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珊瑚对变暖的海洋具有出乎意料的适应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31
  • 根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美属萨摩亚的一个主要造礁珊瑚物种在2015年和2017年炎热的夏天反复遭受漂白事件后幸存下来,而其他物种则灭绝了。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西澳大学海洋研究所研究员Luke Thomas博士提到,他的发现也适用于澳大利亚珊瑚礁,因为这些珊瑚物种也在澳大利亚水域中发现。

    Thomas博士提到,这项研究为珊瑚应对迅速的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更为乐观的看法。当它们所生活的水变得太热时,珊瑚就会漂白,它们会排出五颜六色的共生藻类,从而通过光合作用为它们提供能量。有记录以来最严重和最广泛的漂白发生在2015年至2017年,影响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珊瑚。

    过去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奥富岛(Ofu)附近的珊瑚,因为它们可以承受一天中较大的温度变化,这会导致其他地方的大多数其他珊瑚漂白。2015年夏天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漂白。

    研究人员观察了这种漂白的作用,并在两年后的第二个观察中观察到了两个相关物种,即姬菇(Acropora gemmifera)和风信子(Acropora hyacinthus)。虽然这两个物种都从第一次漂白中反弹回来,但双孢蘑菇也从第二次漂白中恢复过来,而消灭了90%的风信子菌落。

    密切相关的物种之间的弹性差异是出乎意料的。Acropora属中的分支珊瑚是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的骨干。棘足动物有一百多种,直到现在他们还认为它们都对热非常敏感。但他们发现,不同物种之间对反复漂白的适应能力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它们对应对快速气候变化能力的看法更为乐观。

    美属萨摩亚奥富岛附近的珊瑚在一天的时间内可以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他们在2015年首次经历了漂白。

    比较这两个物种的反应,发现生存的关键在于两个差异:第一次漂白后,它们的基因活性恢复正常的速率,以及与珊瑚缔合的共生藻类的耐热性。

    这些发现以及AIMS对珊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的正在进行的研究,使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哪些物种和种群自然更具韧性,应将其作为恢复和保护方法的目标。托马斯博士提到,他们想弄清楚什么珊瑚可以在气候变化中生存,并鼓励它们。这项研究发表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杂志上。

    (王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aims.gov.au/docs/media/latest-releases/-/asset_publisher/8Kfw/content/reef-building-coral-s-unexpected-resilience-to-warming-oceans;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mec.15143
相关报告
  • 《珊瑚如何帮助其后代应对海洋变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11
    • 一些珊瑚物种可能会在其共生体群落内改组共生菌科的比例,从而改变其耐热性,作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优势的应对机制,但目前尚不清楚改组后的群落是否转移给后代。在南加州大学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水族馆中科学家发现了希望。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珊瑚可以遗传经过改组的共生藻类,这可能有助于其后代抵御气候变化。全世界珊瑚礁的命运取决于其后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全世界约有一半的珊瑚由于海洋变暖而消失。随着温度的升高,珊瑚礁区域不再生机勃勃,而是逐渐白化。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温度升高与其共生的动物和藻类在此环境变化压力下会迁出,失去了与它们共生的伴侣,珊瑚会逐渐白化。然而,在南加州大学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联合研究下这种情况得到改善。生物学家研究了珊瑚具有的异常能力,可以将所谓的共生体(细胞内的藻类菌落)改组为一种环境应对机制,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优势。 研究人员首次表明,成年珊瑚可以通过这种能力将共生体遗传给后代。直到科学家开始在太平洋两岸的实验室进行圈养繁殖研究才发现这是一个除了传统的DNA转移外的遗传过程。 科学家们的研究已经证明珊瑚和藻类可以和谐共生。这两种生物合而为一形成一种类似于海葵或水母的软息肉动物或生活在其细胞内的藻类。动物为藻类提供了光合作用的物质并维护其安全;藻类并为珊瑚产生氧气,帮助其清除废物并提供能量。珊瑚利用能量制造碳酸钙,这种坚硬的结构建造了礁石,而藻类则使珊瑚更加壮观。 环境变化的压力会破坏这种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某些珊瑚会屈服,而另一些则能够改组共生体,这些藻类在适应水体条件、获取营养物质方面要优于其他藻类。在这种差异之下,其后代可能会从中受益。研究人员Kenkel想研究亲本珊瑚是否可以将经过改组的共生体遗传给其后代。这是一个棘手的研究课题,因为藻类的存在独立于细胞核之外,因此在繁殖过程中不属于传统的遗传给后代的DNA转移。 Kenkel来到了澳大利亚大堡礁和东北部的奥菲斯岛,在这里她加入了詹姆斯·库克大学和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以解决心中的疑惑。该研究小组的研究重点是西太平洋和大堡礁大片常见的特定珊瑚Montipora digitata。 科学家关注了两个连续的产卵季节:一个在2015年处于正常条件下,另一个在2016年全球珊瑚大规模白化事件中。通过DNA测序,科学家们筛选出具有改组共生体的潜力的珊瑚,以及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在其后代中。他们发现,从细胞密度和光合作用输出的角度来看,从藻类细胞的数量和类型上来看这两年有很大不同。这个发现与其他研究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珊瑚可能比想象中的更具适应性,但这足以应对环境变化的困局吗?随着海洋变暖的加剧,珊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世界的珊瑚礁处于气候变化影响和物种丧失的中心。如果全球气温再升0.9华氏度(很可能如此),珊瑚礁可能会萎缩70%至90%。报告称,如果全球温度上升1.8度,意味着世界上99%的珊瑚将陷入困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这是第一个证据证明改组的共生双歧杆菌科可以被后代继承,并支持微生物群落改组可能是快速机制的假设。 (冯若燕 李亚清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海洋变暖和镍富集影响造礁珊瑚生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6-05
    • 珊瑚及其共生藻(虫黄藻)对温度变暖的敏感性已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仅少数研究认为,人为输入物(如金属污染物)已经对许多岸礁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镍释放现象在现今的沿海生态系统中很常见。 本研究应用底栖室实验,将两种主要的造礁珊瑚—美丽轴孔珊瑚(Acropora muricata)和细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暴露于原位环境和中等镍浓度环境中1小时。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于中度镍浓度环境中慢性暴露8周和海洋变暖对美丽轴孔珊瑚的共同作用。原位试验表明,在环境温度(26℃)中,富镍环境刺激两种珊瑚27~47%钙化生长,而对光合作用无影响。相比之下,暴露于较高的镍浓度以及水族箱模拟的高温中,严重抑制了30%美丽轴孔珊瑚(A. muricata)的钙化生长。 本研究总结了慢性镍富集与全球变暖对珊瑚成年生活阶段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强调镍对两种主要造礁珊瑚钙化生长的双重作用:在环境温度下对珊瑚钙化生长有积极作用,但当水温升高时,则会抑制其生长。 解释镍刺激珊瑚钙化的假设之一是镍在尿素酶中起结构作用,可以参与钙化过程。然而,该假设还需要实验来证实。研究发现,我们的数据集表明温度和镍对珊瑚的负面协同作用,对于使得珊瑚的生长速率更低:镍会加剧海洋变暖对A. muricata生长的负面影响。 此项研究集中阐明了金属与海洋变暖的共同效应。然而采矿作业过程或径流中可能会同时释放多种金属。但截至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金属间的相互作用,金属混合物可能会降低或增加其对珊瑚的毒性或生物利用度。因此,在慢性和中度镍输入以及海洋变暖的同时作用下,珊瑚增长率已下降37%,若加之珊瑚聚集区遭受诸如海洋酸化等其他与未来的变暖问题密切相关的威胁,珊瑚则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 本研究重要结论: ? 镍可随周围水温变化促进或抑制珊瑚钙化生长。 ? 在环境温度(26℃)下,镍富集可增加两种测试珊瑚种的钙化速率。 ? 热海水和富镍环境使得美丽轴孔珊瑚的钙化生长率降低30%。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