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是否会考虑期刊SCI影响因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4
  • 一年一度的SCI期刊影响因子公布了,我也是“跟风”下载了,并看了一下我所在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并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表这样一个感叹:普涨,普天同庆。这些年,期刊影响因子基本上和房地产一样,基本上都是在涨的,泡沫越来越大。我所在领域的期刊,10年前,0.5以上就是比较优秀的期刊,1.0以上,只有少数几个权威期刊。当年国内的英文期刊,J Mater Sci Technol、J Iron Steel Res Int、T Nonferr Metal Soc China的影响因子都在0.2左右。现在大家都已经今非昔比,特别值得一说的时JMST期刊今年的影响因子达到了3.6,在我所在的领域,只比Acta Mater、Corro Sci、Scr Mater、J Alloy Compd四个期刊了,位例第五位,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进入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三个期刊之一应该在未来2年内能够达到。

    期刊影响因子高,说明期刊出版社的运作水平比较高,推广能力比较强,当然也说明论文的被阅读量比较大。与此同时,随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也有很多作者原意把自己优秀的论文往这些期刊投稿,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期刊。然而,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期刊一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中综述论文的比重,期刊出版非学术内容的数量,期刊出版社的推广能力,等等。因而,在大家一片火热讨论影响因子的时候,我提出文题这个问题,在自然基金评审过程中,专家是否会去查看期刊SCI影响因子呢?下面介绍一下我个人作为基金评审“专家”的一些观点。

    1. 论文发表在经典期刊的印象远远好于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基金评审过程中,虽然主要是考察基金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执行性,但是一个本子写得最漂亮,科学性最好,创新性最强,如果评审专家认为申请人不是执行这个科研想法的合适人选,甚至怀疑申请人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个课题,这样的本子基本还是不会得到资助的。因而,作者之前发表的论文记录就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作者在我个人内心认可的期刊发表两到三篇论文,就会觉得这个申请人的研究基础不错,从而认定他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个工作。而什么样的期刊是评审专家“内心认可的”期刊呢?个人觉得因人而异,但年龄大一些的评审专家一定是认“经典期刊”,而不认“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经典的期刊,一般不会过分的去追逐期刊的影响因子。他们有一帮忠实的老作者和读者,他们并不完全追逐于“热点问题”,他们选择发表论文通常都会比较严格,避免期刊声誉受损。有些人认为发表在这些“经典期刊”的论文,即使今天没有人引用,过一些年或许就有人引用了,或许也能成为热点。相反,有一些期刊,编辑在挑选论文的时候,就只是挑选那些热点领域的论文,即使论文水平一般,做的人多了,引用也能跟着上去。所以,在学术界大家都知道影响因子是怎么一回事,他引是怎么一回事的背景下,经典期刊在评审专家心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

    2. 小众专业学术期刊的印象远远好于发表论文很多的期刊。很多小众专业的学术期刊,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比较稳定,小的领域,每年发表100篇左右,大的领域也可能发表几百篇论文(但相对其它相关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少很多)。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相对较少,里面比较水的论文的比率也就相对比较少,因而,期刊的口碑可以得到保障。有些期刊,一年发表几千篇,甚至上万篇,里面固然有很多水平很高的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太多,里面就必然会出现少数的水平一般的论文,让期刊的口碑受损。口碑这个东西很难说好与坏,我个人也觉得每一个人发表的论文不尽相同,但是,在基金申请过程只让列出10篇代表作的年代里,完完全全没有必要把那些“大众货”放上的。反而,小众期刊即使影响因子低很多,在基金评审的过程中,更容易得到专家的认可。

    3. 国内重要中文期刊不低于国外普通的SCI期刊。虽然说,过去几十年SCI期刊对国内学术生态影响很大,很多国内的老牌期刊的稿件质量有些降低,但是,国内重要期刊在基金评审专家的印象应该还是很好的。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把写好的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论文,就能够从一个中文核心期刊变成为一个“SCI”国际期刊。更搞笑的是,我的几个师兄有一些论文是先投中文期刊,论文被拒后,无奈翻译成英文论文,最后,大大方方地发表在国际SCI期刊上。虽然我也听说国内中文期刊这几年的论文质量有些降低,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中文期刊的质量相对而言还是会得到保障的。另外,现在SCI期刊也变得越来越泛滥了,每一年都有层出不穷的新期刊成为SCI期刊,因而,重要中文期刊在基金评审专家心中的分量应该还是有保障的。

    ……

    SCI影响因子涨了或者跌了,或者被停牌了,或者干脆被踢出局了,关注的更多的是“年轻教师”和“博士生和硕士生”。SCI影响因子或许会影响他们职称晋升和能否顺利毕业或者能否拿到高的奖学金。至于,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在基金申请书上面没有地方显示“SCI影响因子”,因而,基金评审专家可能不会去查看一下去年的影响因子,再改变基金申请书的“第一印象”。

相关报告
  • 《考虑接种卡介苗以减少COVID-19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5-15
    • 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The Lancet期刊发表题为“Considering BCG vaccination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COVID-19”的通讯文章。 文章指出,卡介苗(BCG)疫苗除了具有抗结核的特效外,还对免疫系统具有有益的非特异性(脱靶)作用,可预防多种其他感染,并经常用于治疗膀胱癌。卡介苗疫苗接种可能在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易感人群免受COVID-19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的证据表明,卡介苗疫苗的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在高死亡率的几内亚比绍,BCG-Danish将新生儿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8%(95%CI 17-54),这主要是因为肺炎和败血症的死亡人数减少了。在南非,BCG-Danish将青少年的呼吸道感染减少了73%(95%CI 39-88)。SARS-CoV-2是一种单链阳性RNA病毒,在对照试验中,已证明BCG疫苗可降低其他具有该结构的病毒的感染严重性。例如,在荷兰的志愿者中,BCG疫苗将黄热病疫苗的病毒血症减少了71%(95%CI 6-91),并且在两项针对小鼠的研究中,它显着降低了门戈病毒(脑心肌炎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现在已经了解了BCG疫苗有益脱靶效应的许多机制。BCG疫苗和其他一些活疫苗可引起代谢和表观遗传学变化,从而增强对随后感染的先天免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训练后的免疫。因此,卡介苗疫苗可能会降低SARS-COV-2暴露后的病毒血症,从而减轻COVID-19的严重程度并加快恢复速度。荷兰和澳大利亚正在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BCG-Danish是否能降低医护人员中COVID-19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BCG-Tokyo可能比BCG-Danish更受欢迎。 在这些试验完成之前,有四个主要原因说明坚持WHO的建议的仅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将BCG疫苗用于COVID-19的建议非常重要。首先,卡介苗疫苗已经供不应求,不加选择地使用可能危及在高风险地区保护儿童免受结核病侵袭所需的供应。第二,卡介苗是否有效仍是未知数: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常规进行卡介苗免疫的国家中COVID-19较少,这是一个薄弱的证据,因为它们基于人群而不是个人数据,并且容易混淆。同样,几十年前在儿童时期接种的BCG疫苗现在不太可能改善COVID-19。其原因之一是,BCG疫苗的有益脱靶作用可能会因随后施用另一种疫苗而改变。第三,如果卡介苗疫苗对COVID-19无效,则接种卡介苗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安全感。第四,需要在随机试验中进行仔细的安全监测,以防止BCG上调免疫力会加重少数重症患者的COVID-19的可能性。 文章提出,如果BCG疫苗或其他经过训练的免疫诱导剂提供非特异性保护,以在开发疾病特效疫苗之前弥合差距,那么这将是应对COVID-19和未来大流行的重要工具。
  • 《4月30日_考虑接种卡介苗以减少COVID-19的影响》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5-02
    • 1.时间:2020年4月30日 2.机构或团队: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多家机构 3.事件概要: 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The Lancet期刊发表题为“Considering BCG vaccination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COVID-19”的通讯文章。 文章指出,卡介苗(BCG)疫苗除了具有抗结核的特效外,还对免疫系统具有有益的非特异性(脱靶)作用,可预防多种其他感染,并经常用于治疗膀胱癌。卡介苗疫苗接种可能在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易感人群免受COVID-19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的证据表明,卡介苗疫苗的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在高死亡率的几内亚比绍,BCG-Danish将新生儿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8%(95%CI 17-54),这主要是因为肺炎和败血症的死亡人数减少了。在南非,BCG-Danish将青少年的呼吸道感染减少了73%(95%CI 39-88)。SARS-CoV-2是一种单链阳性RNA病毒,在对照试验中,已证明BCG疫苗可降低其他具有该结构的病毒的感染严重性。例如,在荷兰的志愿者中,BCG疫苗将黄热病疫苗的病毒血症减少了71%(95%CI 6-91),并且在两项针对小鼠的研究中,它显着降低了门戈病毒(脑心肌炎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现在已经了解了BCG疫苗有益脱靶效应的许多机制。BCG疫苗和其他一些活疫苗可引起代谢和表观遗传学变化,从而增强对随后感染的先天免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训练后的免疫。因此,卡介苗疫苗可能会降低SARS-COV-2暴露后的病毒血症,从而减轻COVID-19的严重程度并加快恢复速度。荷兰和澳大利亚正在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BCG-Danish是否能降低医护人员中COVID-19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BCG-Tokyo可能比BCG-Danish更受欢迎。 在这些试验完成之前,有四个主要原因说明坚持WHO的建议的仅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将BCG疫苗用于COVID-19的建议非常重要。首先,卡介苗疫苗已经供不应求,不加选择地使用可能危及在高风险地区保护儿童免受结核病侵袭所需的供应。第二,卡介苗是否有效仍是未知数: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常规进行卡介苗免疫的国家中COVID-19较少,这是一个薄弱的证据,因为它们基于人群而不是个人数据,并且容易混淆。同样,几十年前在儿童时期接种的BCG疫苗现在不太可能改善COVID-19。其原因之一是,BCG疫苗的有益脱靶作用可能会因随后施用另一种疫苗而改变。第三,如果卡介苗疫苗对COVID-19无效,则接种卡介苗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安全感。第四,需要在随机试验中进行仔细的安全监测,以防止BCG上调免疫力会加重少数重症患者的COVID-19的可能性。 文章提出,如果BCG疫苗或其他经过训练的免疫诱导剂提供非特异性保护,以在开发疾病特效疫苗之前弥合差距,那么这将是应对COVID-19和未来大流行的重要工具。 4.附件: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025-4/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