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 |上海药物所揭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识别和激活其受体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3
  •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代谢激素之一,其体内合成受到多重调控。而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影响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激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能将激素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从而实现其调控功能。这类调控是多层次的,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最高中枢,垂体是第二级,而第三级靶腺包含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是一种由焦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组成的三肽,可以促进垂体前叶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调节甲状腺功能(图1a)。当血液中甲状腺素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甲状腺素也可反馈抑制TRH和TSH的分泌。TRHR主要表达在垂体,通过PKC-MAPK通路发挥作用。而TRHR的多个关键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其与TRH结合,从而造成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家族性甲状腺功能疾病。临床上,作为TRH类似物的他替瑞林(Taltirelin)在日本已经获准用于治疗脊髓小脑变性疾病(SCD),这类疾病的症状包括共济失调(运动失调)、帕金森病症状、自律神经症状以及小脑萎缩症状等。然而,由于TRH与其受体复合物等关键结构的缺失,有关TRH识别TRHR的模式,以及TRHR激活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尚未解决,这也为理解TRH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靶向TRHR的药物带来了巨大挑战。

      2022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徐有伟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ligand binding and activation of the human 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报道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TRHR)结合内源TRH,以及Gq蛋白信号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其独特的配体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

      团队成员利用冷冻电镜解析了TRHR结合TRH,以及下游Gq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为3.1埃(图1b, c)。结合配体结合和细胞功能分析,科研人员揭示了TRH和TRHR结合口袋的精确结合模式(图1d-f),并分析了受体关键残基在TRH基团识别中的关键作用,并阐明了TRH激活受体的作用机制(图1g)。同时,研究团队还从结构的角度解释了TRHR的突变导致疾病的原因。该工作为理解TRH识别和激活TRHR机制提供了精准的结构模型,也为靶向TRHR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机遇。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市高峰电镜中心收集。上海药物所徐有伟博士和蔡洪敏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有伟博士以及徐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本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641-x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04/t20220403_6418873.html
相关报告
  • 《APS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的两个内源性多肽激素的分子识别和激活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13
    • 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 PTH1R)是B类GPCRs中重要的一员,在骨和肾脏中高度表达,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PTH-related peptide, PTHrP)是PTH1R的两种内源性多肽激素,它们与PTH1R特异性结合后能够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并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对维持机体骨骼发育和骨代谢非常重要,因此,PTH1R被公认为骨质疏松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靶点。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代谢疾病。随着全球人口寿命的延长,老龄化带来的后果是日益升高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这已然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特立帕肽(teriparatide)和阿巴帕肽(abaloparatide)分别是PTH(1-34)和PTHrP(1-34)的重组多肽类似物,能选择性激活PTH1R,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分别于2002年和2017年被FDA批准上市,年销售超十亿美金。由于PTH和PTHrP在骨代谢中具有促进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双重作用,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常伴有高钙血症,长期皮下频繁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不便。目前研发一种更强效、更安全的促骨形成药物备受人们关注。由于内源性多肽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影响了新的PTH类似物的开发应用。   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团队前期解析了长效合成多肽LA-PTH与PTH1R及Gs蛋白的复合物激活构象,阐明了长效多肽激活状态下的动力学作用机制,为创制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新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cience, 2019 Apr 12;364(6436):148-153)。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优化复合物形成策略,获得了稳定的内源性多肽和PTH1R的复合物,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两个内源性多肽PTH(1-34) 和PTHrP(1-36)分别与PTH1R及下游Gs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三维结构,揭示了内源性多肽激素激活PTH1R的药理学机制,为开发副作用小的药物提供了精确的结构基础。   2022年12月8日,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赵丽华/杨德华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王明伟团队合作在APS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two endogenous hormones by th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1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内源性多肽特异性结合PTH1R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为设计新的副作用小的PTH和PTHrP类似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提供了合理的模板。   上海药物研究所赵丽华研究员、袁青宁、代安涛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华强研究员、赵丽华研究员、杨德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该项工作的还有上海药物所何欣恒博士、徐有伟博士、周燕,复旦大学王明伟研究员、博士生张超以及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陈川威。该项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项目资助。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药物所收集。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01-022-01032-z
  • 《Cell Discov | 上海药物所揭示内源性速激肽及类似物结合NK3R的激活和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0
    •  速激肽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的神经肽,通过激活三种速激肽受体(tachykinin receptor, NK1-3R)调控疼痛、血管舒张和激素释放等多种生理功能。三种内源性速激肽(SP、NKB及NKA)以不同的亲和力及较低的选择性激活三种速激肽受体NK1R、NK2R及NK3R。聚焦速激肽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研究,2022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长麟/石攀团队成功解析了神经激肽受体NK2R与下游蛋白Gq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内源性配体NKA选择性识别NK2R亚型的结构基础,阐明了神经激肽受体家族的独特的激活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Discovery上。   NK3R作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研究发现,NK3R功能失调会影响包括体液平衡和抗利尿激素释放、心血管功能、运动、疼痛、精神状况、温度调节和生殖等许多生理功能。NK3R能以较高的亲和力被内源性配体速激肽B(NKB)所激活,其次是P物质(SP)及速激肽A(NKA)。Senktide是基于SP改造出的对NK3R具有高亲和力及特异性的多肽配体。然而,速激肽及其类似物senktide与速激肽受体3的激活机制仍然未知,这限制了针对NK3R的药物开发。   2023年6月30日,该联合团队再次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neurokinin 3 receptor activation by endogenous and analogue peptide agonists”的研究论文,成功解析了NKB、SP和senktide分别结合NK3R-Gq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8埃,2.9埃和3.0埃,该结构也是最后被解析的速激肽受体家族成员的高分辨结构。基于获得的高质量结构,研究人员探究了速激肽类激动剂共有保守基序与受体NK3R的作用机制。结构分析发现,速激肽NKB、SP及其类似物senktide序列中C端较为保守的氨基酸基序(-Phe-Xaa-Gly-Leu-Met-NH2)与NK3R跨膜区的残基之间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NK3R的正性结合口袋参与此共有保守基序互作的主要包括来自跨膜区的残基N1422.61、I1663.33、 Y3156.51、F3196.55、 N1382.57和Y3387.35。进一步的突变和功能实验,验证了这些互作在配体与受体的激活以及传递下游信号至关重要。   速激肽NKB、SP及其类似物senktide序列的N端氨基酸差异较大,推测其差异性导致多肽不同的亲和力,senktide的N端琥珀酰修饰的天冬氨酸可与NK3R的ECL3,ECL2及N端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N端氨基酸替换实验表明将该氨基酸突变为SP中对应的谷氨酰胺后功能实验显示亲和力显著下降。文中揭示的NK3R与内源性速激肽SP、NKB及其类似物senktide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利于进一步合理开发针对NK3R的具有更高选择性的药物。   该研究成果阐明了内源性肽激动剂NKB和SP以及SP类似物senktide对NK3R的详细激活机制,为理解NK3R肽识别选择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模板,并为设计针对NK3R的候选药物提供了线索。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孙文静、特任副研究员杨帆、博士研究生张欢欢, 以及上海市高峰电镜中心执行主任袁青宁。中国科技大学田长麟教授和石攀副教授,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上海药物所/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尹万超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市高峰电镜中心参与该项研究部分冷冻数据的收集。该研究获得了包括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卫健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经费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3-0056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