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快速增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2
  • 日前,在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从电力供需形势和未来常规电源发展来看,加强电力供应体系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任务,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快速增长,各类技术多元发展,创新示范应用陆续落地,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日益健全,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8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约2270万千瓦/4878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约260%。

    《报告》认为,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预计在“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可凭借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暂态调节能力强等优势,成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重要手段。从技术路线来看,预计未来以储能时长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成山表示,过去一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显,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能力不断增强。

    王成山表示,建议加大科研投入,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新型储能技术的综合性能和经济性;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与风光发电、电动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好局面;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推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创新应用,促进发挥多元价值;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储能人才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新型储能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创新支撑。

    “建议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迭代升级,聚焦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产业孵化,为技术持续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强化绿色低碳,推进绿色环保的储能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绿色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对绿色储能项目认证与推广,激发更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数字智慧,提升新型储能系统集成与运营效率,推动储能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升维;强化共享融合,增强企业间在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管理上的共享,改善新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的发展环境。”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理事长宋海良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1636-1.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局: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有五大原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3
    • 据国家能源局2月13日消息,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储能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现有电力系统要接受和消纳大规模高比例波动性强的风电、光伏发电,亟需大力发展各类储能以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 二是支撑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试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策驱动,强调统筹规划、多元发展,鼓励创新示范、先行先试。随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多种示范引领带动效果凸显,新型储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三是新型储能特性与传统的储能技术形成优势互补,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有更多的选择。较之于传统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应用场景多元,与抽水蓄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不同的场景中解决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时带来的强随机性、高波动性等问题。 四是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新型储能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安全防控技术和措施不断完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十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功率密度提升约50%,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发展迅速。尽管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增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流的储能电池系统成本仍呈下降趋势。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并逐步形成产业化体系。 五是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建设新型储能积极性高涨,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各地加大新型储能发展研究力度,制定专项规划或者在相关能源规划中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通过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制定补贴政策等方式大力推动新型储能发展。能源企业、社会资本等各种投资主体对于新型储能的投资热情高涨,加快了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和落地进度。
  • 《新型储能规模稳步增长 支撑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6
    •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速,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新型储能发展分析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型储能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新型储能电站利用水平逐步提升,有效支撑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2024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2024年6至8月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118亿千瓦时,约占1至8月充放电量的45%,有效支撑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7月,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实际可调最大电力3015万千瓦,占当时并网新型储能规模的92%。 “在新能源消纳方面,新能源富集地区新能源配储、共享储能以及‘沙戈荒’等大型新能源基地配建新型储能,支撑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和大规模新能源外送,西藏、甘肃、新疆等新能源大省、自治区已实现新型储能常态化调用。”报告认为,新能源消纳较为困难的宁夏、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新型储能电站储能电量最大值达到在运装机能量的85%以上。 针对如何促进新型储能参与电力保供,报告认为,新型储能在电力顶峰、安全支撑、备用保障等方面可发挥作用。建议统筹各类调节资源,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和市场机制,强化并网运行管理,促进新型储能参与电力保供。 新型储能规模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报告强调,电网调度利用方面,政策强调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新型储能调用,促进“一体多用、分时复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获得收益;电价机制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容量补偿和容量租赁等形式,对新型储能容量成本进行补偿,并通过完善分时电价政策促进用户侧储能发展。此外,一些省份允许独立储能通过特殊充放电价政策获取补偿。 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储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报告认为,锂离子电池储能电芯以280Ah为主流,并向更大容量跨越、更长寿命、更高安全迈进,系统集成规模突破了吉瓦时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处于百兆瓦级试点示范阶段,电堆及核心关键原料等自主可控;压缩空气储能处于示范建设向市场化过渡阶段,推出首个300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膨胀机,系统成本降低20%至30%,效率提高3%至5%;飞轮储能在阵列式集成设计上取得进展,面向电网侧调频应用的单站30兆瓦级示范项目正式投运;钠离子电池储能处于试验试点阶段,已通过自主创新首次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应用于百兆瓦级大容量储能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