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杜鹃花类菌根真菌集合群落促进杜鹃花属物种共存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9-08
  • 横断山作为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众多高山和亚高山植物的分化中心,区域内大量近缘物种常分布于同一局域群落中,孕育出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但这些物种长期稳定共存背后的生态与进化机制仍不清楚。限制相似性假说(limiting similarity)认为近缘物种能够通过在关键生态位上的分化达到稳定共存。然而,以往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更易观测的地上植物本身,对地下微生物如何影响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不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常能够与共生真菌形成互利共生的菌根结构,影响植物体与养分吸收等重要生态过程,但共生真菌在促进近缘物种共存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rM)特指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欧石楠属(Calluna)和越橘属(Vaccinium)等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与真菌形成的专性共生结构,相比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结构,其具有更高的宿主特异性。杜鹃花属是横断山植物区系中的第一大属,物种多样性丰富,又是ErM类菌根植物的典型代表,其在局域尺度内常形成多个近缘种共存的群落格局,是探究山地生态系统中菌根真菌如何影响近缘物种共存的理想对象。然而,我们对ErM菌根真菌如何介导杜鹃花属植物物种共存与维持等问题的认识十分有限,亟待回答。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连明研究组和李德铢研究组,依托高黎贡山南段建立的海拔梯度森林群落样带(GMT),长期开展群落构建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如Luo?et al.?2023,?Journal of Biogeography;Ma?et al.?2024,?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Luo?et al.?2024,?New Phytologist),研究团队最近以GMT样带中不同海拔梯度分布的20种杜鹃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整合系统发育信息、功能性状、菌根真菌群落数据以及环境数据,运用群落与集合群落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植物地上部分生态位分化与地下部分真菌群落分化如何影响近缘物种的共存(图1)。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和宿主对ErM真菌的α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图2),宿主植物特性是Er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群落生态学分析表明,杜鹃花属植物在不同海拔梯度群落中往往表现出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上趋同,表明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偏好相似的生态位。然而,即便在同一群落中,不同杜鹃花属物种根系内的ErM真菌群落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高海拔地区尤为显著。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海拔升高,杜鹃花属物种与菌根真菌之间的互作网络表现出更高的专一性(图3),也即杜鹃花属植物与ErM真菌的互作关系更加特化。这表明,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中,植物—菌根真菌的稳定共生关系可能是维持近缘物种共存的重要生态机制,在将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需要同时对宿主植物和及其共生的菌根真菌予以关注。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杜鹃花属群落中根系真菌群落组成与互作网络特化程度的驱动因素,明晰了菌根真菌在近缘物种共存与多样性维持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也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目前,相关成果以Ericoid mycorrhizal fungal metacommunity facilitates closely related?Rhododendron?species coexistence为题,发表于植物学国际主流期刊?New Phytologist。昆明植物所罗亚皇副研究员和马梁梁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高连明研究员、李德铢教授(现山东农业大学)和刘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rc W. Cadotte?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Sebastian Seibold?教授和邹佳运博士、景德镇学院叶林江博士、昆明植物所已毕业的博士生谭少林、郑伟、宋洁,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莫智琼和硕士研究生郁彬、李彩云和钱永辉等参与了此项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71621,3207154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XDB3100000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1392)、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计划(XDYC-QNRC-2022-0026)、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0200)、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7001)和“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的资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团队得到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及其隆阳分局和腾冲分局的长期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kib.cas.cn/xwzx/kyjz/202508/t20250829_7945085.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鹃花属系统发育与多样化历史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也是我国种子植物最大的属,在全球有1000余种,其中中国约590种。快速辐射演化和频繁的自然杂交事件使得杜鹃花属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存在挑战性。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杜鹃花属植物分布和分化中心之一,拥有该属物种320余种,其中约三分之二为区域特有种。因此,杜鹃花属在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的多样化历史备受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连明团队/李德铢团队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Richard Milne、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教授Peter Hollingsworth合作,对杜鹃花属物种进行广泛取样,获得了杜鹃花属全部8亚属12组共161个物种的浅层基因组数据,包含该属在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约45%的物种。该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通过系统发育重建、分化时间估算和物种多样化速率等分析探究了杜鹃花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多样化历史。   研究表明,叶绿体基因组能够较好地解决杜鹃花属的亚属间和多数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前期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数据推断的系统发育比较,研究发现杜鹃花属包括13个稳定的单系分支;核和质体系统发育之间的强烈冲突则表明,深度分支可能发生过杂交/基因渐渗等网状进化事件。叶状苞杜鹃亚属(R. subg. Therorhodion)在始新世(约56 Mya)分化出来,经过始新世和渐新世(约32 Mya)的地史变迁,在中新世早期(23.8 ~ 17.6 Mya)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约6 Mya之内)快速多样化形成了核心杜鹃属(共12个分支)的10个支系。以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为分化中心的两个亚属(代表了区域内90%以上的物种)多样化历史各不相同。杜鹃花亚属(R. subg. Rhododendron)在中新世早期(20.1 Mya)起源,多样化速率在随后(约16.6 Mya)显著增加,此后(约13.7 Mya)再分化出适应高海拔(Clade RH)和适应低海拔(Clade RL)的两个分支,这与横断山-喜马拉雅山脉中新世中期(约17 ~ 14 Mya)持续的地质构造事件并隆升至接近现今海拔高度相吻合。持续活跃的造山运动、气候变冷和亚洲夏季风加剧等因素导致的复杂地形、异质生境和扩散障碍等,促进了这两个分支发生平行的辐射物种形成。另一个以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为分化中心的亚属常绿杜鹃亚属(R. subg. Hymenanthes)则起源于中新世早期稍后(19.5 Mya),其冠群在中新世晚期(约10 Mya)开始分化,且多样化速率开始时较缓慢,而在早上新世(约5 Mya)扩散到横断山-喜马拉雅地区后发生快速辐射分化成种,其净多样化速率是杜鹃花亚属的近5倍。这可能是亚属常绿杜鹃亚属在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地区的扩散所致,同时,上新世的全球气候变冷和季风加强可能直接影响它的分化速率。常绿杜鹃亚属虽有一些分支仅包含适应高海拔的物种,但多数分支同时具有适应低海拔和高海拔的物种;与杜鹃花亚属相比,其海拔偏好可塑性更强,表明该亚属多样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该研究对理解横断山-喜马拉雅地区的物种多样化形成历史与适应性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   相关研究成果以Resolution, conflict and rate shifts: insights from a densely sampled plastome phylogeny for Rhododendron (Ericaceae)为题,发表在Annals of Botan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及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养资助项目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挖掘野生杜鹃树皮粗糙、光滑关键调控基因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杜鹃花泛指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中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杜鹃花种类繁多,花、叶兼美,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其中高山杜鹃花冠硕大、花色绚丽、颜色丰富、株型优美、四季常绿,不仅可作高档盆花,还是园林绿化的珍贵树种和桩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以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及其后代杂交群体(Rhododendron agastum)为研究对象,开展关键功能基因挖掘研究。研究团队对2种杜鹃及其杂交后代、260份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分析获得了5,328,800个高质量的SNPs;通过系统发育和群体结构分析,揭示了(图1)杂交后代群体与亲本马缨杜鹃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2种杜鹃及其杂交后代群体间分化程度和群体内个体多样性程度较高;通过对19种重要园艺性状的表型观察、测量和统计,发现不同群体杜鹃的树皮粗糙程度不受环境影响。结合GWAS、选择性清除分析和转录组测序表达模式分析等方法,研究人员鉴定到了4个与树皮粗糙程度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利用RT-qPCR对表达结果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