农田进行修复,每年可清除土壤镉达1.8公斤/公顷,土壤将逐渐恢复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近年来,专业化企业在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应用以及产学研有效结合等方面承担着主要角色,正成为我国生态修复的主力军。 处在“风口”的生态修复产业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的话来说,具有化腐朽为神奇能力的生态保护修复如今正处于“风口”。 “生态修复非常复杂,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本体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状况,因此修复项目必须是定制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黄锦楼在生态修复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需要高度专业的调查评估,因地制宜。” 巨大的市场驱动企业参与其中,想要分享生态修复这块大蛋糕。 “有些企业看重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前景,在参与生态治理过程中可以获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目前,生态修复企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技术优势上,他们在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技术转化上面,目前很多土壤修复企业通过企业收购、技术购买、技术合作或技术参股等形式加强自身技术实力,并快速转化为本企业的技术,实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土壤修复的快速发展。 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仍待厘清 随着2016年“土十条”发布实施,我国土壤修复迅速发展,土壤修复企业从2010年的10多家增加到1000多家,从业人员从2000人增加到1万多人。目前8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大公司占领。这些企业业务范围覆盖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修复工程实施等。 由于生态修复工程资金需求量大,政府希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比如,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展绿色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保护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等方式鼓励国企、民企、外企等方面资金投入。 “土壤修复领域进展比较缓慢。”北京瑞美德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坦言,“相对而言,目前PPP模式具有一定前景,该模式在水污染处理、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土壤修复借鉴。” 企业过去是污染和被治理的主体,而现在让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其实,在“土十条”中明确了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需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但叶勇直言,这是很被动的,在推动过程中仍有一定困难,比如法律依据不完善、生产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证据往往很难收集、企业难以承担治理与修复的费用等。 专业化修复企业大有可为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和人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倒逼相关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 不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成龙坦言,生态修复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很多企业难以承担环境保护或生态修复所需费用,造成相关工作难以开展。 除此之外,由于生态修复项目的地域性较强,一般由当地政府主导,招投标过程中的地方保护有时会妨碍市场化参与,这些都影响了专业化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此,黄锦楼认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领域,需要更完善的市场机制。不光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更要找到帮助它们进入的方法。 他表示,社会资本进来必须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且一定要有回报。“可以把单纯花钱的项目转换为投钱的项目,即修复完生态环境,将未来的生态资产转化成经济收入,反哺前期修复投入。不管是建成生态公园、休闲娱乐区域、高端社区,还是修复环境之后发展新的产业,都能打通产业链形成闭环。” 近日,黄锦楼主导创建的易修复生态平台与徐州市政府合作,在徐州建立国家级土地修复产业园区,培养修复领域专业化人才,生产专业监测装备和药剂材料等。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修复行业专业化发展的他,对国家下一步具体的生态修复政策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