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展示了用量子点制造红外光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9-08
  • 图: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Xingyu Shen展示一种利用量子点产生红外光的设备,这是一项科学进步,可能促进产生新的激光器或传感器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一种利用胶体量子点制造红外光的方法。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展示了巨大的前景;尽管实验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些量子点已经和现有的传统方法一样高效了。

    有朝一日,这些点可能会成为红外激光器的基础,也可能成为小型且成本低廉的传感器,比如用于废气排放测试或呼气测醉器的传感器。

    “目前,这些量子点的性能接近现有的商业红外光源,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显著改善这一点,”Philippe Guyot-Sionnest说,他是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的论文的三位作者之一。

    合适的波长

    胶体量子点是微小的晶体——你可以在这句话的末尾放入10亿个晶体——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取决于你把它们做成多大。它们非常高效,易于制造,并且已经用于商业技术;你可能已经买了一台量子点电视而不知道。

    然而,这些量子点正被用于制造可见波长的光——人类可以看到的光谱部分。如果你想要红外波长的量子点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但是红外光有很多用途。特别是,它对制造传感器非常有用。例如,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汽车尾气中是否有有害气体,或者测试你的呼吸是否超过法定酒精含量限制,或者确保钻探设备中没有甲烷气体,你可以使用红外线。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所以很容易区分。

    红外激光器现在是通过一种叫做分子外延的方法制造的,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成本。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有另一种方法。

    Guyot-Sionnest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在试验量子点和红外技术。在他们之前的发明的基础上,他们开始尝试重建一种“级联”技术,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制造激光,但从未在胶体量子点上实现过。

    在这种“级联”技术中,研究人员在设备上施加电流,使数百万个电子穿过设备。如果装置的结构恰到好处,电子就会穿过一系列不同的能级,就像从一系列瀑布上掉下来一样。每次电子下降一个能级,它就有机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一些能量。

    研究人员想知道他们是否可以用量子点创造同样的效果。他们制造了一种由数万亿个微小纳米晶体组成的黑色“墨水”,把它铺在一个表面上,然后让电流通过。

    “我们认为它可能会起作用,但我们真的对它的效果感到惊讶,”Guyot-Sionnest说。“从我们第一次尝试开始,我们就看到了曙光。”

    事实上,他们发现这种方法已经和其他产生红外光的传统方法一样有效,甚至在探索性实验中也是如此。科学家们说,通过进一步的改进,这种方法很容易超越现有的方法。

    潜在的应用

    他们希望这一发现能大大降低红外光和激光器的成本,从而开辟新的应用领域。

    “我认为这是量子点潜在应用的最好例子之一,”Guyot-Sionnest说。“许多其他的应用可以用其他材料来实现,但这种结构真的只能因为量子力学而起作用。我认为它正在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找到提取锂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如今,作为电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金属,锂被称为“白金”“白色石油”。据《科学》报道,近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望实现锂的高效、低能耗、绿色提取。 全球锂资源供不应求。目前大部分锂开采自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地巨大的含锂盐水蒸发池。人们通过日照蒸发水分并浓缩锂离子,然后向其中添加化学物质,使锂以固体碳酸锂的形式析出。然而,采用这种提取方法仅蒸发这一步就需要一年多时间,并且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蒸发池大多设在沙漠中,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昂。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高效、低能耗、绿色的锂资源开采方法。例如用电力替代太阳光,该方法通常会设置两个装有电极的腔室,一个充满盐水,另一个充满纯净水,两个腔室由一层只允许某些特定离子通过的膜隔开。纯水腔室中的水分子电离产生氢气和氢氧根离子,这些带负电的离子会吸引盐水腔室中带正电的锂离子,并使其穿过膜。同时,在盐水腔室一侧,水在电极上失去电子,最终产生氧气。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纯水腔室中的锂浓度足够大而沉淀出来。 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该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电力,且大部分用在形成氧气的非常缓慢的反应上;二是盐水腔室会缓慢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 如今,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家崔屹等人开发了一种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即在锂离子被吸引到纯水腔室时,捕获该腔室产生的氢气,并将其输送到掺有氢氧化钠的盐水腔室。这种廉价添加剂释放的氢氧根离子,只需要很小的电压就可以与注入的氢气反应并形成水。该方法将整个装置的电力需求减少了80%,并从一开始就防止了氧气的形成。此外,上述快速反应还可以防止有毒氯气的生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质》。 崔屹团队此前曾利用银电极开发了一种能一边发电一边提取锂的装置。虽然该装置提取锂的速度大约只有新方法的一半,但增加了锂提取有一天成为负碳过程的可能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莱斯大学的工程师Lisa Biswal和同事开发了一种3腔室装置,也同样能够抑制有毒氯气的产生。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人员将盐水腔室设置在两个装有电极的纯水腔室之间,3个腔室通过离子膜分隔。Biswal说,锂离子在通电后最终会集中在其中一个纯水腔室中,离子膜则使氯离子保留在中间的盐水腔室中,从而防止它们遇到纯水腔室中的电极而生成氯气。 “如果我们能实现更快、更高效、低能耗的采集,那么就会有足够的锂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Biswal说。(徐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0033121
  • 《探索 | 基于一种利用量子系统在室温下检测中红外光(MIR)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9-06
    • 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声称在理解化学、生物分子尺度过程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和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量子系统在室温下检测中红外光(MIR)的新方法。 这项研究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研究成果已经以“Single-molecule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detection through vibrationally assisted luminescence”为题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期刊,据称该研究“标志着科学家在深入了解化学和生物分子尺度过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团队在应用量子系统的新方法中,利用分子发射器将低能中红外光子上转换为高能可见光子。这项创新能够帮助科学家在室温下检测中红外辐射,并在单分子水平上进行光谱分析。 伯明翰大学助理教授、该论文主要作者Rohit Chikkaraddy博士解释称:“维持分子中原子之间距离的化学键可以像弹簧一样振动,并且,这些振动会以非常高的频率产生共振。” 他补充道:“目前的中红外探测器需要依赖能量密集且体积庞大的制冷半导体器件,我们的研究为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光提供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法。” 这种新方案被称为MIR振动辅助发光(MIRVAL),利用了分子中可见光电子跃迁和中红外振动跃迁之间的耦合。研究团队将分子发射器组装成一个非常小的等离子体腔,并在中红外和可见光范围内都能共振。 他们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设计改造,使分子振动态和电子态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将中红外光转换为增强的可见光。 Chikkaraddy博士解释称:“最具挑战的是将三种截然不同的长度尺度(数百纳米的可见光波长、小于一纳米的分子振动和一万纳米的中红外波长)整合到一个平台中,并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构建皮克谐振腔(picocavities,一种由金属面单原子缺陷形成的能够捕获光的极小空腔),研究人员实现了低于1立方纳米的极端光限制体积。这意味着该团队可以将中红外光限制在单个分子的范围内。 这一突破加深了业界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并为红外活性分子振动打开了大门,这在单分子水平上通常是无法实现的。除了纯粹的科学研究,MIRVAL还有望在许多领域发挥作用。 Chikkaraddy博士总结称:“MIRVAL的潜在用途很广泛,例如实时气体传感、医学诊断、天文研究和量子通信等,现在我们可以在中红外频率下看到单个分子的振动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