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中国科大揭示了里德堡原子多体系统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现象》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4-28
  •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在冷里德堡原子气体中观测到多体相互作用诱导的奇异点与迟滞轨迹,揭示了非厄米多体物理中的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现象。

    电荷宇称对称性是粒子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离散对称性。当某些物理过程在电荷宇称变换下表现不对称时,即称为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比如:中性K介子(K?)衰变和B介子衰变等。研究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有利于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机制,以及发现超越标准模型所预测电荷宇称破缺源。里德堡原子凭借其巨大的电偶极矩和优异的量子相干特性,为模拟和研究对称性破缺现象提供了理想的量子多体系统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里德堡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可以诱导额外的量子耗散通道,这使得在实验上构建可控的多体非厄米量子系统成为可能,为研究奇异点及其相关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开辟了新途径。丁冬生等人在冷里德堡原子系统中利用多体相互作用构建了非厄米模型,发现了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现象,观察了非厄米性导致的迟滞轨迹,如图1所示:

    图 1 :物理模型图。(a)为双光子激发能级示意图。(b)为实验装置示意图,里德堡原子间相互作用会引起额外的耗散从而引起非厄米效应。(c)为通过正向和反向扫描探测光光强,系统的透射信号呈现出明显的迟滞轨迹,进一步揭示了非厄米动力学特性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探测光强下的原子响应,成功观察到里德堡原子间多体相互作用诱导的二阶奇异点,如图2所示。理论分析表明,系统的哈密顿量具有电荷宇称对称性,且该对称性在奇异点处发生破缺。此外,理论分析揭示了系统中三阶奇异点的存在,这些高阶奇异点在精密测量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在这样的系统中,里德堡原子的状态不仅受到外部输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它们以前的状态所限制。因此,在激光功率不同的扫描方向上,系统的动力学演化完全不同,从而产生了迟滞回线。该工作还研究了不同原子密度情况下扫描时间对迟滞效应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非厄米响应特性,如图3所示。

    图2:实验测量的相图。(a)为原子响应谱随探测光强度的变化关系,透射峰的分裂表明系统经历了奇异点;红色点表明透射峰的偏移。(b)–(e)为不同探测光强下测得的原子响应谱,展现了奇异点附近的光谱特征

    图3:迟滞动力学。(a)为不同原子密度情况下迟滞环的面积与扫描时间的关系。(b)–(e)为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迟滞轨迹

    该工作架起了非厄米多体量子物理与粒子物理电荷宇称问题之间的桥梁,为理解宇宙物质起源、标准模型的局限性以及探索新物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该稿件尤其清晰地展现了以下重要性:(i) 他们构建了一个高度可控的里德堡原子实验系统,并通过相互作用实现了奇异点的调控;(ii) 该系统中高阶奇异点的存在在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850-y
相关报告
  • 《前沿 | 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超冷原子气体中的对流超流相》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1-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邓友金等与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验中,首次观测到对流超流相(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这一新奇量子物态,证实了对流的双组分超流体共同形成绝缘体的特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上。 上世纪30年代,卡皮查、艾伦和迈斯纳等在液氦中发现超流现象,这推动了人们近一个世纪以来对相关的宏观量子现象的探索,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量子涡旋、超流-绝缘体相变、拓扑量子物态、以及超流与超导之间关系等的研究,对量子多体物理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超流现象的研究也推动了激光冷却、稀释制冷机等低温技术的发展,为量子模拟、量子计算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不断增强的量子调控技术为揭示此类宏观量子现象中的微观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世纪初,Kuklov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对流超流的设想:与一般的超流体不同,对流超流相中存在两个相对流动的超流体,它们分别由自旋为A和B的粒子组成;两种自旋的粒子会相对流动,体现出超流性;但是两种相对流动的自旋流之间存在严格的关联使得总粒子流为零,因此整体上看并不存在流动性,而是形成莫特绝缘体。由于对流超流态的制备需要极低的温度,其观测更需要单原子自旋可分辨的测量能力,这些实验技术挑战使得此类超流性与绝缘性共存的新奇物态一直未被实验证实。 近年来,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的出现为观测对流超流相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此项实验中,研究团队巧妙地设计制备了无缺陷低熵的双填充自旋莫特相初态,由此出发调控两种自旋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体系绝热演化至对流超流相。使用该团队开发的具备单原子自旋可分辨的量子气体显微镜技术,他们发现在对流超流相两种自旋的粒子数涨落变大但是总粒子数的涨落依然很小,该现象说明两种自旋的原子在格点上存在粒子数涨落反关联。进一步的时间飞行测量显示两种自旋间存在非零的对流超流关联函数,即对流超流相的关键实验证据。通过探测体系中原子之间的长程自旋关联,该研究估计出系统的温度低于1.2 nK,这为对流超流相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低温条件。 此项研究表明,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方法为探索新奇物相提供了丰富的量子调控和观测手段,成为深入理解强关联量子多体物态中微观物理机制的重要工具。相关实验技术可拓展到三组分、多组分自旋超流体系的研究中,并进一步推动对大自旋原子形成的拓扑量子物态的实验研究。该工作得到了论文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此项工作是“量子模拟领域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基于该团队前期几项重要科研进展实现了对低温低熵对流超流态的制备”“此工作的一个关键创新点是制备超低温自旋莫特相。”
  • 《中国科大等揭示层间拖拽输运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和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曾长淦、副研究员李林团队,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冯济课题组合作,在二维电双层结构层间拖拽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构筑氮化硼绝缘层间隔的多种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首次揭示了在层间拖拽这一复杂的多粒子输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量子干涉效应。3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Signature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 in inter-layer Coulomb drag in graphene-based electronic double-layer systems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量子干涉效应是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直接体现。在固体材料中,弱局域化、普适电导涨落和Aharonov-Bohm效应等独特量子输运现象,均源于载流子扩散路径之间的量子干涉。然而,这些干涉行为均发生在单一导体内的载流子输运过程,可在非相互作用的单粒子框架下较好地解释。与之相比,诸如层间拖拽效应这种路径更为复杂的多粒子耦合输运中是否会展现出类似的量子力学行为,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拖拽效应是指对于两个空间相近但彼此绝缘的导电层构成的电双层结构,在其中一层(主动层)施加驱动电流,层间载流子之间的动量/能量转移会诱导另一层(被动层)载流子移动,从而在被动层产生一个开路电压或闭路电流。此前,拖拽效应被广泛用于研究载流子长程耦合特性,以及发现如间接激子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层间关联量子态。然而,缺乏对这一独特输运过程本身的外场响应特性及可能的量子效应的研究。 石墨烯基二维电双层结构为在二维极限下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作为天然且理想的二维电子气,石墨烯本身载流子类型和浓度均高度可调,且利用氮化硼作为绝缘层,两层石墨烯之间的间距可以低至数纳米,使得在更广阔参数空间内表征层间拖拽特性成为可能。基于此,研究构筑了双层石墨烯/氮化硼/双层石墨烯(以下称双层/双层)、单层/单层以及单层/双层等多个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通过系统的外磁场下拖拽响应特性测试,研究发现在很大的温度/载流子浓度范围内,低磁场区间内拖拽磁电阻均会明显偏离经典库伦拖拽行为,且这种偏离的符号直接取决于石墨烯层的能带拓扑性(即电子波函数的贝利相位)。如对于双层/双层和单层/单层体系,拖拽电阻在电子-电子区间的修正均表现为低场的电阻峰,而对于双层/单层体系,则为电阻谷。 通过对拖拽输运过程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观察到的低场修正可以较好地归因于由时间反演和镜面对称联系起来的两个层间拖拽过程之间的量子干涉,而其干涉路径则由空间分隔的两个石墨烯层层内载流子扩散路径共同组成。这种层间量子干涉的产生依赖于两层石墨烯中空间重叠的扩散路径的形成,其中中间绝缘层的杂质势散射起到重要作用。这一新型量子干涉效应的发现,将固体材料中的量子干涉行为,从单一导体内单一粒子输运行为,拓展到多个导体间多粒子耦合输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量子干涉的物理内涵。此外,相比于传统层内量子干涉导致的磁阻修正,层间量子干涉导致的拖拽磁电阻的修正显著增大,从而有望为发展新原理存储器件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曾长淦与李林团队不断突破器件制备和测试技术,在石墨烯基电双层结构层间拖拽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利用石墨烯体系独特的层数依赖的能带色散,揭示了无质量费米子和有质量费米子之间长程耦合的指纹特性(Nano Lett. 20, 1396-1402 (2020));在石墨烯(二维半金属)和LaAlO3/SrTiO3异质结(界面二维超导)组成的杂化电双层结构中发现由量子涨落诱导的巨幅超流拖拽效应(Nature Phys. 19, 372-378 (2023))。上述研究表明了二维电双层体系在诱导实现超越单一体系的新型耦合量子效应方面的独特优势。 (a)层间拖拽效应测试示意图;(b)电子-电子区间典型拖拽磁电阻;(c)从层内量子干涉到层间多粒子量子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