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高速光接收芯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5-15
  • 2023年3月,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李显博副教授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俞捷教授合作,在高速光接收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Dual-Photodiode Differential Receivers Achieving Double Photodetection Area for Gigabit-Per-Second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为题,发表于芯片设计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JSSC,DOI:10.1109/JSSC.2023.3247950)。李显博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这是中山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JSSC上发表论文。

    高速光接收机在光纤通信、无线光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传统的高速光接收机中,提高光电探测器件的有源感光面积往往会增大器件的寄生电容和载流子渡越时间,从而降低系统带宽。因此,现有的高速光接收机的有源感光面积往往比较小,不仅会影响接收光功率及信噪比,而且也增加了光路对准的难度。针对这一难题,课题组突破传统高速光接收前端架构的局限性,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采用自适应直流光电流消除技术的新型差分双探测器光接收前端架构。该架构采用差分方式连接两个光电二极管,并引入自适应的直流光电流消除电路来解决差分连接的光电二极管所导致的直流失调问题,从而可以在不影响带宽、噪声等关键性能的前提下将现有高速光接收机的感光面积提高一倍,极大改善了光接收机的性能。与已有的差分光接收前端需要两束差分入射光不同,所提出的新型差分光接收前端可对单束入射光实现差分接收,大大降低了系统复杂度。此外,该研究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对结构的电流复用跨阻放大器,以进一步提高光接收机的灵敏度。芯片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差分光接收前端架构能将光接收芯片的误码率降低三个数量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相关报告
  • 《突破 | 吉林大学研究团队在集成光子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6-06
    • 日前,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超快光电技术研究团队在集成光子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以“Non-Abelian braiding on photonic chip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飞秒激光直写技术是一种将脉冲激光光束聚焦于材料表面或内部,通过激光焦点与材料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材料性质改变的微纳加工技术。得益于其独特的加工方式,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可以实现任意三维形状结构的加工制备,这给片上三维光子集成提供了可能。然而,当前成熟的片上光子器件的设计原理大多是面向二维芯片,面向第三个空间维度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将片上光子集成推广到三维,除了可以在物理空间上为提高器件的集成度提供直接解决方案,更可以提供新的物理自由度用于设计新型片上光子操控手段。 图.光子芯片上多个光子态的非阿贝尔编织实验 针对飞秒激光直写三维光子芯片的巨大应用潜力,研究团队提出并在芯片上成功验证了一种新型三维光子集成与操控机制??非阿贝尔编织机制,用于实现片上光量子逻辑等应用。非阿贝尔编织的概念最早在凝聚态领域被提出,用于实现受拓扑保护的量子计算。非阿贝尔编织本质上是实现一个幺正矩阵变换,因此可以利用光学体系中的贝里几何相位矩阵来实现这一操作。 沿着这一思路,研究团队在光子芯片上成功实现了多达五个光子模式的非阿贝尔编织现象,通过激光实验和单光子实验分别验证了非阿贝尔编织的重要特性---编织结果依赖于编织顺序,并通过巧妙的干涉实验提取了非阿贝尔规范势引起的贝里相位矩阵。该编织机制具有非常好的可拓展性,通过拓展编织模式的个数和编织步骤可以构造丰富的贝里相位矩阵,面向片上光量子逻辑等应用。未来通过拓展非阿贝尔编织机制到其它光学系统中,利用贝里相位矩阵作为新的自由度,将为研究者们提供更多的手段来操控光子。
  • 《突破 | 上海光机所在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谢鹏研究员团队在解决“光芯片上高密度信息并行处理”难题上取得突破,研制出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流星一号”(如图1所示),实现了并行度>100的光计算原型验证系统。 图1.超高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流星一号” 光计算作为非冯?诺伊曼结构代表,具有可扩展、低功耗、超高速、宽带宽、高并行度的天然优势,是后摩尔时代破解高维张量运算、复杂图像处理等大规模数据快速计算的关键技术,为人工智能、科学计算、多模态融合感知、超大规模数据交换等“算力密集+能耗敏感”场景提供硬件加速。过往几年,学术界和产业界持续对光计算芯片的矩阵规模、光学主频开展深度探索,以台积电的光计算芯片矩阵规模(~512x512)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光计算光学主频(>100GHz)为典型代表,分别呈现逼近工艺极限和物理极限的趋势,进一步取得突破难度颇大。因而,有效扩展计算并行度是光计算性能提升的前沿发展方向,也是光计算迈向实用的必由之路。 上海光机所研究团队围绕光计算技术并行度提升,创新超高并行光计算架构(如图2所示),破解光计算芯片的信息高密度信道串扰抑制、低时延光信号高精度同步和跨尺度高密度器件集成等核心挑战,在融合了多波长光源、高速光交互、可重构光计算、高精度光矩阵驱动和并行光电混合计算算法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全新片上并行光计算集成芯片系统。该系统核心光芯片全部自主研制,包含了自主研制的集成微腔光频梳(频率间隔~50GHz,输出光谱范围>80nm,可支撑波长复用计算通道数>200),作为芯片级多波长光源子系统;自主研制的大带宽、低时延、可重构光计算芯片(通光带宽>40nm),作为高性能并行计算核心;自主研制的高精度、大规模、可扩展的驱动板卡,作为光学矩阵驱动子系统(通道数>256);基于该光子集成芯片系统,首次验证了并行度>100的片上光信息交互与计算原型;在50GHz光学主频下,单芯片理论峰值算力>2560TOPS ,功耗比>3.2TOPS/W。 此研究进展为突破光计算的计算密度瓶颈,提升光计算性能开辟了新途径,为发展低功耗、低时延、大算力、高速率的超级光子计算机带来了可能性。 图2.超高并行光计算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