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获重大天然气发现》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5-09
  • 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悉,油气田蓬探1井在地下6376米的震旦系灯影组地层,测试日产天然气121.98万立方米,成为盆地内灯影组产量最大的直井,勘探获重大突破。这意味着该公司发现一条富含天然气的新区带,潜在资源量超万亿立方米,在四川盆地中部开辟出一个新的天然气战略接替区。蓬探1井位于遂宁市大英县天保镇,是中国石油部署在德阳-安岳裂陷槽东侧勘探新区的一口风险探井,目的是持续深化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震旦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为油气田持续上产寻找新的接替区块。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下古生界-震旦系,已高效探明万亿立方米储量,高水平建成年生产能力15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气田,是西南油气田的上产“压舱石”。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谢军介绍,这次重大勘探发现为西南油气田“全面建成300亿、加快建设500亿”战略大气区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南油气田公司矿权范围内天然气总资源量达30万亿立方米,今年将建成300亿战略大气区,承担着向西南地区千余家大中型工业、2000多万户居民家庭以及1万户公用事业单位的供气任务。

相关报告
  • 《四川盆地西北部天然气开发提速》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9-06-25
    • 6月21日,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九龙山气田天然气净化厂于20日开始试运行,这标志着九龙山气田即将进入大规模开采阶段。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了解,该公司持续加大四川盆地西北部海相天然气藏的勘探开发力度,仅广元地区今年就有两座百万立方米级的净化厂同时开建,到年底前有望形成420万立方米日产能。这两座净化厂分别是位于苍溪县的九龙山净化厂,以及位于剑阁县的双鱼石净化厂。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稳产40年计算累计能上缴税金80.6亿元,同时每年可替代224万吨标煤,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6万吨,相当于植树820万余棵,为优化用能结构、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 《重大油气发现!中国石化在四川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3
    • 5月13日,中国石化发布消息,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重大突破,中原油田部署在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铁北1侧HF井试获日产31.45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该井垂深超过5300米,水平段长达1312米,刷新了我国页岩气井垂深纪录,将有力推动普光地区形成新的规模增储效益建产阵地,也将为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勘探提供借鉴经验,助力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大发展。 在数千米深的地下“穿针引线”。普光气田是我国首个投入规模开发的特大型深层高含硫气田,已高效开发20年。 为实现长期稳产目标,中国石化不断寻找新的资源补充,将目光锁定到普光二叠系。普光探区二叠系超深层页岩气资源量丰富,但资源大都分布在埋深超过4500米的超深领域,地表、地下“双复杂”导致地层速度变化快,追踪难度极大,被业界视为“深地禁区”。 为攻克这一“重量级”难题,中国石化持续展开攻关,探索形成创新处理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优质页岩钻遇率100%,钻探精度堪比“在千米深的地下穿针引线”,最终,成功钻探铁北1侧HF井。 自主研发压裂装备,在高压地层中开辟出纵横交错的“人造气路”。 针对铁北1侧HF井超深层页岩气藏存在的地层压力高、应力差大及灰岩夹层多等改造难点,攻关团队应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175兆帕超高压压裂装备,采用超高压高排量穿层扩缝等改造模式,“一段一策”现场动态优化参数,在地下5300米的高压地层中开辟出一条纵横交错的“人造气路”。 超深水平井体积压裂的顺利实施,可将气藏最深、最远处的资源全部收入囊中,助力实现气藏效益开发最大化。 中原油田首席专家彭君表示,目前,中原油田着手编制普光探区二叠系页岩气整体勘探开发方案,推动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同时,随着超深层地质评价、物探技术和压裂工艺的持续升级,也将进一步提升普光地区勘探开发效率,让“深地禁区”加速转变成为“深地粮仓”。 中国石化持续推动我国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长期是油气进口大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对于中国能源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石化积极承担起为国找气的责任,在2012年底发现了涪陵页岩气田,拉开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序幕,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加拿大之外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国家。 2017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方产能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2020年,建成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一期项目;2024年,金页3井、资阳2井等多口深层页岩气探井打开增储上产新空间,持续为清洁能源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