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安全基石,守护数字未来 | 中国电科发布“衡”系列安全解决方案与“量铠”抗量子密码系列产品》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23
  • 6月20日,中国电科网络安全创新发展大会暨电科日活动在北京举行,推出了“衡”系列安全解决方案和“量铠”抗量子密码系列产品。此次活动旨在应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网络安全法》等政策法规对网络和数据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电科副总经理俞承志出席并致开幕词。 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复杂场景的安全问题,中国电科发布了四款核心解决方案: 1. **“界衡”网络安全运营中心解决方案**:以“挂图作战”为核心,形成平台、团队、机制三位一体架构,实现监测、资产、情报、机制的一体化,打造常态化、实战化的网络安全运营体系。 2. **“流衡”数据安全统一管理解决方案**:突破数据安全流通与保护的平衡难题,通过广域采集、智慧发现、精准定位,确保持续治理和常态监测,为数据开发和流通构建合规、可信的安全能力基础。 3. **“钥衡”云上密码服务解决方案**:构建云上密码合规应用、数据安全隔离、业务敏捷接入、加密集约化服务及持续监控能力,提供易改造免改造机制,打破密码资源孤岛,实现全域合规的动态密码保护。 4. **“量铠”抗量子密码系列产品**:全面覆盖抗量子密码算法、协议、芯片、模块、设备、系统等,提供全栈矩阵防护,构建抗量子密码迁移体系,融合国密技术实现混合加密,保障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的长期数据安全,支持当前密码设备向抗量子能力的平滑升级。 此外,大会还举办了数据安全和工控安全平行交流座谈,汇聚多方专家,共同探讨政策、技术与实践。
  • 原文来源: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506/t20250620_666739.html
相关报告
  • 《筑牢海上风电安全防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7月2日凌晨,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浮吊船“福景001”轮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走锚遇险。近年来,风电行业安全事故呈上升态势,尤其今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风电抢装使得原本就很紧迫的施工周期不断压缩,一些深层次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低价竞争、施工质量不稳定、运维脱节、管理严重缺位等。安全是生命之本,总结海上风电安全事故的过往教训,防微杜渐,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海上风电乘政策之风远航。 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 高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市场规模高速增长。风电产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的领域,利好政策不断,行业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远超其他国家,高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690万千瓦,同比增长4.5%。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我国204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或将超过整个欧盟地区,减排能力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 海上风电具备受限小、发电量高等多项优势。一方面,我国海上风电资源量充足。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海上风电能量密度大于陆上风电,年发电量较陆上风电可多出20%—40%。同时,海上风电的波动性相对较小,不会因为昼夜问题造成发电量“清零”。另一方面,海上风电更少涉及占用土地、噪声污染等制约因素,能够连片开发。同时,就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耗电量最大的往往是沿海发达城市,而传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发展海上风电有利于缓解能源供应与经济重心逆向分布的问题。 但同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还存在资源测量的全面性和精确度欠缺、岩土和结构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阻碍。一是近海风资源普查和详查不够细致全面,不能支撑高分辨率的近海风能资源图谱,使得风电场的选址、机位布局、风电机组选型等系列工作精准度不足。二是岩土工程技术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原位测试手段,极有可能因为测试过程执行不到位造成相关土体参数缺失。三是对大功率风电工程的风电机组叶片和耐久性、防冰冻、抗腐蚀、耐火性海洋材料的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不到位。 三重隐患威胁风电产业安全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共发生超35起相关事故,主要表现为火灾和倒塔,其次集中于吊装和运输环节。海上风电产业链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安全隐患点位较多,包括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整机组装、投产运营、检验认证、电场退役,以及配套服务等环节,需要保持各环节连接畅通,否则极易埋下安全隐患。 风电产业的特殊性对人员技术提出较高要求。风电机组体积、重量庞大,有些部件重量达数吨,甚至数十吨,靠人力无法移动,只能由相关机械设备或工装解决。同时,风电机组的桨叶、轮毂、主轴、齿轮箱轴系、联轴器、发电机转子等部件的转速高达1800转/分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而固定部件和转动部件的连接处更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高危区。这些都对机械设备的质量、可靠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目前,造成风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是造成风电事故的首要因素。为吸收更多质高量大的风能,风机的高度随着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的加大不断增高。雷击是自然界对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最大危害之一。雷电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极可能造成风电机组叶片损坏或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器件烧毁等毁灭性灾害。所处区域不同,风电项目受到的自然灾害程度也有所差异。北方地区主要是陆上风电场,常会遭受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海上风电场,场址往往远离陆地或处在潮间带地区,面临更险恶的自然环境或不够完善的自然条件,极易受到台风、海啸或盐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 二是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开发商一味追赶工期,无法保证海上风电建设的技术含量、品质要求及施工人员的水准,致使早期投产的部分老旧机组破损严重,大大降低了安全可靠性,甚至引发倒塔事故。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在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低价中标、原材料管理不善、使用劣质设备保市场占有率等行径尚未根绝,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特别是在 “抢装”潮期间,为了赶工期、控成本,一些风电企业对于供应商提供的存在质量的零部件,甚至部分不符合出厂条件的零部件,都是“抢”字当头,“先装上了再修”,这无疑加大了风电建设和运营的风险,埋下了安全隐患。 此外,有些在役多年或延迟退役的风机,其关键部件的性能处于老化边缘,导致运行故障频出。有些风电机组由于早期工艺水平不够先进,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电气系统等部件存在故障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机组接近或超过质保期。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超出质保期的风电机组有近10万台,规模达1.2亿千瓦。 三是部分从业人员技能不足,易导致操作失误。当前,风电行业部分从业人员无上岗资质,缺乏足够的相关技能水平,安全操作意识薄弱,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遇到风电机组运行发生错误或偏差时,不能按规章程序要求操作,仅凭主观意识盲目处理,措施失当,易造成“二次犯错”。 风电“抢装潮”埋下诸多安全隐患。2020年起,风电业主为获得高补贴电价,短期内仓促上马了大量工程,致使近两年项目施工需求大增。部分开发商一味追求建设进度,忽视了风电场建设的质量与本质安全。特别是部分位于边远地区的电场,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现场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防护措施缺乏针对性,不乏违规操作、上岗人员培训流于形式等漏洞。 四措并举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海上风电产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海上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海上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合理规划,统筹开发。重视对海域风资源的精准评估,提炼汇成高精度数据集,整合海洋相关态势重点要素,搭建汇总风能观测与捕捉、海洋气候变化规律、自然灾害预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平台。 其次,建立适应海上风电行业特点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当前,风电场项目施工一般通过转包或外委的形式操作。探究安全事故发生的源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外委合作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风电机组大部件运输车辆及吊装工序的审查,风电场吊装车辆、操作人员的日常记录检查和审核等,确保工序合规合理,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加大力度研发本质安全型海上风电设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海上风电机组的本质安全设计水平,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风电机组、零部件、海装船、运维一体化,加快主轴承和控制系统、大型化和轻质化叶片、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应用进程,在确保安全性、可靠性、时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加大力度推进10兆瓦等级机组的性能提升与规模化应用,继续深入开展抗台、抗冰以及更大容量机组技术的论证探讨,增强抗击外部恶劣环境的能力,为开发深海项目做好储备。推动科技创新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 最后,加强员工培训和从业人员管理。定期开展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增加应急演练频次,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一要确保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尤其是塔吊司机必须经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风机关键岗位,特别是高处安装人员必须持有高空作业证和低压电工证。二要严格规范检查制度,施工作业前,严格把关吊装车辆的检验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吊装作业工具是否完好无损,作业现场环境是否合乎要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 《合作 | 英飞凌携手池安量子共同开发抗量子攻击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26
    •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 (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 近日宣布与密码技术初创公司池安量子(Chelpis Quantum Tech.) 合作 ,推出结合英飞凌符合TPM 2.0 标准的硬件高端安全芯片OPTIGA™ TPM SLB 9672以及池安量子的软件密码技术所打造的 Edge-to-Cloud 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赋予终端设备从硬件层到云端应用层,跨越多个层级分布安全功能的能力。此解决方案采用零信任架构 (Zero Trust Architecture) ,提供产品的用户凭证及授权认证,并在固件更新方面导入多重安全管理机制,包括支持可阻挡量子计算攻击的后量子密码技术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端到端加密技术(E2EE)、产品端点认证 (Secure Device Provisioning) 等。此解决方案提供能够防范多种网络威胁的保护措施,如防止设备软件平台遭篡改、软固件的不合法更新以及阻挡外来病毒入侵等。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维持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在制造相关产业中,工业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意识到 IT /OT 之间的相互连接可以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利润。然而,IT/OT 的融合是一个需要逐步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考虑。 新推出的安全解决方案结合英飞凌在信息安全硬件方面的 TPM 2.0技术及池安量子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软实力,解决制造业相关的安全性问题,例如:OT 系统往往跟不上攻击演进的速度,因此容易受到各种网络攻击,例如恶意软件、勒索软件等。此外,许多 OT 系统缺乏加密,也容易受到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访问的风险,而拥有 OT 系统访问权限的员工的部分行为,也可能会对这些系统的安全性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导入 IT 后,如何确保产品的高可用性、保持原有功能不受影响及预防变动成本太高等考量,都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池安量子以英飞凌的OPTIGA TPM芯片做为可信任根 (Root of Trust),打造其信息安全强化解决方案,通过零信任架构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及篡改,其次,通过产品金钥加密、产品凭证、产品签章等多重保护机制,让产品在出产时,便具有身份认证的安全设计, 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也替产品端点认证多加了一层保障。 该款Edge-to-Cloud 解决方案预计将导入到自动化设备领导厂商盟立的MS智能控制电脑上,部署于多个实际应用场景,为盟立及其客户提供强大的信息安全防护。通过此方案,除了让安全性全面升级外,也让盟立出产的自动化设备MS注塑机都具备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可供溯源并防止设备资料遭篡改或窃取,实现盟立智能设备云iEC的安全存取,让产品在工业4.0 (IIoT) 时代更有竞争力。此外,池安量子的后量子密码技术可协助自动化设备抵挡未来的量子计算攻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安全防护做好准备。 英飞凌科技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大中华区)经理田沛灏表示:“数字化转型将推动企业对于信息安全产生更强大的需求,企业连接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软硬件全方位的安全解决方案已然成大势所趋。此外,后量子密码学也将成为未来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高兴能与池安量子合作,结合英飞凌的硬件安全芯片与池安量子在算法以及后量子加密技术领域的专长,一同为企业打造一个安全且可靠的数字化转型体验。” 池安量子总经理池明洋表示:“英飞凌与池安量子合作开发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后疫情时代带来的远程工作、云端服务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智能制造,也适用于车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和金融产业等行业,例如,通过数据保护和加密为企业提供安全的运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