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剂 助力高效绿色制备氨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础化学品之一,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但传统的合成氨工艺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反应,能耗高且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目前,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氨合成的电催化合成氨技术,被公认为是一种绿色节能的高效碳减排技术。其中,设计制备高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是该技术实用化的关键。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吴宇平教授课题组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的赵焱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证明,新型单原子催化剂“钼单原子负载的二维磷化硼催化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催化合成氨催化剂,有望大幅提高制氨的产率,减少物料和能量的浪费。相关成果发表于《能源与环境材料》上。

      目前,在全球低碳经济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影响下,开发新型绿色合成氨技术替代传统合成氨工艺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氨合成的绿色节能高效技术。

      “电催化合成氨技术实用化的关键,是要设计制备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为了筛选出这样的催化剂,我们用缺陷二维磷化硼(BP)作为载体材料,然后将12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分别负载于BP上,从中筛选出新型单原子合成氨催化剂。”吴宇平介绍,团队通过研究筛选发现,钼单原子负载的二维磷化硼催化剂材料,不仅具有高效的氮气活化还原合成氨能力,同时在抑制析氢竞争反应等方面性能同样突出。

      “合成氨本质上是一种还原反应。氮气分子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一定的惰性,钼单原子负载的二维磷化硼催化剂材料可以使其活化,从而促进还原反应过程;并且这种催化剂还能减少反应过程中氢气的释放,抑制析氢竞争反应。”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再春解释,相关研究证明,新催化剂对发展高效碳减排合成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报告
  • 《新型催化剂 助力高效绿色制备氨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0
    • 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础化学品之一,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但传统的合成氨工艺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反应,能耗高且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目前,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氨合成的电催化合成氨技术,被公认为是一种绿色节能的高效碳减排技术。其中,设计制备高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是该技术实用化的关键。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吴宇平教授课题组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的赵焱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证明,新型单原子催化剂“钼单原子负载的二维磷化硼催化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催化合成氨催化剂,有望大幅提高制氨的产率,减少物料和能量的浪费。相关成果发表于《能源与环境材料》上。 目前,在全球低碳经济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影响下,开发新型绿色合成氨技术替代传统合成氨工艺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电催化还原氮气合成氨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氨合成的绿色节能高效技术。 “电催化合成氨技术实用化的关键,是要设计制备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为了筛选出这样的催化剂,我们用缺陷二维磷化硼(BP)作为载体材料,然后将12种过渡金属单原子分别负载于BP上,从中筛选出新型单原子合成氨催化剂。”吴宇平介绍,团队通过研究筛选发现,钼单原子负载的二维磷化硼催化剂材料,不仅具有高效的氮气活化还原合成氨能力,同时在抑制析氢竞争反应等方面性能同样突出。 “合成氨本质上是一种还原反应。氮气分子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一定的惰性,钼单原子负载的二维磷化硼催化剂材料可以使其活化,从而促进还原反应过程;并且这种催化剂还能减少反应过程中氢气的释放,抑制析氢竞争反应。”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再春解释,相关研究证明,新催化剂对发展高效碳减排合成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佐治亚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混合催化剂 用于高效绿色制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8
    • 电化学水分解是一种绿色制氢方法。该过程涉及在使用催化剂(反应增强物质)的情况下,通过电力使水分子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以产生氢气和氧气。 据外媒报道,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佐治亚技术研究所(GTRI)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水分解工艺和材料,可以充分提高绿色制氢的效率。 佐治亚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混合催化剂 用于高效绿色制氢 该团队希望以混合材料为电催化剂,降低绿色制氢成本,并使其更耐用。目前,这一过程依赖于铂和铱等贵金属成分,这些元素既昂贵又稀有,是规模化电解制氢的首选催化剂。事实上,据市场研究公司Wood Mackenzie数据,在2020年的氢气年产量中,绿色氢气占的比例不到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催化剂的费用过高。首席研究员Seung Woo Lee表示:“此项工作旨在减少使用贵金属,增加其活性和使用选项。” 该团队强调,通过金属纳米颗粒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支持高性能混合催化剂设计。Lee表示:“在新催化剂设计中,研究人员采用更好的氧化物基底,其中使用的贵元素更少。”这些混合催化剂在氧气和氢气(裂解)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纳米级分析 这项工作借助于研究伙伴韩国能源研究所(Korea Institute Of Energy Research)的计算和建模,以及京浦国立大学(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和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X射线测量,后者利用了同步加速器,这是一种足球场大小的超级X射线。Lee解释说:“利用X射线,可以在水分解过程中,从纳米尺度上监测催化剂发生的结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探讨其在操作条件下的氧化态或原子构型。” GTRI的研究科学家Jinho Park表示,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降低绿色制氢过程中的设备成本门槛。除了开发混合催化剂外,研究人员还微调其控制催化剂形状以及金属相互作用的技能。关键优先事项是,减少系统中使用的催化剂,同时提高其耐久性,因为催化剂在设备成本中占主要部分。 “研究人员希望在不减弱性能的情况下,长期使用这种催化剂。这项研究不仅集中在制造新型催化剂上,还致力于理解其背后的反应机理。这将为该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见解。” 催化剂的形状问题 据介绍,关键发现在于,催化剂的形状在制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Park表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对于确定其是否能优化制氢非常重要。因此,研究人员试图控制催化剂的形状,以及金属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受益的关键应用包括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站(目前只在加州运营),以及微电网。目前,该团队正在与合作伙伴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探索高效制氢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