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实现多自由度光调控液晶螺旋超结构》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8-25
  • 2023年8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教授与郑致刚教授团队在Matter期刊上发表一篇题为“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photoprogramming of soft helical microstructures featuring copper-gated photoswitch”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独特的铜离子门控荧光性内源手性光开关融合的液晶螺旋超结构体系,创新了从纳米尺度分子结构到百纳米尺度螺距的跨尺度、多自由度光调控,拓展了结构调控信息熵,从而实现了对体系反射光谱、荧光强度、光谱动态域的多自由度控制。基于上述性能进一步发展了光切换逻辑运算器和自适应伪装结构色,革新了液晶光学新应用,为集成光子器件和光学自适应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论文通讯作者是朱为宏教授、郑致刚教授,第一作者是胡宏龙。

    光响应手性向列相液晶作为一类理想的可操控螺旋超结构软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光可调谐和自组装特性,在光学自适应系统、光计算模拟器、激光工程等领域具有显著应用意义。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期望挖掘螺旋超结构的多自由度光调控,如螺距长短、均匀性、动态可控范围、螺旋轴方向等,促进光场多自由度设计、塑造与调控,从根本上同步提升结构与光学信息熵。但目前实现螺旋超结构的多自由度动态可控在材料科学、软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领域仍然是个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交汇的挑战性难点。

    针对上述难点,该研究通过精准引入铜离子配位基团,发展了光-铜离子协同调控的新型门控荧光性内源手性光开关,构筑了多自由度光动态可控的液晶螺旋超结构。这种独特的门控荧光性内源手性光开关具有三个功能化特征:1)内源手性,使光开关具备光控可变的手性扭曲力,从而实现液晶反射光谱调控;2)门控效应,使光开关具备铜离子精准可控的光敏感性,从而实现光谱动态域调控;3)荧光增强,使光开关具备光控增强的荧光变化,从而实现荧光强度的动态范围调控(图1)。最终实现了对液晶螺旋超结构的反射光谱、荧光强度、光谱动态域的多自由度动态实时光调控,进一步拓展了光学结构调控信息熵,解决了长期困扰光场多自由度调控的挑战性难题。

    基于多自由度光调控液晶螺旋超结构,进一步设计开发多自由度可控的平面光子器件。通过输入端反射光强双耦合,设计了一种“AND”和“OR”逻辑单元之间的光可切换逻辑运算器件,为逻辑运算芯片的微型化和多功能性提供了新的概念,在集成光学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得益于光敏性可控的液晶螺旋超结构,通过调控铜离子浓度和光照强度,实现了随季节颜色变化的自适应伪装结构色(“甲虫”和“房子”)(图2)。该自适应伪装超结构的概念验证,不仅为解释生物行为背后的物理结构和分子系统机制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技术依据,而且为丰富生物和环境自适应功能材料提供了有效策略。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独特的铜离子门控荧光性内源手性光开关,构筑了反射光谱、荧光强度、光谱动态域的多自由度光调控液晶螺旋超结构,发展了光切换逻辑运算器和自适应伪装结构色两类创新性应用,为集成光子器件和光学自适应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图3)。

    近年来朱为宏教授与郑致刚教授展开深入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功能化光开关设计和液晶功能结构开发优势,已相继在液晶超结构高稳定、强抗疲劳调控、多自由度调控液晶光子晶体激光、液晶非均匀螺旋超结构产生与调控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Nat. Photonics, 2022, 16, 226-234; Adv. Mater., 2022, 34, 2110170; J. Am. Chem. Soc. 2022, 144, 20773-20784),该项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为液晶非显示领域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及上海市曙光计划等项目资助。(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3.07.029

  • 原文来源:https://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23/8/202382423331183584606.shtm
相关报告
  • 《华东理工大学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4
    •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催化剂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Oxygen Plasma Triggered Co-O-Fe Motif in PrussianBlue Analogue for Efficient and Robust Alkaline Water Oxid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众多电解水技术中,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AEMWE)制氢技术在氢气纯度、电解效率、制氢速率、冷启动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可以摆脱催化电极及槽体对贵金属的依赖。目前,3d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在碱性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在工业级电流密度条件下,这类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仍然是领域内的重要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高功率氧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精确调控了CoFe双金属普鲁士蓝类似物(PBA)析氧催化剂的局域原子近程结构:在保留PBA晶体结构框架的同时,通过破坏局域氰基配体并引入氧原子,成功构建了Co-O-Fe的结构基元,进而将析氧反应路径从传统的吸附物演化反应机制(AEM)调节为动力学更优的晶格氧氧化反应机制(LOM)。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同步辐射及原位谱学表征技术证明了局域Fe与Co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即电子由Co-O-Fe结构基元向Fe位点转移,进而促进了高价态Co活性中心形成,同时有效避免Fe位点过度氧化而溶解失活。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PBA催化剂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异的析氧反应活性和长期运行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1 A cm-2时,仅需276 mV的过电位;用该催化剂为阳极材料组装的AEMWE制氢系统仅需1.76 V便可达到1.0 A cm-2的制氢电流密度,并能持续运行超250 h而无明显衰减。这项工作克服了传统非贵金属催化剂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稳定性差的难题,为平衡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材料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创制新型绿色杀螨剂》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12
    • 螨害是我国农作物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覆盖华南、华中、华东等六大农业主产区,每年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超100亿元,威胁耕地面积超1亿亩,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能否研发一种高效、低毒且廉价的新型杀螨剂?”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吴懿涵在大一返乡实践时,目睹了油菜田因螨虫肆虐而叶片斑驳、枯黄萎蔫,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深受触动的她回到学校后,便组建了“耘安实践团队”。 团队奔赴上海、江西、重庆、安徽等多地深入调研,通过与农户交流,精准靶向传统杀螨剂的三大核心痛点:害螨抗药性日益增强、药剂毒性危害生态环境、高昂成本加重农民负担。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耘安实践团队”加入了学校绿色农药创制团队。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历经数年艰苦攻关。他们利用AI辅助农药分子设计,在分子中创新性引入三氟甲硫基,合成了数百个化合物,进行了超过300次实验筛选,最终成功研发出具有显著优势的新型杀螨剂(暂定名为“螺氟螨灵”),实现了三大技术飞跃:杀螨效力显著跃升,其杀螨活性,尤其是对抗性害螨的活性,比现有主流商品化药剂高出160余倍;生态安全性优异,对哺乳动物以及鱼类、蜜蜂等非靶标生物表现出低毒性,环境相容性高;生产工艺颠覆创新,团队开发出高效的“一步取代反应”工艺,大幅简化生产流程,显著降低成本。 据介绍,团队已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5篇SCI论文,申请5项国家发明专利,充分奠定了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的理论基础。该项目的巨大潜力也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得到了验证,荣获上海市金奖。目前,团队正与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农药领军企业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积极推动产业化进程。团队负责人吴懿涵表示,未来期望能将“螺氟螨灵”推广至全国更多农田,切实帮助农民高效防控螨害、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国家农药减量增效战略。 华东理工大学农药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上海市唯一的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长期以来,华东理工大学绿色农药创制团队秉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使命”的初心使命,将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相继创制了哌虫啶和环氧虫啶,获得国家新农药正式登记,成为我国自主创制杀虫剂的标志性成果。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竞赛等高水平赛事中斩获国家级银奖1项、上海市金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