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ATT2基因微调赤霉素提高水稻的耐碱耐热性和产量”》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3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开展研究,发现植物激素赤霉素(GA)的精确调控不仅赋予植物碱-热耐受性,而且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机制上,高浓度GA诱导活性氧过度积累,而低浓度GA通过DELLA-NGR5介导的H3K27甲基化抑制抗逆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ATT1诱导GA水平的大幅波动,而ATT2是将GA浓度微调至适当水平以平衡活性氧和H3K27甲基化以提高耐碱性和产量的理想候选者。相关成果以“Fine-tuning gibberellin improves rice alkali–thermal tolerance and yield”发表在《Nature》上。
相关报告
  • 《《Nature》“利用ATT2基因微调赤霉素提高水稻的耐碱耐热性和产量”》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10
    • 3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开展研究,发现植物激素赤霉素(GA)的精确调控不仅赋予植物碱-热耐受性,而且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机制上,高浓度GA诱导活性氧过度积累,而低浓度GA通过DELLA-NGR5介导的H3K27甲基化抑制抗逆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ATT1诱导GA水平的大幅波动,而ATT2是将GA浓度微调至适当水平以平衡活性氧和H3K27甲基化以提高耐碱性和产量的理想候选者。相关成果以“Fine-tuning gibberellin improves rice alkali–thermal tolerance and yield”发表在《Nature》上。
  • 《植物所在玉米耐热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高温热害等频繁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玉米耐热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相对有限,只有少数几个基因的功能被解析。热激转录因子HSF家族,作为植物热胁迫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在玉米应答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仍然未知。为了鉴定玉米核心耐热转录因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梅团队构建了热胁迫转录组图谱。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了HSF和ERF家族显著富集在“热响应”类别的模块中,进一步鉴定到了核心热激转录因子ZmHSF20。为了确定ZmHSF20的功能,研究人员创制了Zmhsf20缺失突变体和过表达株系。与野生型相比,高温胁迫下,ZmHsf20过表达株系对高温更加敏感,而Zmhsf20突变体玉米耐热性增强,这表明ZmHSF20负调控玉米耐热性。 为了进一步探究ZmHSF20调控玉米耐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鉴定到ZmHSF20下游基因纤维素合成酶基因ZmCesA2和热激转录因子ZmHsf4,发现ZmHSF20对ZmCesA2和ZmHsf4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ZmHSF4和ZmCesA2则具有转录激活表达的调控关系。Zmhsf4突变体对热胁迫更加敏感,过表达ZmCesA2和ZmHsf4则导致耐热性增加。研究进一步通过创建Zmhsf20-1Zmhsf4-1双突突变体,证实在热胁迫反应中ZmHSF4在ZmHSF20下游发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Zmhsf20突变体具有更强的耐热性可能是ZmCesA2和ZmHsf4上调表达所致。此外,通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研究发现Zmhsf20突变体和ZmHSF4过表达株系的细胞壁相对野生型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同时,ZmHSF20通过影响ZmCesA2的表达协同调控了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ZmPAL1等的转录水平参与细胞壁建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以ZmHSF20为核心的玉米高温胁迫响应模型:在Zmhsf20突变体中,ZmHsf4和ZmCesA2的表达相对在野生型中明显提升,ZmHSF4进一步促进ZmCesA2的表达,从而增加玉米的纤维素含量和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壁的稳定性,增强玉米的耐热性。该研究阐明了ZmHSF20-ZmHSF4-ZmCesA2协同调控玉米耐热性的机制,揭示了纤维素合成和耐热性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玉米耐热性提供了基因资源,为创制耐性品种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