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特产所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11-17
  •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李光玉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破译鹿科动物全基因组序列。驯鹿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不仅为研究人员从基因组水平挖掘驯鹿生长、代谢和抗寒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为驯鹿驯化历史、基因组演化、群体遗传及鹿类动物的进化等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线发表在《GigaScience》上。

    我国是鹿类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分布约有20种鹿类动物,而驯鹿是最具代表性的鹿科动物之一,是鹿科物种中唯一被驯化、雌雄个体均生长鹿角的鹿科动物。

    鉴于该物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重要的科研价值,特产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创新团队的研究人员,对一只雌性驯鹿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获得了高质量的组装序列,基因组大小为2.64 Gb, 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89.7kb和0.94 Mb;基于同源比较和从头预测的方法,注释得到了21,555个蛋白编码基因、159个rRNA、863个tRNA、547个miRNA和1,339个sn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驯鹿与牛科物种的分化时间大约在2950万年,进一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识别了335个驯鹿所特有的基因家族。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在线预发表期间即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荣获第十二届国际基因组大会GigaScience前沿研究奖。据了解,该团队目前为国际上鹿类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组研究成效最为突出的研究团队。近5年来,团队先后系统性地研究了梅花鹿消化道微生物组的定植与演替规律,阐明了宿主-日粮-瘤胃微生物组三者之间的互作响应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报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微生物生态(Microbial Ecology)》《BMC微生物学(BMC Microbiology)》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期刊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特产所李志鹏助理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李光玉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gigascience/article/doi/10.1093/gigascience/gix102/4562806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xwzx/kyjz/28469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麦D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转座子(TE)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将极大加速小麦重要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于2017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基因组巨大而且复杂,和其他作物相比转座子含量特别高,基因组超大,这使得小麦基因组测序组装异常困难。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对小麦品种改良非常重要。该研究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4年多来已被引用412次,成为小麦研究领域的高引论文之一。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组装的水平有限,因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与基因组信息的利用。   近年来,该团队利用二代、三代等测序技术与最新的组装技术,对D基因组重新测序与组装,将组装质量提高210 倍,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利用高质量的组装结果,准确地进行了基因注释,构建了基因分布图、基因表达图、假基因分布图、重复序列分布图、甲基化分布图、重组率分布图和smallRNA分布图。研究发现,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一批基因在近期发生了复制。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复制、假基因形成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有近1/2的基因中携带有TE,是已测序基因组中携带TE基因最多的物种,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假基因数量最多的物种。TE通常还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还首次把近30年来三代分子标记和之前检测到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QTL定位到小麦D基因组上,获得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赵光耀、邹枨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研究员贾继增、孔秀英、毛龙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 《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23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贾继增研究员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麦D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转座子(TE)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将极大加速小麦重要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于2017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期刊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基因组巨大而且复杂,和其它作物相比转座子含量特别高,基因组超大,这使得小麦基因组测序组装异常困难。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对小麦品种改良非常重要。该研究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4年多来已被引用412次,成为小麦研究领域的高引论文之一。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组装的水平有限,因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与基因组信息的利用。 近年来,该团队利用二代、三代等测序技术与最新的组装技术,对D基因组重新测序与组装,将组装质量提高210 倍,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利用高质量的组装结果,准确地进行了基因注释,构建了基因分布图、基因表达图、假基因分布图、重复序列分布图、甲基化分布图、重组率分布图和smallRNA分布图。研究发现,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一批基因在近期发生了复制。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复制、假基因形成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有近1/2的基因中携带有TE,是已测序基因组中携带TE基因最多的物种,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假基因数量最多的物种。TE通常还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还首次把近30年来三代分子标记和之前检测到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QTL定位到小麦D基因组上,获得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赵光耀副研究员、邹枨副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贾继增研究员、孔秀英研究员、毛龙研究员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7-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