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9
  •   近五年来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浓度逐渐下降;海洋保护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日前,《2017年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发布,2017年共完成近岸海域411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取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4.2万余组,结果表明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向好。

      无机氮浓度逐渐下降

      2017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与2016年持平。污染较重的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占青岛市近岸海域面积的0.6%,与2016年持平,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东北部、北部湾顶和丁字湾,春、秋季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夏季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

      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与近五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所占比例升高了0.6%,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所占比例多年来保持稳定。

      近五年监测结果显示,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浓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石油类浓度变化较小,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较大。2017年青岛市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低。重度富营养化现象仅出现在秋季,面积为12平方千米,位于胶州湾东北部。

      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2017年5月和8月,在青岛市近岸海域设置58个站位,开展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监测。

      2017年,青岛市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64种(类)(不包括鱼卵仔鱼),其中浮游动物成体(去除幼虫幼体)46种,其中原生动物1种,刺胞动物15种,节肢动物26种,毛颚动物2种,尾索动物、脊索动物各1种。5月鉴定出浮游动物43种,主要优势种为腹针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8月鉴定出浮游动物50种,平均密度为214个/m3,主要优势种为异体住囊虫和强壮箭虫。

      2017年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210种,其中种类数最多的类群为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各出现65种,软体动物44种,棘皮动物9种,脊索动物17种,刺胞动物3种,腕足、尾索动物各2种,扁形、纽形、半索动物各1种。5月监测到大型底栖生物144种,平均密度为329个/m3,主要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丝异须虫和双唇索沙蚕。8月监测到大型底栖生物133种,平均密度为239个/m3,主要优势种为凸壳肌蛤、丝异须虫、双唇索沙蚕和寡鳃齿吻沙蚕。

      近五年监测结果显示,青岛市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海洋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胶州湾湿地总面积增加

      2017年,胶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71.8%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2016年增加0.1%;16.6%的海域属于污染较重的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比2016年减少0.8%,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东北部、北部湾顶。

      胶州湾海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与近五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所占比例升高了14.3%,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近五年监测结果显示,胶州湾海水中石油类浓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较大。

      2017年5月,在胶州湾海域开展了3个站位的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生物41种,其中鱼类24种,甲壳类(虾类、蟹类)12种,头足类4种,棘皮动物1种。

      2017年胶州湾湿地类型有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芦苇等8种,面积共计257.87平方千米。与2016年相比,湿地总面积增加了0.01平方千米,其中淤泥质海滩、河口水域和水产养殖场面积减少,库塘面积保持不变,其他种类面积均有所增加。

      7个主要海湾总体较好

      2017年3月、5月、8月、10月,分别对丁字湾、鳌山湾、浮山湾、太平湾、青岛湾、灵山湾和唐岛湾等7个主要海湾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青岛市沿岸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海水和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湾内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部分海湾海水环境受到无机氮或活性磷酸盐的污染,其余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各海湾所有监测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17年,青岛市继续对黄岛临海工业区、海西湾-前湾临海工业区和董家口港口物流产业聚集区邻近海域开展海洋环境监测。结果显示主要临海工业区邻近海域环境状况较好,未发现用海活动对周边海域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2017年5月和8月,对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胶南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青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即墨大小管岛岛群生态系统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青岛市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海洋保护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稳定,生物栖息环境较好。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优良,适宜各类休闲、娱乐活动。

      2017年5月、7月、8月、10月,分别对灵山湾和鳌山湾海水增养殖区的养殖环境和生物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两个养殖区的综合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优良,能够满足海域养殖功能要求。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4-08/48816.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发布《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9
    • 近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发布《2017年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2017年,东海分局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组织辖区三省一市(苏、浙、沪、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组织实施东海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布设监测站位40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41万余组,加强生态监管,开展海区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探索陆海统筹、区域联动新模式,试点排污总量控制和“湾长制”,继续推进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和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   2017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夏季,全海域劣于第四类的海域面积较2012年~2016年同期均值减少30%。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18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海洋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监测的两处重点海岸在岸滩新建防护工程作用下,较2016年侵蚀程度有所减弱。   海洋倾废、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涉海工程未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2017年,实际使用倾倒区34个,实际倾倒量10929万立方米,倾倒物质主要为清洁疏浚物。其中,39.3%的疏浚物通过吹填造地或港池回填实现资源化利用。运营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放射性水平均处于核电站运营前本底范围内。监测的重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近岸局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仍较为严重。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近岸海域的比例分别为31%、27%、19%和31%。近岸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杭州湾生态监控区依然处于不健康状态,其它4个监控区处于亚健康状态。赤潮、绿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现象依然存在。2017年,东海区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及分布面积分别为138平方千米、17400平方千米。赤潮全年发现41次,累计影响面积约2288平方千米,其中,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16次。与2016年相比,部分区域海水入侵范围有所增加,土壤盐渍化程度基本稳定。   陆源污染物超标排放给近岸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压力。80条主要监测的入海河流中,监测断面综合水质类别为劣Ⅴ类的河流占比61.3%。99个开展监督性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监测总次数的比例为61%。36个开展邻近海域监测的排污口中,邻近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要求的排污口比例分别为100%和42%。
  • 《青岛海洋环境公报:98.5%海域达一二类标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24
    •   2017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继续组织实施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共对全市海域411个站位进行了监测,获取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4.2万余组,在对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编发了 《2017年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   根据2017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向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污染较重的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约占青岛市近岸海域面积的0.6%,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保持稳定。胶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71.8%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丁字湾、鳌山湾、浮山湾、太平湾、青岛湾、唐岛湾和灵山湾等7个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海水和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湾内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海洋保护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稳定,生物栖息环境较好。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优良,适宜各类休闲、娱乐活动。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优良,适宜开展海水养殖。主要临海工业区邻近海域环境状况较好,未发现用海活动对周边海域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随着“美丽海湾”建设的全面开展,青岛市坚持陆海统筹、湾区统筹、河海共治,围绕构筑“三湾三城”的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在全国率先提出探索湾长制并在全市推行,创新治理责任体系,加大污染防治,实施生态修复,加强环境监测监管,营造海湾保护氛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下一步,青岛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湾长制”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统筹河海共治,推进海陆污染治理,实现海域岸线精细化监管,为全国沿海各地推行“湾长制”提供“青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