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14.2%!上海交通大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06
  • 高效且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是实现该类新型光伏技术产业化的基石,也是当前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和难点。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韩礼元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的知名期刊《Joule》上发表题为“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 Modules with High Stability Enabled by Iodide Diffusion Barriers”的学术论文。韩礼元教授和杨旭东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毕恩兵博士、博士生唐文涛、陈汉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19)30374-5

    2017年该团队制备了具有认证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Nature, 2017, 550, 92)。半个月前,该团队在钙钛矿器件稳定性上再下一城,构建稳定异质结结构,为提升器件稳定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Science, 2015, 350, 944)。此次成果结合模块制备基础和全新的稳定性理论,通过器件结构设计,制备了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

    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因具有不同于小面积电池的特有器件结构,存在更为复杂的光电性能衰减过程,稳定性低于小面积电池。如何实现大面积高效且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成为阻碍该类新型光伏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瓶颈问题。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存在结构复杂的电池连接区,并利用该结构将子电池串联在一起。在传统方法所制备的模块结构中,连接区钙钛矿薄膜会接触到金属电极和空气而发生材料腐蚀和分解问题,且同时存在电子和空穴传输层接触导致电荷复合损失的问题。

    图一(A)钙钛矿电池模块中材料腐蚀和分解过程、界面载流子的传输和复合过程的示意图;(B-D) 0维、1维、2维的扩散阻隔层材料示意图;(E-G) 采用0维、1维、2维扩散阻隔层的器件元素分布。

    韩礼元教授团队重新设计了模块连接区结构,构建了由可低温制备的低维材料来形成的扩散阻隔层。该结构可有效抑制材料的腐蚀和分解,以及抑制界面电荷复合,最终实现了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通过国际公认光伏认证机构测试,在面积36cm2的模块器件上获得14.2%的认证效率。该模块在85℃加热1000小时后,仍然保持着95% 以上的初始光电转换效率,且在一个标准太阳光(AM 1.5G,100mw/cm2)光照1000小时后仍保持初始效率的91%。

    图二,(A)有/无阻隔层的钙钛矿电池模块封装后在85 oC,相对湿度85% 条件下运行1,000 小时效率的变化,(B)有/无阻隔层的钙钛矿电池模块封装后在60 oC、一个标准太阳光光照1000小时下效率变化。

    这项工作通过模块器件结构设计,有效提高了大面积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块器件的稳定性,在推动该类低成本光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未来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报告
  • 《北大、上交大、西交大等10大高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1
    • 回首2018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突破报道不断,屡破光电转化效率记录。 钙钛矿,是一种普通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晶体,主要成分是钛酸钙(CaTiO3),最早由俄罗斯矿物学家Lev Perovski命名于1839年,自2009年开始被用于太阳能电池研究,《科学》评其为2013年的10大科学突破之一。 2018年,国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丰富。本次,新材料在线® 总结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高效的最新技术成果,以助您了解钙钛矿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研究进展。 1、陕西师范大学:稳定高效的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11月12日消息,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生忠教授团队在全无机CsPbI3钙钛矿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首先使用氢碘酸和碘化铅为原料制备出HPbI3+x中间体,进而制备出晶体结构扭曲的CsPbI3材料,其禁带宽度进一步降低至1.69 eV。随后通过苯乙胺碘添加剂加入到前驱体溶液中,制备出结晶质量优异,晶格扭曲的CsPbI3钙钛矿材料(β-CsPbI3, γ-CsPbI3)。 经过优化,最终得到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15.07%,经过300h持续光照以及干燥空气中保存60天后,效率没有明显的降低,促进了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发展。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南京工业大学: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 10月29日消息,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团队在钙钛矿领域取得新研究进展。利用3溴苯甲胺制备了高结晶性、低缺陷的准二维钙钛矿薄膜。基于这种独特结构的钙钛矿薄膜,实现了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 未封装器件在40%相对湿度的大气环境下老化2400小时,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82%。将未封装器件浸入水中60秒,其参数几乎没有变化,展现出优异的水稳定性。该研究表明,基于3溴苯甲胺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有望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光电器件,而精确调控钙钛矿薄膜生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工作已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3、上海科技大学:效率达到9.4%的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0月9日消息,上海科技大学宁志军教授课题组利用假卤素调控剂NH4SCN调控锡钙钛矿结晶生长,成功制备了二维-准二维-三维(2D-Quasi 2D-3D)梯度结构的钙钛矿薄膜。此梯度结构能有效降低锡钙钛矿薄膜的氧化和缺陷浓度,基于此梯度结构的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9.41%的光电转化效率,是目前稳态输出效率最高的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该研究为低维梯度钙钛矿薄膜结构的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铅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工作已发布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舰期刊《Joule》。 4、南京大学:稳态转换效率达20.7%和19.1%的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8月11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谭海仁教授与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Sargent教授研究发现有偶极性的有机阳离子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缺陷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在钙钛矿材料中引入少量的偶极性阳离子,可以大大降低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大幅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基于1.65 eV和1.75eV的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态转换效率分别高达20.7%和19.1%,均是目前报道的宽带隙钙钛矿电池中的最高效率值。该工作为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获得高效率钙钛矿基叠层光伏器件(比如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5、华东理工大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7月18日消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永真特聘教授和朱为宏教授通过引入弱吸电子的喹喔啉单元,构建给体-受体-给体(D-A-D)型HTM,合理调控HTM的HOMO能级,优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界面能带排布。与spiro-OMe TAD相比,这种D-A-D型的HTM分子具有更好的光稳定性,热分解温度提升了30oC,合成成本降低了30倍。以噻吩取代的HTM分子TQ2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取得了19.62%的光电转换效率,优于参比化合物spiro-OMe TAD(18.54%)以及苯环取代的HTM分子TQ1(14.27%)。 荧光寿命表征以及导电率测试表明噻吩取代的HTM分子有更好的空穴提取和传输能力。进一步通过单晶分析发现TQ2分子间存在S---S以及S---π相互作用,缩短了分子间三苯胺单元的距离,增加了空穴传输通道。该工作为设计低成本、高性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提供了新思路,成果已在线发布于《Chemical Science》。 6、北京理工大学: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5月22日消息,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崔彬彬特别副研究员课题组与陈棋教授课题组合作,在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设计合成了分别以“邻二噻吩苯”和“萘并双噻吩”为核心π-bridge的两种低成本三芳胺类衍生物PBT和NDT,并将在这两种Donor-π-Donor构型的有机小分子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是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 在同样条件下,基于PBT的PSCs器件达到的最大光电转换效率为13.6%,而以相对于PBT具有更好平面共轭特征的NDT作为空穴传输层的PSCs器件最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18.8%。相关工作已发布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7、湖南大学: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4月25日消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斌教授和合作者们运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高分辨单晶中子衍射,解析了杂化钙钛矿材料CH3NH3PbBr3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观察到有机组分CH3NH3+随温度升高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分子取向及排列变化可以诱导CH3NH3PbBr3钙钛矿的结构相变和反常光致发光效应。 该工作表明,有机组分的取向和翻转可以显著影响杂化钙钛矿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光电性质。这项研究成果将为今后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性能钙钛矿型光伏材料,从而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相关工作已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8、西安交通大学:锡基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6.98% 3月30日消息,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吴朝新教授团队采用蒸镀旋涂的方式,以及发展了一种对电池器件结构的双侧界面调控方法,同时实现了高质量二维-三维异质结锡基非铅钙钛矿薄膜和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电池器件。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6.98%,位于国际锡基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之列。 该工作基于之前的工作基础取得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6.98%的光电转换效率,为环境友好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做了重要贡献。相关工作已发布于《ACS Energy Letters》。 9、山东大学:制备出高效稳定的无机钙钛矿CsPbI3太阳能电池 3月30日消息,山东大学尹龙卫教授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表面钝化工程的方法制备高效稳定的无机钙钛矿CsPbI3太阳能电池,解决了立方相无机钙钛矿材料常温下无法稳定存在的学术难题。相关工作已发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结果开创了制备室温稳定的立方相无机钙钛矿的新方法,为理解和研究无机钙钛矿相结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推动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商业化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北京大学: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1月17日消息,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孟鸿教授课题组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简单的季胺化反应得到新型界面修饰材料Phen-I。进一步的器件性能研究表明5%Phen-I:PCBM作为电子传输层时性能最高,并证明Phen-I是具有双功能性的界面材料。 通过进一步对钙钛矿活性层的优化,孟鸿教授课题组取得了19.27%的光电转换效率。这种高效地双功能性界面材料也有望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其他有机半导体器件中。相关研究成果已发布于《Nano Energy》。 以上以研究成果发布时间为倒序,排名不分先后。
  • 《“印刷术”突破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5
    • 2017年12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他们最新制备的钙钛矿柔性太阳能电池,厚度和柔韧程度与一张杂志纸差不多。三年来,他们利用“印刷术”突破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有望为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电源。日前,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 Mater.)上刊发。 这项研究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了钙钛矿的蜂巢状纳米支架,并在其内部搭建起“光学谐振腔”,这两项创新同时提高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力学稳定性和光电转化率。 钙钛矿材料的新应用 “如果智能手表能配太阳能发电的表带,就不用天天充电了。”谈到开展该研究的初衷,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生胡笑添表示。钙钛矿发电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和喷墨打印钙钛矿单晶材料的技术积累让他看到这一想法实现的可能。 钙钛矿光电转化效率高、价格低,是一种良好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当不少实验室都在如何让钙钛矿代替硅电池上下功夫时,宋延林课题组看到了另一个应用方向——柔性太阳能发电材料。 科研人员对钙钛矿“又爱又恨”,其本身薄,基材厚度在一毫米以内,极具在人体上穿戴的可能;但材质脆,不耐弯折。为增加弯折性,胡笑添曾尝试用软性材料将钙钛矿上下包裹起来等多种方式,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最终,他受到自然界最稳定力学结构蜂巢的启发,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出“蜂巢状纳米支架”可作为力学缓冲层,实现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高的力学稳定性。 同时,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技术限制,钙钛矿薄膜的面积越大,光电转换率越低。胡笑添则在器件内部搭起光学谐振腔,实现了50平方厘米面积上12.32%的光电转化率,在高效率电池在大面积可重复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印刷制备提供技术积累 事实上,宋延林课题组能克服钙钛矿的性质作出突破离不开他们在绿色印刷上的技术积累。区别于传统图文材料的印刷内容,宋延林课题组提出了“大印刷”概念,可以把各种有功能的材料通过印刷的方式印到基材上。如今,科研人员的“印刷技能”已精确到纳米级别,能打印出“最细的线”和“最小的点”。去年,实验室还成功做出了可穿戴传感器,可识别复杂表情,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 “钙钛矿电池制备便是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将钙钛矿单晶材料打印到基材上。”宋延林说。 不仅如此,用于提高弯折性的蜂巢状纳米支架也通过印刷制备:“我们用墨水印刷的方式把蜂巢大小的球组装成单层紧密排列的形式,之后将蜂巢材料填充球与球的间隙中间,再将球冲刷掉,就形成了蜂巢状的网。” 大面积柔性材料未来可期 三年,2000多个器件,是宋延林带领课题组在这项研究中的尝试。“季节性的湿度变化对实验成功率影响都很大,跟撞运气一样,每个步骤都很细心很认真,但最后器件做出来性能就是不好。”宋延林回忆。在项目研究的三年中,胡笑添和课题组成员每天都要做至少三个样品出来测试数值。 胡笑添用镊子夹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玻璃板,一块深棕色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镶嵌其中。 “这是目前大部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在极小的面积上实现较大的光电转换率,这块材料转换率达到20%左右,但面积太小,发电量也只有几毫瓦,应用价值还不够。”宋延林表示,科学研究要面向应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能一味追求高转化率而忽视可用性。目前,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还放在大面积和柔性上,更大面积、更易弯折的钙钛矿电池研究成果有望明年发布。 尽管距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还有许多难题,研究人员依然看好其未来应用。除了可穿戴设备,未来,钙钛矿电池还可能应用在衣服、汽车玻璃贴膜等地方,吸收太阳光,转化的电量给其他设备充电,既环保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