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揭示了真双子叶植物早期基因组加倍历史》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10
  • 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是有花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真双子叶植物基部(早期分化的)类群包括即毛茛目(Ranunculales)、山龙眼目(Proteales)、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和黄杨目(Buxales)。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代表物种耧斗菜、罂粟、莲及水青树等已有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组装,能为真双子叶植物早期基因组进化提供重要线索。先前研究者对葡萄、可可等植物的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发现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共同祖先经历了一次基因组六倍化。最近,奥地利学者Akoz与Nordborg发现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耧斗菜是一个古老的四倍体,并利用耧斗菜基因组内部、耧斗菜与葡萄(及可可)种间的同源区域基因排序的相似性聚类分析,认为耧斗菜的四倍化是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共享的(Akoz & Nordborg, 2019, Genome Biology, 20:256)并进一步推测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的古六倍化γ是由这次所有真双子叶植物的祖先古四倍体进一步与未知二倍体杂交加倍后产生。

      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学科组石涛副研究员与陈进明研究员在对基部真双子叶植物莲的基因组进化研究中发现莲基因组结构保守且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植物亲缘关系更近,但基于共线性及Ks分析发现莲中仅有的一次古四倍化在与山龙眼目澳洲坚果分化之后发生(详见Shi et al. 2020,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7(8):2394-2413),莲中并没有Akoz与Nordborg所认为的真双子叶植物祖先共有的古四倍化的证据,据此,认为Akoz与Nordborg 的研究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石涛和陈进明进一步对其数据分析过程检查发现Akoz与Nordborg基于基因组结构相似性的这种简单聚类法,并未考虑基因组内部与种间基因组共线性丢失速率的差异。通过增加代表物种(如莲等)及重新比较分析真双子叶植物代表物种基因组内部、基因组之间的共线性片段大小和数目发现,耧斗菜基因组内部共线性大量丢失,其丢失程度大于更早期的耧斗菜-睡莲、耧斗菜-金鱼藻种间的共线性。耧斗菜祖先经历漫长的二倍化后,可能由于“剂量平衡”、对管家基因“去冗余”的选择等作用使得耧斗菜基因组内部同源大片段的结构快速退化,趋同演化使得耧斗菜与葡萄间的基因组组结构显得更为相似但却无法反映真实的多倍化与物种分化关系。另外,Akoz与Nordborg发现耧斗菜和葡萄都有一次祖先染色体融合事件,并认为该融合是在真双子叶植物植物祖先四倍化后发生的一次共有事件。然而,石涛和陈进明对融合的染色体及其它同源片段的共线性统计发现,融合的染色体在耧斗菜与葡萄间并不具有最高的相似性,而与非融合的其它同源片段结构更为相似。因此,耧斗菜、葡萄中的祖先染色体融合事件更有可能是两个类群分开后分别独立发生的。为了进一步证实耧斗菜的古四倍化是独立发生的,石涛、陈进明对代表物种进行了两种系统基因组学比较分析,明确了耧斗菜的古四倍化并不是所有真双子叶植物共有,其仅发生于耧斗菜与罂粟分化之后。

      研究结果以“ A reappraisal of the phylogenetic placement of the Aquilegia whole-genome duplication”为题,发表在基因组学领域重要国际期刊Genome Biology上(IF =10.806)。论文链接: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212-y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石涛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陈进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220、31870208、31700197)、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335)等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2/t20201210_5814257.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揭示菱属系统进化关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菱属(Trapa L.),为菱科(Trapaceae)单属,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学价值。我国菱属资源非常丰富,世界菱属植物的两个物种多样性中心均分布于我国: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是黑龙江及图们江流域。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共有菱属15种9变种。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湿地不断萎缩退化,菱属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菱种质资源严重流失。目前,细果野菱已经位列中国珍惜濒危植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菱属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已经迫在眉睫,而准确的物种及亲缘关系鉴定,是有力保护和长期利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前提。 被子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母系遗传的单倍体,其已经成为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研究的重要工具。而菱属植物由于其营养体相似,果实的形态特征变异幅度广泛,目前属内缺乏一致的、明确的物种划界标准,这给菱属的物种鉴定及进化关系探讨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选取13个菱属野生物种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对15个菱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质体序列构建菱属系统发育树。 本研究结果发现,菱属15个野生物种/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5,453-155,559 bp,具有典型的叶绿体四分体结构:一个LSC、一个SSC和两个IR区域。15个菱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GC含量和编码基因数量都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他们都注释到了130个基因,其中包含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和8个rRNA。 比较分析发现,菱属叶绿体基因组中有两个高变异热点区域(atpA-atpF和rps2-rpoC2),以及丰富的长重复序列和SSRs位点,主要分布在LSC区和非编码区,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用于后续菱属物种鉴定。 三种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MP,ML和BI)一致显示,菱属内部有两个进化分支,小果分支和大果分支。小果分支仅包括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其余物种属于大果分支,且大果分支内部,菱属物种依据其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和地理来源进行聚类。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5个菱属野生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并基于叶绿体序列构建了菱属内系统进化关系,为菱属植物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菱属遗传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西藏大学联培生博士生樊香绒为论文第一作者,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副研究员陈媛媛为通讯作者。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247)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骨干计划(Y855291)资助。
  • 《武汉植物园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揭示菱属系统进化关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5
    •   菱属(Trapa L.),为菱科(Trapaceae)单属,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学价值。我国菱属资源非常丰富,世界菱属植物的两个物种多样性中心均分布于我国: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是黑龙江及图们江流域。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共有菱属15种9变种。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湿地不断萎缩退化,菱属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菱种质资源严重流失。目前,细果野菱已经位列中国珍惜濒危植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菱属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已经迫在眉睫,而准确的物种及亲缘关系鉴定,是有力保护和长期利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前提。   被子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母系遗传的单倍体,其已经成为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研究的重要工具。而菱属植物由于其营养体相似,果实的形态特征变异幅度广泛,目前属内缺乏一致的、明确的物种划界标准,这给菱属的物种鉴定及进化关系探讨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选取13个菱属野生物种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对15个菱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质体序列构建菱属系统发育树。   本研究结果发现,菱属15个野生物种/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5,453-155,559 bp,具有典型的叶绿体四分体结构:一个LSC、一个SSC和两个IR区域。15个菱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GC含量和编码基因数量都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他们都注释到了130个基因,其中包含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和8个rRNA。   比较分析发现,菱属叶绿体基因组中有两个高变异热点区域(atpA-atpF和rps2-rpoC2),以及丰富的长重复序列和SSRs位点,主要分布在LSC区和非编码区,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用于后续菱属物种鉴定。   三种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MP,ML和BI)一致显示,菱属内部有两个进化分支,小果分支和大果分支。小果分支仅包括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其余物种属于大果分支,且大果分支内部,菱属物种依据其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和地理来源进行聚类。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5个菱属野生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并基于叶绿体序列构建了菱属内系统进化关系,为菱属植物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菱属遗传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西藏大学联培生博士生樊香绒为论文第一作者,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副研究员陈媛媛为通讯作者。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247)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骨干计划(Y85529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