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将一种化学混合物引入颗粒细胞,中国的研究人员诱导这些细胞在小鼠体内转化为功能性卵母细胞。一旦受精,这些卵母细胞就能成功地产生健康的后代,与自然繁殖的老鼠没有区别。化学重新编程的方法发表在12月24日的《细胞报告》杂志上。
卵泡是卵巢的基本功能单位,由卵母细胞(未成熟卵细胞)组成,周围有颗粒细胞。除了对卵泡的发育至关重要外,研究还表明颗粒细胞具有干细胞样的可塑性。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资深作者刘林(音译)说:“关于体外受精,他们只使用卵母细胞。”“取卵后,卵泡内的颗粒细胞被丢弃。这让我们思考,如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颗粒细胞呢?既然每个卵子周围都有成千上万的颗粒细胞,如果我们能把它们诱导成多能细胞,并把这些细胞变成卵母细胞,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颗粒细胞一旦从滤泡中移出,就会发生细胞死亡和分化。刘和他的团队,包括博士生田成磊和傅海峰,开发了一种含有岩石抑制剂和巴豆酸的化学“鸡尾酒”,用于从颗粒细胞中制造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s)。研究小组引入了岩石抑制剂来防止细胞死亡和促进增殖。与其他重要的小化学物质结合,巴豆酸促进颗粒细胞诱导成具有生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多能性与胚胎干细胞相似。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刘说。诱导多能生殖系的能力通常低于胚胎干细胞。生殖系能力是生殖系细胞向下一代传递遗传信息的关键。同时加入缓蚀剂和巴豆酸,不仅提高了缓蚀剂的使用效率,而且提高了缓蚀剂的质量。
另一种岩石抑制剂和维生素C的混合物被引入生殖系多能干细胞,以改善卵泡发育和诱导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个单细胞变成生殖细胞(卵子)的过程。由颗粒细胞再生的生殖细胞和卵母细胞表现出高度的基因组稳定性,并成功地产生了表现出正常生育能力的后代。
“我们可以持续控制这些小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刘说。与传统的干细胞诱导方法(如通过将转录因子引入体细胞来重组细胞)相比,化学处理具有更高的可控性。“转染方法可能有更高的遗传不稳定性风险。”
他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将颗粒细胞转化为卵母细胞,这是发育和生殖生物学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工作。”“但是将这项研究从老鼠身上应用到人类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它在保留生育能力和内分泌功能方面比在治疗不孕症方面更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