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在大西洋深处发现深海珊瑚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4-23
  • 最近,DNA分析证实了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OceanX、康涅狄格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2018年一项针对东北峡谷和海山纪念碑的联合考察中发现的两种深海珊瑚是新物种。

    该研究小组由WHOI的深海生物学家Tim Shank领导,探索和调查几个独特的深海栖息地,其中包括三个比大峡谷更深的水下峡谷。在为期两周的考察中,科学家们利用Nadir潜水器在Lydonia峡谷369米至903米的深处采集了29个珊瑚样本。这是自1982年以来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至此,也是针对Lydonia峡谷的第三次深海潜水任务。

    Shank表示,通过目前正在进行的基因条形码研究,已经鉴定出至少两种珊瑚物种,它们与世界DNA序列库中目前已知的任何物种的基因都不具有足够的相似性。研究人员称这种软软的深海珊瑚为泡泡糖珊瑚(bubblegum corals)。研究人员在Lydonia峡谷海底发现了至少24种珊瑚种类,包括粉红色的、红色的和白色的泡泡糖珊瑚,而且通过基因分析,种类还在持续增加。

    Shank指出,峡谷900多米深处的珊瑚种类与较浅水域发现的非常不同。在三次下潜中,他们总共采集了大约200个珊瑚、海绵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样本。虽然目前仍在分析数据,但在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峡谷中都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物种多样性模式。但在这些深处发现的珊瑚生长速度极其缓慢,一英尺高的珊瑚可能有500年的历史。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科考过程中测试了一种新的无脊椎动物通用条形码。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利用生物体DNA的特定片段识别不同物种的技术,而不是通过分析生物体的物理特征。康涅狄格大学的O'Neill和她的团队通过在一个混合样本中区分所有不同的樽海鞘物种,验证了新条形码的有效性。樽海鞘是一种凝胶状的、自由游动的动物,在开阔的海洋中很常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次航行科考的纪念碑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于2016年创建,是大西洋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国家海洋纪念碑。然而,它目前正面临失去其受保护地位的威胁。OceanX副主席Vincent Pieribone认为,东北峡谷代表着大西洋中一些最独特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探索和了解这些峡谷对提高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保护至关重要。这次下潜任务发现的新的珊瑚物种将帮助更好地了解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也最未得到充分研究的自然资源。

    (张灿影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new-species-of-deep-sea-corals-discovered-in-atlantic-marine-monument/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刺胞动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9
    • 近日,《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最新成果。科研人员采用经典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对采自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与卡罗琳洋脊交联区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并描述三个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labellata Li, Zhan & Xu, 2020。 此前,为庆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海洋所分类学者将5个深海新物种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是首个发表的新物种,也是迄今首个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种。该新种名称由海洋所英文缩写iocas 加拉丁文后缀–ica(意为属于)构成。海洋所紫柳珊瑚于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1549米水深,高约33厘米,呈扇状,亮紫色,寓意“紫气东来”。 紫柳珊瑚隶属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紫柳珊瑚科,全部生活于深海,常被蔓蛇尾附生,与红珊瑚、拟柳珊瑚等同为海山等深海硬底生境的建群生物,为众多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栖居场所。国际上对紫柳珊瑚的分类研究非常匮乏,之前仅报道紫柳珊瑚属1属6种,除1种分布于大西洋外,其余全部发现于太平洋。该研究将该属的已知种类增至9种。 该研究对紫柳珊瑚的各分类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珊瑚虫的骨片特征是对该类物种界定的最可靠分类性状,而常用于区分八放珊瑚物种的mtMutS和COI基因序列因过于保守而难以区分其相近种。该研究所涉4个物种分别采自4座相邻的海山,不同海山无共有种,提示海山间的生物连通性很低。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533、31970489)和“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的支持。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李阳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标题: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Octocorallia: Victorgorgiidae) from seamoun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 论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0.00701/full 。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印度洋深海发现红珊瑚科两新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26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取得深海生境重要新发现,依据在西北印度洋新命名的广德海脊所采样品确立了两个红珊瑚新物种,以“Two new species of deep-sea Red Corals (Coralliidae, Genus Hemicorallium Gray, 1867) from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https://doi.org/10.3897/zse.101.139350),我所硕士研究生胡旭颖为第一作者,徐勤增副研究员、张学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珊瑚林作为深海脆弱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在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前已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南大洋多有发现,但在北印度洋的研究仍是空白。深海红珊瑚科种类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依托大洋72航次,在蛟龙号深潜观测约1700m深的广德海脊上发现并采集样品,依据形态和线粒体短片段系统发育属树确立红珊瑚科半红珊瑚属两个新物种:印度洋密集半红珊瑚(Hemicorallium indicodensum sp. nov.)和蛟龙半红珊瑚(Hemicorallium jiaolongensis sp. nov.)。 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北印度洋深海珊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空白。本研究成果和后续将发表的印度洋深海珊瑚新种和新纪录系列研究成果将为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