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必将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9
  • 11月1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24期大讲堂在北京举办。本次大讲堂由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主持,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化工新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赵俊贵作了题为《关于化工新材料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的报告。

    李寿生指出,新材料是我国“十三五”发展的重要领域,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在“十四五”规划中,化工新材料也必将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赵俊贵在报告中指出,化工新材料已成为“十三五”我国化学工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必然引领“十四五”我国化工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化工新材料与关键战略新材料及前沿材料的关联度超过80%。目前,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步虽然非常显著,但仍是我国化学工业的最大短板。国内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只有60%,仍有130多种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品种在国内尚属空白。

    赵俊贵坦言,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还存在诸多难点,一是受历史阶段的限制。我国化工新材料技术积累的时间较短。二是高技术门槛的限制。化工新材料高技术的特点,决定其进入门槛高,需要长期技术积累,不能简单用发展传统大宗产品的办法发展新材料。三是科技进步规律对高技术发展约束的限制。四是市场利益竞争规律的限制。化工新材料处于化工利益格局竞争的制高点,未来真正的高技术买不来,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赵俊贵强调,目前中国快速崛起,带来发展化工新材料绝好的战略机遇。全行业一定要坚定信心,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快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发展。一要实施“补强工程”,加强传统化工产业和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改造优化,做优做强我国基础化工产业。二要实施“补短板工程”。着眼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抓紧扶持一批有一定研发基础、工程化基础,近期有可能产业化的项目,支持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三要实施“突破工程”。充分调动政府、央企、金融等各方资源,集中攻关突破。四是实施“卓越工程”。选择一批已有或未来有可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积极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产业链和一流产业体系。五是实施“引领工程”,超前布局一批未来制高点研究项目。

相关报告
  • 《专家指出重点:未来该发展哪些化工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化工新材料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生产的新材料,以及部分以化学合成的化工新材料为基础通过二次加工生产的复合材料。作为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关注的基础原材料,化工新材料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9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了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几个发展方向,有关科学家可以进行科研决策参考定位。 一、存在的问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王翊民分析了我国化工新材料主要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工业基础薄弱,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产业化核心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目前化工新材料仍然是我国石化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因技术问题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行业之一。    01)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导致产品品种少、生产规模小   我国化工新材料研究起步晚,加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尤其在高端领域严重依赖进口产品,同时我国化工新材料还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通用牌号较多,专用、特种等高性能牌号品种缺乏的问题。总体看,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以跟踪仿制为多,自主创新少。我国已完成产业化和中试的化工新材料上千种产品中,目前只有聚酰胺1212(PA1212)等极少数产品为世界首创。   02)工程转化能力薄弱、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国开展研究的大多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工程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如PA11,对位芳纶,碳纤维,聚碳酸酯。我国早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产业化研究,但至今仍无法拿出能和国际先进水平竞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产品。   03)应用技术研究落后、产品开发缺乏主动性   国内化工新材料企业普遍缺乏对产品的应用研究,对产品应用领域的开拓不够重视,造成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品的应用研究滞后,深加工技术落后,应用市场开发较弱,关联行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开发。研发的目标多是下游行业提出需求,化工新材料生产研发企业再根据需求来生产满足合乎用户要求的产品,缺乏主动性。   04)部分产品盲目投资突出、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资源紧张   我国化工新材料整体技术落后,少数技术较成熟甚至不成熟的产品却面临着盲目投资的问题。由于产能过大,导致企业开工率不足,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内部竞争加剧,产品利润率下降,资源供应出现紧张。   05)美中贸易摩擦加剧了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的困难   美中贸易发生争端后,化工新材料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的难度会增大。尤其涉及高精尖的技术,美国会加大控制力度,限制甚至禁止向中国出口。这又为我国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我国自主发展化工新材料技术带来了机遇。 二、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1、高端聚烯烃   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01)通过催化剂和关键配套原料技术的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己烯-1/辛烯-1等α烯烃共聚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等已有一定产业化基础的产品进一步提升规模、提高自给率,推动茂金属聚丙烯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02)大力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丁烯-1等国内产能规模较大,但国内开工率显著不足而产品仍大量进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特种聚烯烃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取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关键参数接近或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   03)加大研发投入,推动POE弹性体、EVOH、COC/COP等目前工业化生产尚处于空白的产品在现有研发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突破,打破垄断。   04)重视利用创新产品引领消费市场升级;注重细分市场领域研究。   2、工程塑料   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提升工程塑料生产水平   01)采用自主开发或引进技术适度建设聚碳酸酯项目,提高国内自给率;   02)提高聚甲醛、PBT、PMMA等已有产品的质量水平;   03)提升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已产业化特种工程塑料的生产规模;   04)促进一批国内目前尚属空白的特种工程塑料实现产业化,如PEEN(聚芳醚醚腈)、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CT(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酯)、特种尼龙、生物基尼龙。 消除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   01)优化CHDM生产技术,并扩大规模;   02)推进己二腈技术国产化,促进聚酰胺66发展;   03)扩大戊二胺、1,3-丙二醇等生物基材料的关键配套原料,并降低成本。   加强塑料改性、塑料合金技术开发   提高工程塑料对细分市场的适用性和产品性价比。特别是应对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强汽车改性塑料开发。   3、高性能合成橡胶   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01)提升传统大宗胶种的质量,发展溶聚丁苯橡胶和稀土顺丁橡胶;   02)重点发展溴化丁基、氢化丁腈、羧基丁苯、羧基丁腈、氟橡胶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   03)加快发展氢化苯乙烯类、聚氨酯类、聚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共混复合弹性体等;   04)提高异戊橡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替代天然橡胶;   05)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发展杜仲胶、蒲公英、银胶菊等非传统天然橡胶;   06)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通过发展复合橡胶提高橡胶材料的性价比   4、高性能纤维   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01)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PBO)等高端产品。   02)经济规模装置,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拉伸强度大于5500MPa的碳纤维产品量产。   03)加快系列化产品、差别化产品开发和配套助剂的国产化生产与性能提升。   04)“以应用促发展”,重视下游应用市场的开发及培育,高端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同时加快民用市场开拓。   5、功能性膜材料   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01)水处理用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反渗透膜以及污水治理和海水淡化用特种膜;   02)渗透汽化膜、有机蒸汽分离膜、工业气体分离膜、血液透析膜等特种分离膜;   03)PVA光学膜、TAC光学膜、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配向膜、聚酰亚胺柔性膜等光学膜;   04)太阳能电池用PVDF背板膜和EVA封装胶膜、薄膜型太阳能电池用柔性聚合物膜;   05)锂电池隔膜重在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提升功能,特别是提高膜材料的服役性能。重点发展特殊材料(如芳纶)涂覆的锂电池隔膜,着力开始限制传统锂电池隔膜新增产能,逐步调整锂电池隔膜的供给侧结构;   06)离子膜烧碱等电解工艺用强离子性、低电阻值全氟离子交换膜;   07)为功能性膜材料的配套专用树脂,特别是高性能氟树脂。   6、电子化学品   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重点:   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新能源电池、印制电路板四个领域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加快品种更替和质量升级,满足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   重点发展:   01)为集成电路配套的PPB级和PPT级高纯试剂、5N级(主产品纯度达到99.999%)及以上级别的电子气体、DUV和EUV级光刻胶(光刻波长为248nm和193nm);   02)为平板显示器配套的TFT液晶材料、OLED发光材料、TFT-LCD用偏光片及原材料TAC膜和PVA膜等光学膜材料;   03)加快新一代动力锂电池配套的高性能电子化学品的规模化,如高比能量高电压正极材料,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掺杂涂覆及新型锂电隔膜,高电压、宽温型、阻燃、长循环型电解液等。   7、生物降解塑料
  • 《“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1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并在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数字化转型、绿色安全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原联〔2022〕34号 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实《“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速石化化工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坚持创新驱动。着眼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社会责任关怀,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坚持开放合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相关行业间耦合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发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项以上关键新产品。 ——产业结构。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 ——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 ——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95%以上,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 ——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二、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一)完善创新机制,形成“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重点实验室、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整合行业相关研发平台,创建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领域创新中心,强化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试验检测等平台作用,推进催化材料、过程强化、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及加工应用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上下游合作机制等协同创新组织,支持地方合理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 (二)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布局基础化学品短流程制备、智能仿生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巩固提升微反应连续流、反应-分离耦合、高效提纯浓缩、等离子体、超重力场等过程强化技术。聚焦重大项目需求,突破特殊结构反应器、大功率电加热炉、大型专用机泵、阀门、控制系统等重要装备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着力开发推广工艺参数在线检测、物性结构在线快速识别判定等感知技术以及过程控制软件、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等控制技术。 (三)实施“三品”行动,提升化工产品供给质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有机氟硅、聚氨酯、聚酰胺等材料品种规格,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料、专用润滑油脂等产品。积极布局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金属元素高效分离介质、反应-分离一体化膜装置等新产品开发。提高化肥、轮胎、涂料、染料、胶粘剂等行业绿色产品占比。鼓励企业提升品质,培育创建品牌。 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强化分类施策,科学调控产业规模。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高端聚合物、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能力。严控炼油、磷铵、电石、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产能,加快低效落后产能退出。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产、总量控制、集聚发展的要求,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 (五)加快改造提升,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动态更新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鼓励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安全、节能、减排、低碳等改造,推进智能制造。引导烯烃原料轻质化、优化芳烃原料结构,提高碳五、碳九等副产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燃料、高端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煤制乙二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四、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六)统筹项目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家重大战略安排,统筹重大项目布局,推进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向原料及清洁能源匹配度好、环境容量富裕、节能环保低碳的化工园区集中。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构建原料高效利用、资源要素集成、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先进成熟、产品系列高端的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石化化工项目科学布局、有序转移。 (七)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发展,依法依规利用综合标准倒逼园区防范化解安全环境风险,加快园区污染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提升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园区内企业循环生产、产业耦合发展,鼓励化工园区间错位、差异化发展,与冶金、建材、纺织、电子等行业协同布局。鼓励化工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与其他行业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项目除外),引导其他石化化工项目在化工园区发展。 五、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八)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协同创新应用,打造特色平台。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融合,不断增强化工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产品流向等方面数据,畅联生产运行信息数据“孤岛”,构建生产经营、市场和供应链等分析模型,强化全过程一体化管控,推进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3-5家面向行业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中小化工企业借助平台加快工艺设备、安全环保等数字化改造。围绕化肥、轮胎等关乎民生安全的大宗产品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监测、精益化服务系统。 (九)推进示范引领,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发布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标准。针对行业特点,建设并遴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标杆。组建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化工工艺数字化模拟仿真、大型机组远程诊断运维等服务能力。基于智能制造,推广多品种、小批量的化工产品柔性生产模式,更好适应定制化差异化需求。实施石化行业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推动商用密码应用,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六、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十)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有序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高行业能效水平。拟制高碳产品目录,稳妥调控部分高碳产品出口。提升中低品位热能利用水平,推动用能设施电气化改造,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所排二氧化碳纯度高、捕集成本低等特点,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智能连续化微反应制备化工产品等节能降碳技术开发应用。 (十一)着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培育壮大生物化工。滚动开展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认定,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推进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大含盐、高氨氮等废水治理力度,推进氨碱法生产纯碱废渣、废液的环保整治,提升废催化剂、废酸、废盐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推进(聚)氯乙烯生产无汞化。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鼓励基于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质利用、生物炼制所需酶种,推广新型生物菌种;强化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实现对传统石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品研发应用,防控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十二)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石化化工与建材、冶金、节能环保等行业耦合发展,提高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碱渣、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磷钾伴生资源、工业废盐、矿山尾矿以及黄磷尾气、电石炉气、炼厂平衡尾气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有序发展和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动废塑料、废弃橡胶等废旧化工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 七、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十三)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实施责任关怀,支持企业、园区提高精细化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灭火救援力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推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实施。鼓励企业采用微反应、气体泄漏在线微量快速检测等先进适用技术,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等级,推进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和替代。 (十四)增强原料资源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拓展石化原料供给渠道,构建国内基础稳固、国际多元稳定的供给体系,适度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进口。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国际钾盐等资源开发合作。加强国内钾资源勘探,积极推进中低品位磷矿高效采选技术、非水溶性钾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多措并举推进磷石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稳妥推进磷化工“以渣定产”。加强化肥生产要素保障,提高生产集中度和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确保化肥稳定供应。保护性开采萤石资源,鼓励开发利用伴生氟资源。 八、加强组织保障 (十五)强化组织实施。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将重点任务统筹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任务落实。有关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务实推进相关工作,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相关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服务指导,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政策宣贯解读,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和民众合理关切,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对石化化工的科学理性认知。 (十六)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金融、区域、投资、进出口、能源、生态环境、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员工培训。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示范应用。 (十七)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化工新材料特别是改性专用料、精细化学品尤其是专用化学品等标准体系,生物基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再生塑料材料评价标识管理体系,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和污染物排放限额。探索基于碳足迹制修订含碳化工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参与全球标准规则制定,加强国际标准评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