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电池成本下降 突破点在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9
  •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成本力争降至1元/Wh以下。实际上,自2017年该目标提出,短短三年的时间,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大幅下滑。据电池中国网了解,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系统平均报价已降至1元/Wh以下,电芯价格在0.6-0.7元/Wh左右;三元电池系统平均报价在1.1-1.3元/Wh左右,电芯价格在0.9-1.05元/Wh左右。

    单从电芯价格看,动力电池成本已经提前实现上述目标。系统层面,磷酸铁锂已提前实现,三元也已接近降本目标。

    尽管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的速度已经足够快,但还是慢于补贴退坡的力度。动力电池成本下降速度赶不上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坡力度,新能源汽车成本“上升”自然不可避免。这不,今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退坡,让整车厂的成本压力陡增。在新能源汽车成本构成中占据大头的动力电池,成为车企降成本或者说转移成本首先开刀的对象。

    压力传导到电池企业,电池企业只能埋头想办法。近期,比亚迪、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不约而同地为磷酸铁锂电池“发声”,在补贴大幅退坡背景下,磷酸铁锂大有“回暖”的趋势。

    电池成本与多种材料及不同的制备工艺技术相关,成本下降需要各个环节进行配合。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在成本构成中,因正极材料不同,导致成本有了一定的差距。其它如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BMS、PACK、人工、设备等成本差别不是很明显。

    磷酸铁锂材料体系因没有镍、钴等金属,成本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三元材料体系因含镍、钴等金属,其价格相对较高,且易受到钴、镍原料价格波动影响。

    如果遵循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磷酸铁锂在成本上确实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上的短板可能令其无法担当起汽车大规模电动化的大任,对于潜力巨大的乘用车市场来说,续航里程这道坎始终要迈过。这一点就像我们的手机网速一样,从2G过渡到3G,再从3G过渡到4G,当你用惯了4G的网速,如果让你再用回2G,你将会很不习惯。汽车的续航里程也是一样,传统燃油车动辄七八百公里的续航,纯电动汽车如果只能有三四百公里的续航,你也会很难习惯。

    技术的发展永远会向前,而不是倒退。在乘用车市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了续航里程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基本就会舍弃续航里程较短的其他材料体系电池。事实上,从近两年国内外主流车企发布的新乘用车型也都可以看出:三元锂电池已经成为了标配,磷酸铁锂在新车型上的身影屈指可数。

    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退坡下,如何抵消这种压力?三元锂电池降成本就成了关键。

    今年7月,比亚迪发布的新车型宋Pro,燃油版价格在8.98-11.98万元之间;同等配置的纯电动版,价格却在17.98-21.98万元,这款车型正是执行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三元锂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元/Wh左右,装配三元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相对同等配置的燃油车仍不具备竞争力。有机构测算认为,只有当动力电池系统成本降至0.65-0.70元/Wh时,与燃油车相比才具备抗衡的能力。这个价位,目前磷酸铁锂在系统成本上也有难度。

    事实上,近年来为实现与燃油车相抗衡,动力电池成本一直都在下降。截止到2018年年底,动力电池系统成本已经较2012年下降了75%。“三元电芯价格已经可以做到1元/Wh以下,但是要做到六毛七毛,前提是原材料价格恢复‘正常’,”国内一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向电池中国网表示,“受新能源汽车影响,钴、镍等原料价格较前些年上涨了很多,正极材料成本下降空间已经非常小,电芯价格下降也有限。”

    同时该人士还表示,因为钴金属资源不在国内,且全球资源储量较小,易被炒作。近年来,为降低三元锂电池成本,电池企业正试图减少钴金属的用量。近期一些企业开发的高镍电池、四元电池、无钴电池等都是在尝试探索降低电池成本。

    除了等待上游原料、锂电池材料企业让利,电池企业也在逐步延伸产业链,掌控上游原材料,寻求降本。近年来,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布局锂资源、钴资源以及布局回收再利用市场,自建或外代加工锂盐及钴中间产品,希望借此掌控正极材料成本和供应。例如,今年以来宁德时代已投入120多亿元在上游正极材料环节,希望控制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正极材料成本。

    此外,通过提高产能规模和技术创新也对降成本裨益颇多。提高规模可降低平均固定成本,只有当产能利用率提高时均摊在每Wh上的平均固定成本才能有所减少,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相关报告
  • 《突破 | 深圳先进院新型锂离子电池成功量产》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7
    • 受得了炎热气候、扛得住冰天雪地、充电快速、成本还低,如此“能打”的锂电池是真实存在的!5月2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碳中和(筹)研究所唐永炳团队的一项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完成了规模化量产。 新型电池规模化产线局部(左)及批量测试(右) 统计数据表明,本次规模化量产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11%,过程各工序合格率均99%以上。 团队表示,这是我国首款具有宽温域、低成本、长寿命的电芯产品,有望打破电池产业格局。 适应环境温差“横跨”150℃ 从汽车到电子产品,锂离子电池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为衣食住行提供“动力”。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 然而,受电池关键材料的限制,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一大局限是,在零度以下的低温条件下无法充电,而在5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安全性又不能保障。我国幅员辽阔,气温随地域和季节变化大,北方地区冬季温度可以低至-40℃以下,而南方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以上,冬季电动车无法启动、智能手机自动关机,夏季电动车自燃等情况频发。 新型电池高低温性能测试(左:-70℃测试,右:80℃测试) 为此,唐永炳团队历时近10年,研发出了既抗冻又耐热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最低工作温度可以达到-70℃,而最高工作温度高达80℃,而且低温与高温性能可以同时兼顾。 据悉,该产品的高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各项指标,均已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并获得ISO9001、GB31241-2014、IEC 62133-2:2017、UN38.3等标准和资质认证。 研发关键负极材料 新型电池“新”在何处?团队主要从负极材料和电解液上下功夫。 据了解,目前电池的正极材料相关技术已接近“天花板”,要提升性能,负极材料尚有发展空间。为此,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铝基复合负极材料,通过与商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匹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成功开发出了新型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等产品。 “我们开发的电池产品除了耐热抗冻的特性以外,还具有高安全、长续航、快充和低成本的优势。”该团队表示。 在安全性能方面,常规锂电池随着不断使用,内部会产生锂枝晶,既影响充电能力,还可能刺穿隔膜,带来电池短路等隐患。而团队开发的新型铝基负极,在低温和过充条件下能有效缓解锂枝晶的产生,提高了安全性。 在续航性能上,得益于铝基负极材料高的理论容量,该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13%~25%,能做到长续航。此外,由于铝基复合负极优异的导电性能,产品还表现出不俗的快充性能,20分钟即可充满电,为半小时充电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成本方面,基于铝基复合负极的性能优势,并结合开发的高性能电解液,低温电池产品可以摆脱对昂贵的纳米级正极材料的依赖,电池成本可以降低10%-30%。 应用场景“上天入地” 据悉,本次量产主要应用于电动车相关领域,对批量电芯进行深度性能评估,相关性能评估已满足使用需求。 一直以来,团队坚持紧贴市场需求。“有些场景需要零下40摄氏度也能正常充放电,而有些则在长循环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核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产品不断作出调整。”团队表示。相关产品可以应用于光伏储能、家庭储能、通讯基站储能、轨道交通、国防建设、航天航空、极地科考等领域,尤其适用于高寒地区及亚热带地区,显著扩大了电池的应用范围。 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90余篇;同时围绕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180余项包括PCT专利、中国发明专利、美欧日韩专利在内的专利池,已获得授权专利120余项。 此外,据深圳先进院转化处处长吴小丽介绍,基于新型电池技术,团队的23项相关专利依托深圳先进院,以知识产权作价6500万元,成功实现了技术转移转化,于2017年3月成立了深圳中科瑞能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瑞能”),获现金投资2500万元,注册资本1亿元。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增资扩股洽谈,进一步建成新型电池规模化产线,快速推动新型电池产品在多种领域的应用。 国际储能材料及电化学著名权威专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Arumugam Manthiram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的综述论文中对该技术评价道,“该成果首次提出了双功能铝基负极的概念,匹配商业化正极如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电池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使得铝基电池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新突破!锂离子电池容量大幅提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31
    • 据美国《科学进展》杂志29日消息称,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全新材料,可用于制造性能稳定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从而大幅提升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的续航时间,甚至可以延长到目前的两倍多。 锂离子电池已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而今消费电子和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提升的需求,推动着正极材料不断进步——通常,人们采用的是锂、氧和一种过渡金属的化合物为电池正极,这其中,正是过渡金属负责储存和释放电能,其性质也是电池容量的关键。 现阶段最常用的过渡金属是钴,而此前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用镁取代钴,可以在提高容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但镁也有一定缺陷——电池性能退化太快,仅两轮充放电后就出现大幅下降。 据美国西北大学官方网站介绍,此次团队研发的新材料是掺有铬和钒元素的锂镁氧化物,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电池容量出现了大幅提高,同时兼具性能稳定、不会迅速退化的优点。 西北大学研究小组先是为锂镁氧化物材料建立了一个结构模型。该模型详细到了单个原子,团队借此分析了全部充放电过程,发现其中的氧也会参与存储电能,因而容量比以往要大。 随后,研究人员尝试了将不同元素掺入锂镁氧化物的方案,以期计算出不同混合物各自的储能效果。最终他们发现,掺入铬和钒能在保持电池大容量的同时实现最稳定性能。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实验室中检验该新材料的实际应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