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颠覆常规!细胞利用脂滴抵御病毒和细菌感染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0-2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的免疫防御机制。这种机制是由能够吸引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细胞器---脂滴(lipid droplet)---协调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 ,论文标题为“Mammalian lipid droplets are innate immune hubs integrating cell metabolism and host defense”。

    脂滴是我们的细胞积累营养物的细胞器,这些营养物以脂肪的形式为细胞的功能发挥提供必要的能量。比如,脂滴为心脏的跳动、肝脏的代谢功能或肌肉的运动提供能量。论文共同通讯作者Albert Pol教授说,“脂滴就像我们细胞的储藏室,我们把以后要用的食物积累 在这里。这发生在所有真核细胞中,从酵母或昆虫到植物或哺乳动物。”

    当病毒或细菌感染宿主细胞时,它们需要大量的营养物来增殖,并让它们达到脂滴。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为了应对感染,脂滴将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组装在一起而形成复合物,在这些复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协同作用,对抗病原体并消灭它。 这是一种会在身体所有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巨噬细胞等免疫系统细胞所特有的。在昆虫身上也观察到了这种防御策略,这说明了它在我们先天免疫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细胞先天免疫的关键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细胞会在脂滴上放置大量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通过比较了正常细胞和受感染细胞中脂滴的表面积,他们总共确定了400种候选蛋白,当与病原体接触时,它们将发挥脂滴的保护功能。论文共同通讯作者Marta Bosch解释说,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着重关注其中的6种蛋白,我们证明它们在感染不同类型的细菌时保护宿主细胞。”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Miguel Sánchez-álvarez说,“这些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集中在宿主细胞内的单个区室中,在那里,它们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减少它们的毒性,并允许细胞的其余部分正常运作。”

    此外,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策略可以产生广谱反应,也就是说,存在许多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它还允许产生协作机制来攻击感染。这些作者解释说,“蛋白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例如,一个蛋白破坏病原体的膜,另一个蛋白破坏它的基因组物质 。”

    Pol说,“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脂滴在感染过程中服务于病毒或细菌,然而,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鉴于对当前抗生素普遍存在的耐药性,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可能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阻止感染。”

  • 原文来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4/eaay8085;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4/294;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scientists-mechanism-cellular-defense-viral.html;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79731.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揭示基因CIITA诱导人细胞抵抗埃博拉病毒和SARS样冠状病毒感染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8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弗吉尼亚梅森大学贝纳罗亚研究所、凯斯西储大学、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MRIGlobal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保护途径,该途径靶向几种不同大流行病毒中的共同弱点。他们发现这种途径可以保护细胞免受埃博拉病毒和诸如SARS-CoV-2之类的冠状病毒感染。这些新发现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参与抵抗病毒感染的细胞机制,从而为治疗未来病毒性传染病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2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HC class II transactivator CIITA induces cell resistance to Ebola virus and SARS-like coronaviruses”。 这项研究阐明了所发现的两个基因的全新作用,以及抑制病毒融合和进入人体细胞的独特方法,这使得我们离下一代抗病毒疗法更近了一步。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转座子介导的基因激活筛选方法,寻找可以阻止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新基因。 这种新的筛选策略可作为发现针对其他危险病原体的抵抗机制的蓝本。利用这种策略,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了基因CIITA(MHC class II transactivator,MHCII类反式激活蛋白)通过激活第二个基因CD74的表达,诱导人细胞系产生抵抗力。作为CD74的一种形式,p41破坏了称为组织蛋白酶(Cathepsin)的细胞蛋白酶对埃博拉病毒蛋白外壳上的蛋白的加工。这可以阻止这种病毒进入细胞和感染。p41还会阻断包括SARS-CoV-2在内的冠状病毒的组织蛋白酶依赖性进入途径。 论文通讯作者、弗吉尼亚梅森大学贝纳罗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Adam Lacy-Hulbert博士说,“发现这些新的细胞保护途径对于理解我们如何破坏或改变病毒感染周期以触发更好地抵抗诸如埃博拉病毒和SARS-CoV-2之类的病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新策略有助于我们找到传统基因筛查所忽略的机制。” 这些发现说明了以前被认为参与更传统的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基因的新作用。比如,CIITA被理解为对免疫细胞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之前并没有将它视为细胞抵御病毒感染的一种方式。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凯斯西储大学病理学讲师Anna Bruchez博士说,“作为一名病毒学家,我感到兴奋的不仅是这对埃博拉病毒的意义,还有对其他病毒更广泛的影响。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许多病毒都使用组织蛋白酶来帮助它们感染细胞。幸运的是,当SARS-CoV-2出现时,我最近搬到了凯斯西储大学,并能够利用它的专业BSL3实验室来证明CD74途径也阻止了这种病毒的内体进入。因此,这种抗病毒机制可以对抗许多不同的病毒。” 论文共同作者、弗吉尼亚梅森大学贝纳罗亚研究所研究员Lynda M. Stuart博士说,“我们真地不了解阻断病毒感染的细胞机制,这限制了我们有效应对流行病的能力,包括今年的新冠冠状病毒疫情。我们真地需要能够阻断所有病毒的疗法,包括未知的未来病原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找到病毒攻击的共同途径,然后开发阻止这些漏洞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展示了一种可以通过改造细胞来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我们希望我们的新见解将为科学家门开发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开辟新的途径,以治疗影响全世界数百万人生活的病毒性传染病。”
  • 《Nature:外泌体能够抵御细菌毒素,对抗超级细菌感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1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又称“超级细菌”,是1961年首先在英国发现的一类感染性革兰氏阳性致病菌。最开始MRSA的传播仅限于医院内感染免疫缺陷患者等易感人群,目前MRSA已发展出社区传播趋势,导致健康非易感人群个体的感染甚至死亡【1】。MRSA的危害性主要源于其能够分泌成孔毒素破坏宿主的细胞膜结构,引起细胞膨胀和溶解,最终导致细胞功能丧失甚至坏死,给宿主带来致命伤害。MRSA导致的严重感染是全球公共健康的巨大威胁,因此开发针对MRSA等严重病原菌的治疗策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近日,来自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的Victor J. Torres和Ken Cadwell教授合作在Nature发表了题为“Decoy exosomes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bacterial toxi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ATG蛋白能够促进外泌体的释放,进而在体外结合多种病原毒素,协助宿主抵御病原菌的感染。 先前有研究表明从小鼠中获得的表达自噬蛋白Atg16l1的原代细胞,在α-毒素存在的情况下,金属蛋白酶ADAM10总体表达水平增加且细胞更容易发生裂解【2】。与之一致的是,作者发现,ATG16L1敲除后,人肺泡上皮细胞系A549的细胞表面以及总体ADAM10的表达水平均上升。用α-毒素处理ATG16L1敲除型细胞后,细胞死亡率上升,而ADAM10敲除型细胞则具有抵抗性。ATG16L1介导的磷脂酰乙醇胺与泛素样分子LC3的结合对自噬体生物发生以及随后的溶酶体降解底物必不可少【3】。抑制ATG16L1的结合因子ULK1(ATG16L1或ATG5上游激酶),细胞表面的ADAM10水平与ATG16L1敲除型细胞的表达水平一致,均有增加。 用溶酶体酸化抑制剂处理A549细胞,改变内吞体至细胞膜的运输循环后,总ADAM10以及自噬底物SQSTM1的表达水平增加,细胞表面的ADAM10表达水平则降低,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膜表面ADAM10表达水平没有改变,表明溶酶体抑制剂不能影响所有的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ADAM10表达水平改变与溶酶体途径无关。同时,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也不能影响ADAM10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ATG蛋白降低细胞表面ADAM10的表达水平是通过独立于溶酶体以及蛋白酶体途径进行的。 ATG蛋白可以通过分泌性自噬的方式介导可溶性以及囊泡结合底物的胞外释放【4】,ADAM10则通常能够整合到外泌体——直径为40 - 120nm的细胞外囊泡中【5】。因此作者推测,ATG蛋白可以通过自噬途径促进外泌体的释放从而抑制ADAM10的积累。通过分离ATG16L1敲除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作者发现低分子量的ADAM10水平减少。通过免疫印迹、透射电镜以及流式细胞分析表明ATG16L1敲除型细胞培养上清中,外泌体标志物CD9水平降低,外泌体中囊泡数量下降。 敲除自噬蛋白能显着降低培养上清中外泌体的总数,而敲除ATG16L1则能够降低ADAM10阳性的外泌体总数而非单个外泌体中ADAM10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ATG蛋白能够调控外泌体的生物发生,而非与底物的结合。随后,作者敲除分泌性自噬途径中介导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的关键蛋白STX17,发现ADAM10的表面表达水平并没有升高,而外泌体含量增加,表明ATG蛋白介导的外泌体释放是通过一种不同于传统自噬降解的方式进行。 为进一步探究病原与ATG依赖性外泌体产生之间的关系,作者以Heat-killed S. aureus(HKSA)、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鼠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Typhimurium)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病原菌可以促进人和小鼠细胞中外泌体的产生,细菌的DNA和CpG DNA能够作为外泌体的诱导物,且这一过程依赖于内吞DNA感应器——Toll样受体9(TLR9)。通过抑制多泡体(MVB)的出芽来阻止囊泡与外泌体的转换后,CpG DNA介导的外泌体产生过程受到了抑制。以上结果表明,TLR9下游的膜运输可能是通过调控内吞体运输和包括MVB在内的囊泡生物发生的方式,促进了外泌体的产生。 随后,作者探究了释放的囊泡是否能够结合毒素并抑制毒性,发现外泌体、HKSA或CpG DNA均能够保护宿主并抵抗α-毒素,且外泌体是通过在外泌体膜上诱导毒素的寡聚化从而保护细胞的。此外,作者还发现外泌体还能保护细胞并抵御白喉毒素,表明外泌体能够中和多种类型的毒素。为探究外泌体在体内的保护作用,作者将HKSA注射小鼠以诱导外泌体在血液中产生,发现与Atg16l1敲除型小鼠来源的外泌体相比,野生型小鼠来源的外泌体显着增加了感染S. aureus野生型小鼠的生存率,表明外泌体同样能够在体内条件下中和细菌毒素并抵御病原感染。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外泌体的功能提供了全新视角,揭示了外泌体在先天免疫反应中的新功能,即抵御病原菌感染,中和膜表面的成孔毒素等毒力因子,且ATG蛋白能够在宿主防御病原感染时,促进外泌体的产生。鉴于胞外囊泡的起源和调控机制并未完全清楚,该研究对理解细胞响应感染并激发防御体产生的过程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认知,并为开发新的针对病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