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从姜科中药山柰中发现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1-09
  •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亿,占全球患病人数的近四分之一。现有降糖药物因副作用和耐受性等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中药是我国的独特资源,也是我国新药研发的优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治疗糖尿病新药研发专题组耿长安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姜科药用植物的活性研究,前期从中药草果(Chin Chem Lett、Ind Crop Prod、J Agric Food Chem、Bioorg Chem、Phytochemistry、Chem Biodivers、Phyton-Int J Exp Bot等)、砂仁(Phytochemistry等)、益智(J Agric Food Chem、Fitoterapia)、草豆蔻(Bioorg Chem、Chin J Chem等)、红豆蔻(Arch Pharm、Phytochem Lett)等发现系列降糖活性分子,具有不同于现有降糖药物的新作用机制。

    中药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的干燥根茎,性辛,温,归胃经,具有行气温中、消食、止痛功效,临床上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等症。山柰主要含有萜类、二芳基庚烷、黄酮等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此前国内外学者发现山柰提取物能够降低不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血糖,为了揭示山柰的降糖作用及活性成分,耿长安团队前期发现其中的二芳基庚烷单体具有α-葡萄糖苷酶、Gpa和PTP1B等多种酶抑制活性和促GLP-1分泌活性(Fitoterapia,?2023,?167,105502)。

        近日,该研究团队进一步从山柰中发现两个新型的二芳基庚烷二聚体KGA(1)和KGB(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体外活性显著强于临床药物阿卡波糖(10倍)。酶动力学试验表明,KGB是α-葡萄糖苷酶可逆混合型抑制剂,进一步通过多谱学研究和分子对接等,揭示了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机制、结合方式和位点,为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发现提供了化学和药理学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501/t20250108_7515280.html
相关报告
  • 《英研究者修改葡萄糖苷酶加速生物燃料生产》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19-05-09
    •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者修改了葡萄糖苷酶,使其能够在高温和离子溶液中起作用,使植物生物质分解速度提高30倍。该研究可以加速利用生物工程制造燃料、塑料、药品和化妆品等产品的过程。该论文发表在2018年6月25日《自然-化学》上。 生物燃料是由植物等生物制成的燃料,因为其排放的二氧化碳远少于化石燃料,因此生物燃料的开发对于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要。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是目前生物燃料制备过程中最昂贵和最耗时的部分(葡萄糖可以发酵制备乙醇)。因为酶通常在高于70摄氏度或者离子液体的工业环境中就会停止工作。然而,更高的温度和离子液体是加速生产过程的关键。 为了提高葡萄糖苷酶的耐受性能,研究者修改了其化学结构,使其能够承受高达137摄氏度的高温,同时可以在离子液体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耐热性和离子液体的综合影响使葡萄糖产量增加了30倍。如果大规模使用这种新技术,有望将与燃料相关的碳排放量下降80%至100%。 这种修改方式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种类的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废弃物制造燃料和回收塑料等,也可以应用于使生物加工更有效的过程改造
  • 《昆明植物所发现了一个新颖的参与植物抗虫的Kunitz型的胰蛋白酶抑制基因》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昆虫和动物通过分泌胰蛋白酶来消化食物,从而能够吸收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很多植物受到啃食的时候,特别是茄科植物和豆科植物,会积累高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来抵御昆虫和食草动物。这些高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是来自一个,还是多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这些蛋白基因的调控方式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有哪些调控方式?这些都是植物抗虫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攻关组以渐狭叶烟草为模式,结合了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和超表达、以及蛋白活性研究手段,在2021年发现了一个Kunitz型的胰蛋白酶抑制基因NaKTI2(Yin et al., 2021 Plant Cell Reports)。今年又发现了一个新的Kunitz型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aMLP。   昆明植物园扶荔宫中的明星植物神秘果树以其果实中能合成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神秘果素(miraculin)而闻名。吃了神秘果半小时到两小时内,舌头上的敏酸味蕾暂时被神秘果素抑制,而对甜味敏感的味蕾感受器却活跃起来,这时再吃酸性水果,只会感受到甜味。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西非时,加纳共和国的领导人把神秘果树作为礼物赠与总理。研究人员注意到NaMLP这个基因是因为它的表达能被昆虫的口水和链格孢菌的感染高水平的诱导,而且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和神秘果素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因此它被命名为类似神秘果素蛋白(NaMLP;miraculin-like protein)。     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尽管NaML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已知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序列相似性较低,但是它具有已知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功能结构域。它有可能和神秘果素蛋白类似,可以不可逆地和一些受体或酶结合。NaMLP基因沉默后,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植物的抗虫性降低,同时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也显著性降低了。接着,研究人员又创制了NaMLP稳定超表达的植物,发现其抗虫性增强,而且蛋白粗提液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也显著性增强了。这些实验均证明了NaMLP编码的蛋白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是植物抗虫的重要基因。很有意思的是,和前面发现的NaKTI2不同,NaKTI2的表达依赖于转录因子WRKY3和WRKY6,而NaMLP受到的是茉莉酸和乙烯信号的协同诱导。   研究人员系统的工作证明了植物受到昆虫啃食后,会激活不同的信号系统,上调了不同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编码基因,如:JA控制的NaPI,WRKY3调控的NaKTI2,以及茉莉酸和乙烯协同调控的NaMLP(见下图)。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了基于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虫反应的复杂性,编码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多样性,以及调控的多样性,从而丰富了植物抗虫反应的调控网络。        研究成果以NaMLP, a new identified Kunitz trypsin inhibitor regulated synergistically by JA and ethylene, confers Spodoptera litura resistance in Nicotiana attenuata为题,在线发表于植物的经典期刊Plant Cell Reports。博士研究生杨茂和程俊斌为本论文的共同一作,通讯作者是吴劲松研究员。该论文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31670262)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