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智能化引领 推动重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2018年以来,重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坚持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重要原则,把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更大、创新发展的基础更牢、智能化发展的氛围更浓、企业发展的环境更优,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趋缓、缓中有进、进中出新的发展态势。

    2018年工作成效

    (一)抓实“新苗栽植”,培育了产业新动力。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并永久落址重庆。期间签约大数据智能化项目501个,智能产业加速聚集。集成电路汇聚了万国半导体、SK海力士等20余家重点企业,为逐步建成国内重要的功率半导体基地奠定坚实基础。机器人产业初步形成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全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产值同比增长32.1%。智能网联汽车基本建成汽车后服务、车载终端、智能交通等3条全产业链。全年新引进共建联合微电子中心、紫光西南芯片研发中心等亿元以上项目316个;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医疗器械等产品产量增幅均超50%,智能产业规模增长20%。深化“BAT”、华为、京东合作,数字产业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二)抓实“老树新枝”,增强了制造竞争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建成投用。腾讯智能超算中心、阿里云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加快建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助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实施方案,出台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等系列政策。实施203项智能化改造项目,76个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67.3%,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9.8%。启动传统行业技改专项,积极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等集成应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31.7%。全市工业云平台应用率37.4%,生产设备数字化率41.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3.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8.6%。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宗申动力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带动企业技术研发、设备投资11亿元,制造技术绿色化率和制造过程绿色化率提高20%以上,资源环境影响度下降15%以上。

    (三)抓实“育种蹲苗”,提升了企业创新力。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全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近320亿元,增长13.9%,研发投入强度达1.4%左右,有研发活动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企业分别增长20%、24%,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加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力度,266家企业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企业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50家企业建设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施耐德电气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在渝落户。加大重大技术攻关力度,聚焦智能制造、智慧示范等重点,组织实施项目1495个,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四)抓实“修枝剪叶”,激发了发展新活力。高效率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施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10家民营企业上榜“制造业500强”,比2017年新增3家。制订中小企业“万千百十”成长计划,新设立企业12万户。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放管服”改革,一般工业项目拿地至开工审批时间由50天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专项资金管理审批公示、资金拨付办理由90天压缩至30天。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缓解企业融资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出台降低制造业成本政策措施等,全面放开工业大用户直供电交易门槛,降低用电成本9亿元;龙头企业本地配套采购降低企业进项物流成本3亿元。全面推进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三服务”专项行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337项。

    2019年工作打算

    (一)更加突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健全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做大产业规模,确保产值增长30%以上。大力发展传感器产业,努力构建多品种、规模化、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全力构建起新的支柱产业雏形。推动用友网络、阿里飞象工业、浪潮云、紫光云等平台拓展服务领域。

    (二)更加突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制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培育目录和计划,深入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5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设备改造升级;400家企业建设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认定1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15家企业建设应用企业级或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推动30家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云端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营维护的示范企业。

    (三)更加突出支柱产业稳定增长。毫不动摇做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着力引进整机和重点配套零部件,加快发展核心模组和零部件,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竭尽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发展,通过整车企业产业链改造提升,促进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模式,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运用智能制造模式等举措,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品质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四)更加突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平台机遇,积极培育3到5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内设研发机构50家以上。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引进和培育独立法人的企业研发机构5到10家,新培育市级示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家。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小试中试、样机模具等,强化科技服务业支撑。

    (五)更加突出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密切关注智能产业前沿态势,全力筹备举办第二届智博会。科学谋划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促进“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坚持引资、引技、引智于一体,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集成、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引进一批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重点项目,不断加大产业发展后劲。

相关报告
  • 《五大举措推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5-20
    • 5月13日,全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在宁夏银川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刘长青出席会议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做工作报告。 会议透露,2018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行业完成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利润总额8079亿元,同比增长9.7%;企业人均创造业务收入98.06万元,同比增长9.6%。软件行业研发强度达到10.4%,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突破110万件。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约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信息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6.8%。全国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33.7%、24.7%与7.6%。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增至68.6%和48.5%。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80%。形成了50余家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部分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60万台(套),涌现一批创新工业App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工控安全检查评估覆盖全国7000余家工业企业超过5万台(套)的工控系统,同比分别增长38.1%和56.8%。 会议认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化融合面临新机遇;软件定义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软件的创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工控系统安全风险日益加剧,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刻不容缓。 会议要求,2019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软件产业生态,持续拓展信息消费新空间,强化工业信息安全产业支撑,全力推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优化融合发展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定新时期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制造业“双创”推进机制。 二是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同步推进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探索多方共赢的市场化路径,构建资源富集、协同共享、开放共赢的平台生态。完善平台体系,加强市场培育,强化组织协调。 三是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软件定义”,加强前沿新兴领域的生产力布局,加速产业做大做强。抓好软件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抓好先进产业集群建设,抓好新兴领域发展,抓好软件的价值评估。 四是推动信息消费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丰富信息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增加优质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完善政策体系,提升供给能力,优化消费环境。 五是持续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聚焦培育工控系统产品、企业和生态,加快发展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加快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工业信息安全产业,继续做好电子认证行业监督管理工作。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26
    • 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一要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二要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三要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四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五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基化纤原料、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鼓励龙头企业在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 指导意见要求,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 加快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发展方面,意见提出,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反应技术瓶颈,加强纤维可降解性能评价,引导下游应用。 目前,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4%。先进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化纤新材料是纺织行业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部分关键原料和装备存在短板等问题对行业制约越发凸显,碳目标任务对化纤工业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从产业链创新、高端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三品”战略等方面,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为推进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指导意见》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