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进展: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发布时间:2023-05-16
  • 2023年3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一份专注于淡水生态系统的报告:尽管世界还没有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环境层面的轨道,但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有一些积极的进展。

    这份名为《衡量进展: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目标》(Measuring Progress: Water-related ecosystems and the SDGs)的报告呼吁各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与环境有关的统计能力,并促进使用非传统数据来源,如大数据和公民科学,以填补数据空白。它是在联合国2023年水资源大会前一周发布的,并考虑到2023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这标志着2015年商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达到了中点。

    联合国2023年水事会议(UN 2023 Water Conference)呼吁做出大胆承诺,加快可持续发展目标6和其他与水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包括增加数据和信息的获取,以及更多地使用经济和环境会计(SEEA)来推进湿地和其他水体的融资和保护,并将其纳入金融和其他国民账户。这些都需要从全球到地方各级提供更多更好的数据。

    92项与环境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的最新可用数据告诉我们,到2030年,世界还没有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环境层面的轨道。然而,在92项指标中,38%的指标表明环境有所改善,与2020年的28%相比,这是一个坚实的改善。与此同时,21%的指标出现了负面或没有变化,41%的指标缺乏数据。

    水是实现所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数据是做出合理政策决策的关键;实现这些目标将需要一种综合的方法,认识到这些挑战及其解决方案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该报告呼吁所有部门采取行动,这也将使《2030年议程》得以更全面地实现。

    基于土地和水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的综合政策,如综合水资源管理,应优先于在筒仓中处理水问题的狭隘政策。这将允许在城市地区建立适当的水基础设施,缓解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原材料。

    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共有17个目标、169个具体目标和231个独特指标,其中92个与环境有关。尽管这些指标中有59%在2022年拥有数据,但我们有必要改进对非传统数据的使用,无论是通过创新地使用大数据、地球观测和卫星数据来缩小差距,并支持制定明智的政策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该报告也是首次尝试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来探索生态系统如何在多个尺度上受到环境变化和政策的影响。因此,这项工作代表着在利用分析方法探索淡水和海洋相关生态系统指标与其他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之间众所周知和鲜为人知的相互联系方面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表明需要采取更具创新性的方法来开发全球数据集和完善全球水指标。

相关报告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 发布》

    • 来源专题: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情报监测平台
    • 发布时间:2022-10-21
    • 2022年9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会上,中方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   该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来自4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共1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据了解,《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等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25个具体目标及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开展了一系列指标监测评估示范研究工作,形成42个典型案例,贡献3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3项决策支持,展示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的SDG指标监测和评估成果。   在SDG 2零饥饿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约85.2%的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复种指数仍有提升潜力;2015 ~202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4%。在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地下水环境改善显著,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总体用水紧张程度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管理工具优化提升明显。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通电建筑面积较2014年增加显著;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是2015年 的2.12倍和1.79倍。在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研究发现2000~2020年全球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国以全球19%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贡献了全球28%的城市显著变绿区域,中国城市增绿受益人口占全球受益总人口约47%。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及其省级政府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减灾体系,中国气候变化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全球陆地不断升温,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海洋热含量不断增加。在SDG 14水下生物方面,研究发现近十余年中国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中国近海湿地在抵御台风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SDG 15陆地生物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土地退化治理成效显著;中国山地生态系统受保护比例较高,空间布局正在进一步优化;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效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控技术体系。   在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方面,研究发现过去20年,中国省级行政区SDG多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在海南省、云南省临沧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四个典型区域开展SDGs综合评估,可为中国不同特色区域科学确立优先发展目标、缓解发展中存在的SDG指标权衡问题、优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报告》评估了2010~2021年中国56个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情况,结果显示,中国环境类指标相比于2015年(议程起始年)整体大幅改善,在2030年议程实施接近中期之际,在评估的中国56个指标中,已有近一半的环境类指标提前实现目标,为2030年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成果为直接填补SDG指标监测数据缺失提供了高质量数据产品,为更深入理解指标进展和驱动因素提供了补充性背景与分析数据,为更及时、更精细评估与预测SDG指标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提升指标的全球协同与可比性、应对跨国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实证,为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   据悉,自2019年以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连续四年由中方发布,定量、系统解读不同尺度和区域SDGs的实现进程和变化趋势,以期为2030年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 《量子技术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9-26
    •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合作发布了《量子技术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报告。这份新的洞察报告旨在提高人们对量子技术(即量子计算、传感和通信)解决人类最紧迫挑战的能力的认识,从大规模脱碳到新型太阳能电池、绿色肥料和先进健康监测设备的设计等。这种变革性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产生重大影响,但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协作网络来支持其全球推广。通过联合起来,关键利益相关者可以为量子社会生态系统做出贡献,并促进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者运动的形成,尽管量子的时间跨度很长,但这个运动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展壮大。让国际社会为量子技术的包容性采用做好准备,确保广泛获取,传播知识和促进多边合作,将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议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